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026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地下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下室外墙穿墙套管是施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施工时封堵难度大、防水效果差。

传统的施工方法采用地下室外侧迎水面套管焊死或者在套管内用沥青油麻丝填充,对管道起密封作用,这种方式不容易拆卸,加大后期管道施工的难度,且易对套管造成损坏,施工质量不理想。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防水渗透,并且容易拆卸实现重复利用的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包括用于与墙体上洞口形状尺寸相匹配的插装筒,所述插装筒能够插接于墙体的洞口内;所述插装筒的端部密封固定设置防水板,所述防水板的面积大于所述插装筒的横截面面积,所述防水板能够紧贴于墙体表面。

可选地,所述防水板为圆形板状,所述插装筒固定在所述防水板的中心。

可选地,所述插装筒的外侧以及所述防水板与墙体接触的板面上涂装防水涂料。

可选地,所述插装筒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插装筒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插装筒为铸铁管,所述防水板为钢板,所述插装筒与所述防水板通过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防水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插装筒直径的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包括插装筒与防水板,插装筒与墙体上的洞口形状和尺寸相匹配,插装筒能够插接于墙体上的洞口内,插装筒与洞口的直径接近,两者配合时可实现固定。在插装筒的端部固定设置防水板,防水板与插装筒相互密封,防水板的面积大于插装筒的横截面面积,当插装筒插接进入墙体上的洞口时,防水板能够紧贴于墙体的表面。通过本申请提供的防水装置与墙体上的洞口相互插装配合,达到了密封的效果,插装筒插进洞口之后,防水板与墙体的表面近似形成一个平面,在墙体的表面上铺设防水卷材,与水接触之后在水压的作用下防水板会紧贴在防水卷材的表面,达到有效的隔绝水的作用,密封的效果好。而且不需要在洞口内填充油麻丝等材料,通过一个完整的防水装置代替,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将防水装置整体从洞口中取出,这样不会破坏洞口或其中安装的管材的完整性,施工效果好,另外,防水装置可以重复使用,拆卸之后能被应用在其他的洞口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墙体洞口防水装置的轴测结构图;

图2为安装过程的流程图。

其中:

插装筒1、防水板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墙体洞口防水装置,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水渗透效果,并且方便拆卸安装,可以被重复使用。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墙体洞口防水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本申请提供的墙体洞口防水装置,用于墙体上预设洞口的防水,主要应用在地下室防水等方面。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中墙体洞口防水装置的轴测结构图。

该防水装置包括插装筒1和防水板2,插装筒1的形状和尺寸与洞口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也即插装筒1的横截面形状与墙体上的洞口形状相同,尺寸略小于洞口,由于墙体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形状并不完全规则,因此插装筒1的尺寸比洞口的尺寸略小一号,可以恰好插入为宜,插装筒1的外表面能够与洞口的内壁接触。在插装筒1的端部固定设置有防水板2,防水板2与插装筒1之间实现密封。防水板2的面积大于插装筒1的横截面面积,这里所说的横截面面积是指插装筒1的筒壁沿轴向投影所包围的面积。当插装筒1插进墙体的洞口之后,防水板2能够紧贴于墙体的表面,防水板2为平整的板状结构,与墙体的表面尽可能贴合,从而尽量减小两者的间隙。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防水装置与墙体上的洞口相互插装配合,达到了密封的效果,插装筒1插进洞口之后,防水板2与墙体的表面近似形成一个平面,在墙体的表面上铺设防水卷材,与水接触之后在水压的作用下,防水板2会紧贴在防水卷材的表面,达到有效的隔绝水的作用,密封的效果好。而且不需要在洞口内填充油麻丝等材料,通过一个完整的防水装置代替,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将防水装置整体从洞口中取出,这样不会破坏洞口或其中安装的管材的完整性,施工效果好,另外,防水装置可以重复使用,拆卸之后能被应用在其他的洞口上。

在此基础上,墙体上的洞口形状一般为圆形,因此插装筒1也设置为圆筒,对应地防水板2优选的设置为圆形的板状结构,插装筒1固定在防水板2的中心位置,即防水板2与插装筒1均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轴为插装筒1的中轴线。当然,防水板2也可设置为其他的形状,例如正方形结构其他多边形,只要其面积大于插装筒1的横截面即可,当插装筒1插到洞口内时能够与贴合在墙体的迎水面,并且防水板2的边缘大于插装筒1的边缘。

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密封,在插装筒1的外侧壁上涂装防水涂料,在防水板2与墙体接触的板面上也涂装防水涂料,防水涂料能够填充在插装筒1和洞口之间的缝隙之间,防水涂料的材料相对较软,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因此可以更好地匹配于洞口内壁不规则的形状,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对应地,在墙体上的洞口的内壁上也铺设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具有一定的厚度,完整地填充在插装筒1和洞口的缝隙,防水密封效果更好。

当插装筒1插入洞口之后,防水板2紧贴在墙体的迎水面上,在迎水面上铺贴高分子防水卷材,采用复合交叉铺贴的方式,迎水面上的防水层可达3mm厚,迎水面接触水时受到水压的作用,水压均匀地将防水板2压紧在墙体上,防水板2各处受压均匀一致,没有压强突变,填堵效果好,防水板2与墙体上的防水卷材接触起到第一层的防水作用。在插装筒1与洞口之间的缝隙处还设置的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防水板2与迎水面接触的板面上也设置有防水涂料,将插装筒1和墙体的缝隙填充,起到第二层防水的效果,通过两层防水结构充分地保证了防水的效果。

具体地,插装筒1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插装筒1的直径。这种结构可以使插装筒1与洞口的接触面积更大,缝隙中防水涂料的层也更长,进一步地加强了防水的效果。当然,如果插装筒1的直径很大,例如达到了500mm,也可以适当地减小插装筒1的长度,只要与洞口接触的绝对长度足够即可。一般地,以墙体上洞口的直径为150mm为例,插装筒1的管径取125mm,长度取150mm,插装筒1的管径与洞口直径的间隙填充相应厚度的防水卷材和涂料。

在上述任一项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插装筒1由铸铁管制成,防水板2为钢板,插装筒1与防水板2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铸铁管与圆形钢板对准后对其进行满焊,焊缝饱满、平整、光滑、无夹渣、无气泡、无裂纹等现象,实现防水密封。当然,这种方式实现了就地取材,可以方便地利用工地上尺寸适合的边角料制成,也可直接一体式铸造成型,这些方式都是可以的。

在上述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防水板2的直径大于插装筒1的直径,由于两者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因此可优选将防水板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插装筒1直径的10%,防水板2有足够的空间与墙体的表面接触,也可提升防水的效果。仍旧以插装筒1的直径为125mm为例,防水板2的直径可设置为200mm。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墙体洞口防水装置,可通过以下的步骤进行安装:如图2所示,为整个安装过程的流程图,在插装筒1和防水板2的外侧表面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在地下室外墙的迎水面刷冷底子油,复合交叉层大规模铺贴防水卷材;迎水面铺贴防水卷材完成后,洞口处的卷材开直径80mm的圆洞(以防水板2直径为150mm为例),用火焰加热器加热洞口处防水卷材,卷材软化后向洞口内壁铺贴;再在洞口的内壁上铺贴上另外的防水卷材;洞口内壁防水卷材铺贴之后将插装筒1旋转插入洞口内直到防水板2与墙体表面贴合。进行后续操作时可以将防水装置从洞口内取出,可以在其他地方重复安装使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