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与钢柱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244阅读:36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钢筋与钢柱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钢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由于钢结构防火和防腐蚀性较差,因此很多高层建筑中钢结构与混凝土混合使用即钢柱和钢筋外侧包裹混凝土,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劲性钢结构。

公告号为2053695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纵向钢筋与钢柱连接结构,它包括钢柱及水平安装在钢柱上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混凝土梁内设有劲性H型钢骨梁,所述混凝土梁设有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所述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分别搭设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所述上部纵向钢筋、下部纵向钢筋分别与上连接板、下连接板的搭接处相焊接。

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比专利中的钢筋通过与连接板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由于钢筋的侧表面为弧形面,在与连接板表面接触时会形成较小角度的夹角;使焊枪在焊接时,焊枪上产生的焊液在与钢筋和连接板表面接触时发生凝固,导致焊液难以渗透进连接板与钢筋之间的夹角内,造成焊接不牢固的现象,导致钢筋与钢柱之间容易出现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钢筋与连接板之间插设连接实现固定,并通过连接板与钢柱之间实现面接触焊接,提升钢筋与钢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筋与钢柱的连接结构,包括钢柱、水平设置在钢柱上的两个连接板以及分别连接两个连接板的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两个连接板的表面均抵触钢柱侧壁并通过周向焊接实现固定,两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供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弯折插设用于限制水平移动的插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通过弯折的方式从插孔的上端口插入到插孔内,插孔的设置限制了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并在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重力的作用力限制了竖直方向的移动,从而实现上钢筋组、下钢筋组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固定;使作用在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上的作用力通过与插孔内壁之间的接触面进行力的均匀传导,减少局部受力的现象;通过连接板与钢柱之间的周向焊接方式,增加连接位置的面积,使连接板上受到的作用力通过连接处实现力的均匀传导,提升连接处的连接强度;由于连接板与钢柱之间的焊缝夹角为90度,使焊液能与连接板和钢柱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充分接触,提升焊接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连接板上均设有抵触板,所述抵触板上均设有供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下表面嵌设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与钢柱垂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设进插孔内的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的侧壁下表面嵌设在抵触板上的条形槽内,增大与上钢筋组和下钢筋组的接触面积,实现均匀力的均匀传导,提升结构强度,并在条形槽与钢柱之间垂直设置的状态下,使嵌设在条形槽内的上钢筋组、下钢筋组与钢柱之间保持相互垂直,实现上钢筋组、下钢筋组和钢柱之间的精准连接并对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在浇筑前实现预固定,使后期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在浇筑使,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条形槽的一端贯穿插孔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条形槽与插孔连通的方式增加上钢筋组和下钢筋组与抵触板和插孔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上受到的作用力能通过接触面积将作用力快速且分散的传导向抵触板与连接板,通过钢柱对作用力进行承载,减少作用力作用在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上的时间,提升其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触板与连接板之间设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板上受到来自于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对其施加的作用力,通过加强筋的设置使施加在抵触板上的作用力能通过加强筋将作用力快速的传导向钢柱对作用力进行承载,减少受力点到施加力点之间的距离,减少作用力作用在抵触板的时间,提升抵触板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柱上设有抵触连接板底部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板的设置对连接板的侧壁起到限位与固定作用,减少限位板上受到的较大的作用力而造成限位板与钢柱之间的焊接位置形成较大的剪切力,使限位板与钢柱之间的连接处出现断裂的现象;且限位板的设置增大与钢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作用在连接板上的作用力能通过限位板将作用力传导向钢柱进行力的承载,提升连接板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相对于连接板的另一面与钢柱之间连接有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的设置使施加在限位板上的作用力能通过加强筋板将作用力快速的传导向钢柱对作用力进行承载,减少受力点到施加力点之间的距离,减少作用力作用在限位板上的时间,提升限位板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设置在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之间的工字形骨梁,所述工字形骨梁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设有抵触上钢筋组和下钢筋组的若干承力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的长度较长,增大了受力点到施加点之间的距离,使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的中部很容易发生弯曲,影响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上的承载受力;通过工字形骨梁上的承立柱实现对上钢筋组的支撑,使作用在上钢筋上的作用力通过承力柱传导到工字形骨梁进行承载,提升上钢筋的结构强度;且工字形骨梁的设置能对作用力进行分担承载,提升结构强度;作用在工字形骨梁上的作用力能通过承力柱与下钢筋组之间的接触面积将力均匀的传导向整个下钢筋组,提升工字形骨梁的承载受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若干承力柱之间间隔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承力柱在保证对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之间实现良好支撑的基础上,通过间隔排列的方式减少工字形骨梁上受到来自于承力柱本身的重力,在减少材料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减少了工字形骨梁上受到不必要的作用力,提升工字形骨梁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力柱的长度分别等于上钢筋组与下钢筋组排列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承力柱在保证对上钢筋组支撑与下钢筋组全面接触的前提下,减少承力柱在材料上的不必要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字形骨梁、上钢筋组和下钢筋组外包裹有混凝土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混凝土梁对受到的作用力起到抗压的作用,并通过上钢筋组、工字形骨梁与下钢筋组对受到的作用力起到抗拉的作用,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连接板与钢柱之间的面接触使焊接处的夹角为90度,使焊液能充分的与连接板和钢柱接触,提升焊接处的牢固程度,并通过限位板的设置对连接板的侧壁形成抵触力,减少连接处受到的剪切力,进一步提升连接板与钢柱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工字形骨梁的设置对作用力实现分担承载,并通过承力柱的设置增加上钢筋组、下钢筋组与工字形骨梁之间的接触面,实现作用力分散与快速传导,达到更好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钢筋与钢柱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中:1、钢柱;2、连接板;21、上连接板;22、下连接板;3、上钢筋组;4、下钢筋组;5、插孔;6、抵触板;7、条形槽;8、加强筋;9、限位板;10、加强板;11、工字形骨梁;12、承力柱;13、混凝土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一种钢筋与钢柱1的连接结构,包括钢柱1,水平贴合在钢柱1上侧壁上的上连接板21,上连接板21的正下方设有平行于上连接板21的下连接板22,且上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2之间设有间隙,上连接板21、下连接板22与钢柱1之间通过周向焊接实现固定;贴合在钢柱1侧壁上的上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2侧壁和钢柱1之间形成90度的焊缝,使焊液能充分的与焊缝之间实现接触,实现更好的焊接。

