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人类居住防止地震破坏的小屋。
背景技术:
地震是地壳移动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破坏性非常大,特别对建筑物的摧毁性十分致命。而现在人类所居住的房屋多为框架结构,只能依靠材质本身的抗拉抗扭强度来对抗地震的冲击。对于一些强度大震源浅的地震,现有框架结构的房屋均无能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震屋,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可利用自身的稳定性来抵消地震波的冲击。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震屋,包括房屋本体,所述房屋本体内部为供居住的空腔,空腔中心、上下水平面为圆形,并且房屋本体上开设有门窗。所述房屋本体由对称的圆弧形的屋顶和圆弧形的屋底扣合而成。屋顶和屋底最好为对称的同直径同高度同弧度,其相互扣合后内部形成容纳人类居住的空腔。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屋底与地面有缓冲装置连接,可削减地震波对房屋的冲击。减少房屋本体左右上下方向的位移,缓冲装置可通过橡胶、液压装置、弹簧等方式实现。
作为一种改进,房屋本体的直径和高度之比为3:1。接近黄金分割率。使得房屋本体具有最佳的美感,而且这个比例使地震时房屋的重心始终在房屋的底部和房屋圆形空腔半径的范围内,因此也是最稳定的。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屋底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支点。在房屋本体产生左右摆动时,可对其进行支撑,避免房屋本体晃动幅度过大。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缓冲支点设置在距屋底边缘1/3处。使得房屋本体既能通过一定的左右摆动来抵消地震波的冲击,又不至于摆动过大造成翻转。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房屋本体由刚性和柔性的两种材料制作。如橡胶、不锈钢等等。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屋底设置有配重装置,以降低房屋的重心,增加房屋的稳定性。使得整个房屋本体类似“不倒翁”,进一步防止其翻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抗震屋,利用其左右摆动的位移来抵消地震产生的冲击,而并非通过材质本身的强度来抗击。当地震波的冲击力超过了抗震屋的稳定性,房屋翻转时,当抗震屋在地震中被包埋时,由于抗震屋由刚性和柔性的两种材料制作,由于屋顶和屋底的外形结构相同,加之抗震屋内备有必要的救生设施,使抗震屋内的人们可以照常生活,并保持与室内的联系。其造价低廉,安全性可靠性高,可安装在室内或室外,对于一些地震多发地区或者大地震后容易产生余震的地区十分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并且展示了发生地震时如何保持稳定性。
图中标记:1房屋本体、2屋顶、3屋底、4门、5窗、6缓冲支点、7弹簧、8配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房屋本体1,所述房屋本体1内部为供居住的空腔,并且房屋本体1上开设有门4窗5,所述房屋本体1由圆弧形的屋顶2和圆弧形的屋底3扣合而成。屋顶2和屋底3最好为对称的同直径同高度同弧度,其相互扣合后内部形成容纳人类居住的空腔。屋底3通过铁链7与地面柔性连接。房屋本体1最大直径与高度之比为3:1,即接近黄金分割率。屋底3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支点6。所述缓冲支点6设置在距屋底3边缘1/3处。屋底3设置有配重8。屋顶2和屋底3均由抗震的刚性和柔性两种材料制作。
当地震来临时,冲击波对房屋本体1产生作用,由于弹簧7的缓冲作用削减了地震波对房屋本体1的冲击,使得房屋本体1无法进行左右滑动或者上下跳动,而只能进行左右摆动。并且在摆动时,由于重心始终在其半径范围内,加上缓冲支点6的限制,让整个房屋本体1很难翻转倒置,保证了内部人员的安全。另外,由抗震的刚性和柔性两种材料制作的屋顶2和屋底3,也能抗击很大强度的冲击,防止因其他房屋倒塌产生的碎石将房屋本体1击碎。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