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盘扣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的转角悬挑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8072阅读:3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盘扣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的转角悬挑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悬挑梁支撑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盘扣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脚手架行业中,高空搭设脚手架一般需要采用悬挑梁支撑结构,因此,悬挑梁支撑结构的安全可靠对于施工安全的保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所普遍使用的悬挑梁支撑方式主要以下述方式进行:

如图1所示,首先在楼板面上预埋U型丝杆10,然后通过该U型丝杆10将悬挑工字钢20的一端水平固定在楼板顶面C上,使该悬挑工字钢20的另一端穿过墙体伸出楼板之外,以便于搭设脚手架。然而,该悬挑梁结构要求搁置在楼板面上的工字钢较长,既占用了楼板顶面空间,又会在墙体上留下孔洞,工字钢梁通过墙上的孔洞伸出混凝土墙还影响墙体施工,所需钢材量大,成本偏高。此外,目前市场上普遍推广装配式建筑、预制墙体,而采用此种悬挑梁支撑方式对墙体的预制、以及后期的修复均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盘扣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的转角悬挑梁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悬挑梁结构钢材消耗量大,成本较高,影响墙体外观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用于盘扣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结构,包括:固定于上层楼板端面的上连接板;固定于下层楼板端面的下连接板;通过所述上连接板固定并自所述上层楼板端面向外水平延伸至一自由端的一对工字钢,所述对工字钢分别相对所述上层楼板端面倾斜延伸;以及下端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上端与所述工字钢连接的斜撑调整杆,每根所述工字钢分别通过一对所述斜撑调整杆支撑,所述对斜撑调整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工字钢的中部和自由端连接。

所述上连接板包括:第一底板,相对所述第一底板倾斜延伸的第一肋,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上并在所述第一肋的下方与所述第一肋保持一定间隙的槽钢。

所述工字钢包括:一中间部,以及通过所述中间部间隔开的顶面部和底面部,其中,所述工字钢的中间部与所述上连接板的第一肋通过一紧固件连接。

所述槽钢相对所述第一底板倾斜延伸,所述槽钢与所述第一肋相对所述第一底板的斜度一致。

所述下连接板包括:第二底板,相对所述第二底板倾斜延伸的第二肋、第三肋、第四肋、第五肋,其中,所述第二肋和第三肋保持平行间隔延伸,所述第四肋和第五肋分别在所述第二肋和第三肋的下方保持平行间隔延伸。

所述下连接板上的第二肋、第三肋、第四肋、第五肋相对所述第二底板的斜度与所述上连接板的第一肋相对所述第一底板的斜度一致。

所述对斜撑调整杆中的一根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下连接板上的第二肋、第三肋之间,上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工字钢的中部连接。

所述对斜撑调整杆中的另一根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下连接板上的第四肋、第五肋之间,上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工字钢的自由端连接。

所述斜撑调整杆由通过花篮螺栓彼此连接的左旋螺杆和右旋螺杆组成。

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通过穿墙丝杆固定于上层楼板端面和下层楼板端面。

优选地,该悬挑梁结构除了穿墙丝杆之外,其他结构表面均采用镀锌处理,防止锈蚀,可反复使用,实用价值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外观整齐、承载力大、可反复使用、降低施工成本及缩短施工周期的用于盘扣式脚手架的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悬挑梁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结构的右视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转角悬挑梁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如图2所示的转角悬挑梁结构的右侧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右侧上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6是右侧上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7是右侧下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8是右侧下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9是如图4所示工字钢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如图2~图4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左、右侧工字钢3,3’,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该结构可被固定于上层楼板与下层楼板之间,特别是用于建筑物转角的位置。其中,上连接板1固定于上层楼板端面A,下连接板2固定于下层楼板端面B,左、右侧工字钢3,3’分别通过上连接板1固定并自上层楼板端面A向外水平延伸至一自由端,并分别相对上层楼板端面A倾斜延伸,如图3所示。详细地如图4所示,以右侧工字钢3’为例,第一斜撑调整杆4的下端与下连接板2连接,上端与工字钢3’中部连接,第二斜撑调整杆5的下端与下连接板2连接,上端与工字钢3’的自由端连接。

由于该悬挑梁结构为左右侧对称结构,因此以下仅对右侧的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进行重点描述,左侧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则不再赘述。

其中,如图5~图6所示,上连接板1包括:第一底板11,相对第一底板11倾斜延伸的第一肋12,以及固定在第一底板11上并在第一肋12的下方与第一肋12保持一定间隙的槽钢13。

槽钢13相对第一底板11倾斜延伸,槽钢13与第一肋12相对第一底板11的斜度一致。

第一肋12与第一底板11之间还设有第一加强筋14。

参见图4,工字钢3’包括:一中间部31,通过中间部31间隔开的顶面部32和底面部33,工字钢3’的中间部31与上连接板1的第一肋12通过一紧固件连接。

如图7~图8所示,下连接板2包括:第二底板21,相对第二底板21倾斜延伸的第二肋22、第三肋23、第四肋24、第五肋25,其中,第二肋22和第三肋23保持平行间隔延伸,第四肋24和第五肋25分别在第二肋22和第三肋23的下方保持平行间隔延伸。

下连接板2上的第二肋22、第三肋23、第四肋24、第五肋25相对第二底板21的斜度与上连接板1的第一肋12相对第一底板11的斜度一致。

详细地,参阅图4,第一斜撑调整杆4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下连接板2上的第二肋22、第三肋23之间,上端通过紧固件与工字钢3’的中部连接。

第二斜撑调整杆5的下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下连接板2上的第四肋24、第五肋25之间,上端通过紧固件与工字钢3’的自由端连接。

结合图4和图9所示,工字钢3’的底部的中部位置与自由端附近还分别具有一对平行延伸的板部34,用于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的固定,以及第二加强筋35,用于增强工字钢3’在该处的强度。

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由通过花篮螺栓彼此连接的左旋螺杆和右旋螺杆组成。

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分别通过穿墙丝杆6固定于上层楼板端面A和下层楼板端面B。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下撑式工字钢转角悬挑梁结构,其安装过程如下:

首先,将穿墙丝杆6分别穿入上层楼板端面A和下层楼板端面B的混凝土墙预留孔中,分别将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固定于上层楼板端面A和下层楼板端面B上,通过垫片、螺母拧紧;

接着,采用紧固件将左、右侧工字钢3,3’的一端与上连接板1连接,暂时不拧紧;

然后,安装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使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的上端与左、右侧工字钢3,3’连接,下端与下连接板2连接;

最后,分别调整第一、第二斜撑调整杆4,5使左、右侧工字钢3,3’保持水平,拧紧紧固件,至此,该转角悬挑梁结构安装完毕,接下来就可在该转角悬挑梁结构上继续搭设盘扣脚手架。

反之,即为该转角悬挑梁结构的拆卸过程,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