参考图1,上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2上均设有平行与钢柱1长度方向且间隔排列设的若干插孔5;上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2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垂直于钢柱1且水平设置的抵触板6,抵触板6上表面设有若干垂直于钢柱1且连通插孔5侧壁的条形槽7,抵触板6与上连接板21和下连接板22之间均设有加强筋8;钢柱1上均设有抵触上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2底部的限位板9,限位板9与钢柱1之间连接有加强板10。

参考图1,上连接板21的插孔5中插设连接有上钢筋组3,上钢筋组3弯折90度后嵌设在抵触板6上的条形槽7中;下连接板22上的插孔5中插设连接有下钢筋组4,下钢筋组4弯折90度后嵌设在抵触板6上的条形槽7中;上钢筋组3与下钢筋组4之间设有平行于上钢筋组3的工字形骨梁11,工字形骨梁11的一端与钢柱1焊接固定,连接上连接板21与抵触板6之间的加强筋8分别位于工字形骨梁11的两侧;工字形骨梁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设有抵触上钢筋组3与下钢筋组4的承力柱12,承力柱12的宽度等于上钢筋组3与下钢筋组4排列的宽度;上钢筋组3、下钢筋组4与工字形骨梁11外包裹有混凝土梁13。

混凝土梁13受到外部的作用时,通过混凝土梁13本身的强度起到抗压的作用,通过上钢筋组3、工字形骨梁11与下钢筋组4本身的韧性起到抗拉的作用,加强整体的结构强度;作用力作用在上钢筋组3上,一部分的作用力通过上钢筋组3与承力柱12之间的接触将作用力传导向工字形骨梁11,通过工字形骨梁11对作用力进行分担承载;工字形骨梁11上受到的作用力通过承力柱12传导向下钢筋组4,通过下钢筋组4对作用力进行一步的分担承载,减少作用力的集中堆积;上钢筋组3、工字形骨梁11与下钢筋组4上的作用力通过本体传导向钢柱1进行力的承;上钢筋组3上的作用力通过抵触板6、插孔5和上钢筋组3之间的接触面对作用力进行传递,作用力通过加强筋8的设置减少了力的传递距离,使作用力更加快速的传导向连接板2,连接板2受到来自于作用力在焊接位置形成的剪切力,剪切力朝向限位板9移动并被限位板9所承载,通过限位板9与钢柱1之间的加强板10将作用力快速的传导向钢柱1进行力的承载;下钢筋组4通过相同方式实现作用力的传递,提升作用力的传导效率与传导速度,减少局部产生的集中作用力,提升连接结构的强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