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295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手架体系,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居住条件提高和观感需求,建筑外立面造型外凸和平面转角日趋增多。为此,型钢悬挑脚手架的应用广泛,已成为目前一般高层建筑施工防护和装饰用的外脚手架主流。在墙体外搭建脚手架,需要大量的人工或设备进行模板和架体连接件的安装,耗时耗力,施工现场凌乱,浪费材料,不易管理,且脚手架搭建时连接性不够可靠,施工人员的安全不能保证,安全管理难度大,常常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身牢固性强,能有效避免部件之间脱落问题的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分为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均为两个,两第二支撑杆设置在两第一支撑杆外侧面上,还包括一梯板,梯板至少在十个以上,其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设置,其上包覆有减震套,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底部均与一承重板连接,其穿过承重板与承重板下表面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支撑杆两外侧面及承重板上表面且位于两第二支撑杆外侧面处均设有连接扣,连接扣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杆及承重板上,两连接扣之间安装有拉绳,承重板下表面设有一提升框架,提升框架上表面开有与承重板匹配的滑动槽,其下表面设有提升框架座,提升框架座采用可伸缩结构,其上表面固定在提升框架上,提升框架与承重板之间还连接有索杆,索杆顶部及底部分别滑动连接在承重板及提升框架上。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梯板均采用钢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承重板及提升框架均呈空心结构,空心结构内填充有钢砂。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框架座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可拆卸连接在提升框架座上。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框架两侧均铰接有限位机构。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拉绳为数根钢绳编织而成。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拉绳两端分别设有与连接扣匹配的卡接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自身牢固性强,能有效避免部件之间脱落问题,且调节灵活性强,可根据施工需求选择脚手架的位置,安全系数高,支撑力度大,减少了自身受损的情况,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大延长了脚手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频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梯板;4.承重板;5.连接扣;6.拉绳;7.滑动槽;8.提升框架;9.提升框架座。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的优选实施例,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分为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均为两个,两第二支撑杆2设置在两第一支撑杆1外侧面上,还包括一梯板3,梯板3至少在十个以上,其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设置,其上包覆有减震套,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底部均与一承重板4连接,其穿过承重板4与承重板4下表面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支撑杆2两外侧面及承重板4上表面且位于两第二支撑杆2外侧面处均设有连接扣5,连接扣5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杆2及承重板4上,两连接扣5之间安装有拉绳6,承重板4下表面设有一提升框架8,提升框架8上表面开有与承重板4匹配的滑动槽7,其下表面设有提升框架座9,提升框架座9采用可伸缩结构,其上表面固定在提升框架8上,提升框架8与承重板4之间还连接有索杆,索杆顶部及底部分别滑动连接在承重板4及提升框架8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及梯板3均采用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性,承受力度更大,减少了维护的频率。

所述承重板4及提升框架8均呈空心结构,空心结构内填充有钢砂。能在更大程度上稳固重心。

所述提升框架座9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可拆卸连接在提升框架座9上。移动非常方便,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使用万向轮。

所述提升框架8两侧均铰接有限位机构。避免提升框架8在提升时出现滑脱问题。

所述拉绳6为数根钢绳编织而成。强度更高,避免出现断裂的问题。

所述拉绳6两端分别设有与连接扣5匹配的卡接机构。便于将拉绳6取下,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形的脚手架体系自身牢固性强,能有效避免部件之间脱落问题,且调节灵活性强,可根据施工需求选择脚手架的位置,安全系数高,支撑力度大,减少了自身受损的情况,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大延长了脚手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频率。支撑杆分为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均为两个,两第二支撑杆2设置在两第一支撑杆1外侧面上,还包括一梯板3,梯板3至少在十个以上,其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设置,其上包覆有减震套,加大了施工范围,且踩在梯板3上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避免长时间踩在梯板3上造成脚部产生疲劳的问题;第一支撑杆1及第二支撑杆2底部均与一承重板4连接,其穿过承重板4与承重板4下表面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支撑杆2两外侧面及承重板4上表面且位于两第二支撑杆2外侧面处均设有连接扣5,连接扣5分别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杆2及承重板4上,两连接扣5之间安装有拉绳6,能更好的承受来自支撑杆带来的重力,且可以随意移动位置,同时利用连接扣5及拉绳6的作用,降低了操作风险;承重板4下表面设有一提升框架8,提升框架8上表面开有与承重板4匹配的滑动槽7,其下表面设有提升框架座9,提升框架座9采用可伸缩结构,其上表面固定在提升框架8上,提升框架8与承重板4之间还连接有索杆,索杆顶部及底部分别滑动连接在承重板4及提升框架8上,方便更高位置的施工,可以针对一边进行操作,利用提升框架8的作用,加大施工范围、提高施工灵活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