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竹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7064阅读:34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竹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休闲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景观竹屋。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很多人到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希望居住休闲木屋或露宿。目前,生态旅游景点中,都是在地面、树上搭建木屋或帐篷,或是砖混结构房屋。这些虽给游人增加了一些情趣和方便,但仍缺乏新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竹屋,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景观竹屋,包括水平放置的多棱柱屋架和设置在屋架下方的支架;所述屋架上设置有房屋墙体,且房屋墙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竹板层、隔热层、防水层和外竹板层,且相邻两层之间通过粘结剂粘合;所述屋架内还设置有水平架,且水平架上铺设有地板。

进一步的,所述内竹板层和外竹板层均固定在屋架上,内竹板层由多个竹板依次排列构成,外竹板层由多个拼接件构成,且每个拼接件由多个竹板通过铁丝依次串联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为X型,且支架为多个,多个支架沿屋架的轴向均匀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房屋墙体上还连接设置有倾斜的阶梯,且阶梯位于开关门处。

进一步的,所述房屋墙体的顶部还开设有天窗,且天窗为滑动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架与屋架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地板由多个竹板依次排列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房屋墙体上还设置有开关门和窗户,开关门和窗户分别设置在屋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独特,且占用面积较小,结构简单,人们可以在房屋内居住。不仅增加了游人的情趣,也提高了景观的效果,构成新的旅游景观特色。

本实用新型中的房屋墙体由内竹板层、隔热层、防水层和外竹板层构成,不仅保证了整个竹屋的透气性,同时能有效防止房屋漏雨;而隔热层能有效防止热气进入到竹屋内,同时有效防止竹屋内的冷气进入到空气中。本实用新型用材简单,且制作方便,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景观竹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景观竹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景观竹屋的房屋墙体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屋架,2、支架, 3、房屋墙体,4、竹板,5、开关门,6、窗户, 7、水平架,8、地板,9、阶梯,10、天窗,11、加强筋,12、拼接件,13、内竹板层,14、隔热层,15防水层,16、外竹板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图2、图3所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景观竹屋,包括水平放置的多棱柱屋架1和设置在屋架1下方的支架2,支架2与屋架1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屋架1采用钢制屋架,且钢制屋架通过螺栓与钢柱连接构成;所述屋架1上设置有房屋墙体3,且房屋墙体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竹板层13、隔热层14、防水层15和外竹板层16,且相邻两层之间通过粘结剂粘合,粘结剂为环保型粘结剂,不仅能防止防水层15与隔热层14的脱落,同时提高防水层15与隔热层14的使用寿命。

所述内竹板层13和外竹板层16均固定在屋架1上,内竹板层13通过螺栓固定在屋架1内壁,外竹板层16通过螺栓固定在屋架1的外壁,内竹板层13由多个竹板4依次排列构成,每个竹板4均通过螺栓与屋架1固定,外竹板层16由多个拼接件12构成,每个拼接件12通过螺栓与屋架1固定,且每个拼接件12由多个竹板4通过铁丝依次串联构成;所述房屋墙体3上还设置有开关门5和窗户6,开关门5铰接设置在房屋墙体3上;所述屋架1内还设置有水平架7,水平架7水平固定在屋架1上,且水平架7上铺设有地板8。

屋架1还可以为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形、长方体形或其他任意形状。所述支架2为X型,支架2的交叉处设置有限拉板,限拉板焊接在支架上,且支架2为多个,多个支架2沿屋架1的轴向均匀排布,使支架2的受力更加均匀,使支架2对屋架1的承受力更大。所述房屋墙体3上还连接设置有倾斜的阶梯9,且阶梯9位于开关门5处,阶梯9为伸缩结构,且阶梯9的一端与房屋墙体3铰接,方便在房屋不同高度均能适用,同时方便在不需要使用阶梯9时将将阶梯9收起。

所述房屋墙体3的顶部还开设有天窗10,且天窗10为滑动结构,通过天窗10的滑动,实现天窗10的打开与关闭,同时天窗10方便在晴朗的夜晚欣赏夜景,提高了观景的效果。所述水平架7与屋架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1,使水平架7的结构更加稳固,同时避免水平架7的凹陷或脱落。所述地板8由多个竹板依次排列形成,且地板8通过螺栓固定在水平架7上,不仅提高了房屋的透气性,同时使人们住着更加舒适。所述开关门5和窗户6分别设置在屋架1的两侧,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方便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