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砌体墙构造柱施工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
背景技术:
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满足结构抗震要求,必须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通常,构造柱的施工需先绑扎钢筋笼、砌墙,再在构造柱位置支模,才能进行浇筑,养护结束还需拆除模板,施工过程需要2~3天,施工工艺要求高、操作复杂、工序繁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不仅优化了构造柱的施工工艺,省去了绑扎构造柱钢筋笼以及构造柱浇筑后养护、拆模的繁琐工序,缩短了施工工期,还保证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和成型效果、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主要包括预制模板、箍筋和纵筋,其中,预制节前后各设有一块预制模板,用做构造柱的模板,左右两侧不封闭,便于拉结筋顺利伸入构造柱内,箍筋固定在两块预制模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预制模板外轮廓尺寸与马牙槎的一段凹凸部分相同,厚度为30mm,放置后超出砌体墙墙面8mm,作为构造柱的抹灰厚度。
优选的,所述的箍筋间距满足使用要求,箍筋埋入预制模板深度为15mm。
优选的,所述的箍筋中绑扎四根纵筋,纵筋的上端伸出预制模板上表面,纵筋的下端与预制模板底面平齐,连接时,纵筋的上端弯曲伸入上一块预制节中。
优选的,所述的预制模板上下表面平行,便于两段预制节之间的准确连接,预制节在纵向方向对齐叠放,需要的预制节数量根据砌体墙的墙高确定。
优选的,所述的预制模板为混凝土预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不仅优化了构造柱的施工工艺,省去了绑扎构造柱钢筋笼以及构造柱浇筑后养护、拆模的复杂工序,在安装好一段预制节之后即可浇筑混凝土,构造柱部位无需后期抹灰,不仅避免支模时破坏砌体结构,还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确保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和成型效果,预制节结构十分简单,搬运方便,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预制节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经济环保。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的使用图。
附图中:1、预制模板,2、箍筋,3、纵筋,4、马牙槎,5、砌体墙。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砌体墙构造柱预制节,主要包括预制模板1、箍筋2和纵筋3,其中,预制节前后各设有一块预制模板1,用做构造柱的模板,左右两侧不封闭,便于拉结筋顺利伸入构造柱内,箍筋2固定在两块预制模板1之间。所述的预制模板1外轮廓尺寸与马牙槎4的一段凹凸部分相同,高度为1000mm,厚度为30mm,放置后超出砌体墙5墙面8mm,作为构造柱的抹灰厚度,所述的箍筋2间距满足使用要求,箍筋2埋入预制模板1深度为15mm,箍筋2中绑扎四根纵筋3,纵筋3的上端伸出预制模板1上表面,纵筋3的下端与预制模板1底面平齐,连接时,纵筋3的上端弯曲伸入上一块预制节中,所述的预制模板1上下表面平行,便于两段预制节之间的准确连接,预制节在纵向方向对齐叠放,需要的预制节数量根据砌体墙5的墙高确定,预制模板1为混凝土预制而成。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