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602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属于钢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现有技术中,两根垂直横梁的设置一般是采用安装孔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由于需要在工字钢上设置连接孔,从而使连接孔处的工字钢的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不使用安装孔的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了工字钢的连接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包括立柱和地基,立柱和地基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中部支撑板,中部支撑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上连接柱,中部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柱,上连接柱内设置有连接凹槽,立柱的下端设置于连接凹槽内,下连接柱设置于地基内;所述下连接柱与中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若干支撑杆,支撑杆为弧形,支撑杆上设置有辅助支杆,辅助支杆的下端与下连接柱的上端面接触;所述中部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抗震杆,抗震杆为弧形,抗震杆的弧度为2.8;所述抗震杆上设置有辅助抗震杆,抗震杆和辅助抗震杆的下端设置于地基内。

优化的,上述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若干立柱支撑杆,立柱支撑杆为弧形,立柱支撑杆的弧度为2.94,的下端与上连接柱的上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通过设置中部支撑板,并在中部支撑板上下端面上设置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连接立柱和地基,并且本申请的设计在下连接柱与中部支撑板之间增加了由若干支撑杆组成的抗震装置,将支撑杆设置为弧形可以在立柱和地基受到强烈震动时起到吸收震动能量的作用,使得立柱和地基的抗震能力增加。辅助支撑杆的设计增加支撑杆的震动吸收能力,并且分担支撑杆受到的振动力,进一步提高了抗震装置的抗震能力。抗震杆的设计是为了增加中部支撑板在震动中的稳定度,防止立柱因强烈震动而造成倾斜。立柱支撑杆的设计辅助抗震杆的作用,当立柱受到强烈震动时,进一步保持立柱的稳定程度。本申请的设计经过数字模拟立柱和地基在受到强烈震动的情况下的受力程度,确定立柱支撑杆、抗震杆和辅助支撑杆的弧度取值,以保证立柱和地基的能够经受6级的地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立柱、2为地基、3为中部支撑板、4为上连接柱、5为下连接柱、6为支撑杆、7为辅助支杆、8为抗震杆、9为辅助抗震杆、10为立柱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抗震的钢结构支柱连接结构,包括立柱和地基,立柱和地基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中部支撑板,中部支撑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上连接柱,中部支撑板的下部设置有下连接柱,上连接柱内设置有连接凹槽,立柱的下端设置于连接凹槽内,下连接柱设置于地基内;所述下连接柱与中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若干支撑杆,支撑杆为弧形,支撑杆上设置有辅助支杆,辅助支杆的下端与下连接柱的上端面接触;所述中部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抗震杆,抗震杆为弧形,抗震杆的弧度为2.8;所述抗震杆上设置有辅助抗震杆,抗震杆和辅助抗震杆的下端设置于地基内。所述立柱上设置有若干立柱支撑杆,立柱支撑杆为弧形,立柱支撑杆的弧度为2.94,的下端与上连接柱的上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通过设置中部支撑板,并在中部支撑板上下端面上设置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连接立柱和地基,并且本申请的设计在下连接柱与中部支撑板之间增加了由若干支撑杆组成的抗震装置,将支撑杆设置为弧形可以在立柱和地基受到强烈震动时起到吸收震动能量的作用,使得立柱和地基的抗震能力增加。辅助支撑杆的设计增加支撑杆的震动吸收能力,并且分担支撑杆受到的振动力,进一步提高了抗震装置的抗震能力。抗震杆的设计是为了增加中部支撑板在震动中的稳定度,防止立柱因强烈震动而造成倾斜。立柱支撑杆的设计辅助抗震杆的作用,当立柱受到强烈震动时,进一步保持立柱的稳定程度。本申请的设计经过数字模拟立柱和地基在受到强烈震动的情况下的受力程度,确定立柱支撑杆、抗震杆和辅助支撑杆的弧度取值,以保证立柱和地基的能够经受6级的地震。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