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框柱背楞、背楞系统及背楞系统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3765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外框柱背楞、背楞系统及背楞系统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种外框柱背楞,还包括一种由外框柱背楞组成的背楞系统,进一步,还包括一种背楞系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的混凝土浇筑普遍使用的模板有钢模板、木模板、塑料模板等,钢模板重量大,易生锈,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与混凝土粘在一起,脱模困难;木制模板虽然轻便,但其强度低,不防水,易霉变腐烂,重复使用率低,需要消耗木材资源,不利于环境保护;塑料模板的刚性差,易变型,且成本高。

铝模板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有的铝模板为了整体结构稳固,会在铝模板上设有背楞,背楞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铝模板出现爆模的现象,然而,由于背楞的设计不合理,使得铝模板容易出现起拱的现象,使用寿命短,传统铝模板加固背楞因角部连接焊接而不能通用,背楞焊接的构件变形容易引起的模板成型混凝土面的爆点问题。

还有,现有大多数背楞不能组合使用,背楞相对模板多是一对一的加工,每次进行新的混凝土浇筑时都需要重新制备新相应的背楞,所用材料不能重复再利用,非常浪费材料,产生较多的建筑垃圾。另外,对于柱子截面较大的结构,一般在柱子钢筋笼内部增加对拉螺杆以加强背楞的强度,但是柱子内部钢筋较密,存在型钢,不好采用对拉螺杆加固。由于对拉螺杆是焊接在型钢上面,导致浇筑混凝土后无法将对拉螺杆取出,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切除螺杆;柱子存在多处截面收缩,导致柱子外围背楞需进行多次切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框柱背楞。

还提供一种由外框柱背楞组成的背楞系统。

进一步,还提供一种背楞系统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外框柱背楞,其包括主体、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所述主体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方通管,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横架在两根方通管的一端侧面上后将两根方通管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件横架在两根方通管的另一端侧面上后将两根方通管的另一端固定,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位于主体的同一侧面,两根方通管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每个第一连接部件上布置有第一连接孔,每个第二连接部件上布置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进口端对着第一间隙,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轴线分别与方通管的轴线成45°,第一连接孔的轴线和第二连接孔的轴线相互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间隙的正上方布置有支撑方通,所述支撑方通分别和方通管之间布置有多根斜方通,所述斜方通的一端端面固定在方通管上,斜方通的另一端侧面固定在斜方通的侧面上,所述支撑方通、斜方通、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位于同一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为纵向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构件,呈纵向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中斜边所在的面固定在方通管的侧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呈直线布置在主体的一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呈直线分布在主体的另一端。

背楞系统,包括四根外框柱背楞和四根斜拉螺杆,四根所述外框柱背楞首尾连接后围成矩形的框架,且外框柱背楞上的第一连接部件与相邻外框柱背楞上的第二连接部件相对,每根所述斜拉螺杆的穿过其中一根外框柱背楞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一间隙以及相邻外框柱背楞的第一间隙和第二连接部件,斜拉螺杆的两端通过连接螺母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远离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的方通管的另一侧与铝模板接触。

背楞系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斜拉螺杆、连接螺母以及外框柱背楞;

2)绑扎钢筋,焊接型钢后形成钢筋笼;

3)在钢筋笼外侧装配铝模板;

4)在铝模板的外侧装配外框柱背楞,通过斜拉螺杆出过外框柱背楞最外侧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后用连接螺母固定;

5)浇筑后,随着墙柱截面收缩,斜拉螺杆穿过外框柱背楞内侧相应的第一连接部件或/和第二连接部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中外框柱背楞以及背楞系统进行加固,可以不用在柱子或者墙体的钢筋笼内部穿对拉螺杆,直接利用斜拉螺杆即可,柱子或者墙体成型后标准平整且光滑;在柱子或者墙体存在变化时,无需对外框柱背楞进行改造,按照收缩的尺寸定位好第一连接部件或/和第二连接部件的位置,通过移动斜拉螺杆并使得斜拉螺杆穿过相应的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后即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外框背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调整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调整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施工方法的绑扎钢筋焊接型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施工方法的装配铝模板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施工方法的装配外框柱背楞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背楞系统施工方法的调整外框柱背楞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参照图1,外框柱背楞,其包括主体、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件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件12,所述主体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方通管10,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横架在两根方通管10的一端侧面上后将两根方通管10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横架在两根方通管10的另一端侧面上后将两根方通管10的另一端固定,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位于主体的同一侧面,两根方通管1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3,每个第一连接部件11上布置有第一连接孔16,每个第二连接部件12上布置第二连接孔17,所述第一连接孔16和第二连接孔17的进口端对着第一间隙13,第一连接孔16和第二连接孔17的轴线分别与方通管10的轴线成45°,第一连接孔16的轴线和第二连接孔17的轴线相互垂直。优选地,第一连接孔16和第二连接孔17的轴线分别与方通管10内部中空腔的轴线成45°。这样的结构,便于外框柱背楞1与其相邻的外框柱背楞1连接,外框柱背楞1与其相邻的外框柱背楞1连接后两根外框柱背楞1相互垂直。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间隙13的正上方布置有支撑方通14,所述支撑方通14分别和方通管10之间布置有多根斜方通15,所述斜方通15的一端端面固定在方通管10上,斜方通15的另一端侧面固定在斜方通15的侧面上,所述支撑方通14、斜方通15、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位于同一侧。斜方通15对称分布在支撑方通14的两侧,通过斜方通15对称分布的结构提高方通管10和支撑方通1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并通过支撑方通14和斜方通15提高外框柱背楞1的抗拉强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分别为纵向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构件,呈纵向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中斜边所在的面固定在方通管10的侧面。即第一连接孔16或者第二连接孔17分布在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中直角边所在的面。斜拉螺杆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间隙13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在面、等腰直角三角形内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第一连接孔16或者第二连接孔17后穿出。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1呈直线布置在主体的一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件12呈直线分布在主体的另一端。

参照图2~图4,背楞系统,包括四根外框柱背楞1和四根斜拉螺杆2,四根所述外框柱背楞1首尾连接后围成矩形的框架,且外框柱背楞1上的第一连接部件11与相邻外框柱背楞1上的第二连接部件12相对,每根所述斜拉螺杆2的穿过其中一根外框柱背楞1的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一间隙13以及相邻外框柱背楞1的第一间隙13和第二连接部件12,斜拉螺杆2的两端通过连接螺母3固定。具体地,斜拉螺杆2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间隙13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在面、等腰直角三角形内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第一连接孔16或者第二连接孔17后穿出,用连接螺母3固定。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远离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的方通管10的另一侧与铝模板接触。

参照图5~图8,背楞系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斜拉螺杆2、连接螺母3以及外框柱背楞1;

2)绑扎钢筋5,焊接型钢4后形成钢筋笼;

3)在钢筋笼外侧装配铝模板6;

4)在铝模板6的外侧装配外框柱背楞1,通过斜拉螺杆2出过外框柱背楞1最外侧的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后用连接螺母3固定,具体地,斜拉螺杆2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间隙13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所在面、等腰直角三角形内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第一连接孔16或者第二连接孔17后穿出,用连接螺母3固定;

5)浇筑后,随着墙柱截面收缩,斜拉螺杆2穿过外框柱背楞1内侧相应的第一连接部件11或/和第二连接部件12。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