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建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5356发布日期:2018-09-25 17:5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建材,尤指一种可显示发光图案的发光建材。



背景技术:

请先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光建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的发光建材1包括两个可透光层10、11,其中一可透光层10的表面上设置有导电线路,并有发光模块12电性连接于导电线路,此外两可透光层10、11中间还夹有中间层13,由于发光模块12是以上下串联的方式来设置,因此需要在上下两端设置电极线路14及电极线路15作为正负电极端点,电极线路14、15分别以外部电线16、17连接至外部电源。

由于外部电线16、17需要绝缘护套来保护,因此相当显眼,外露的外部电线16、17严重影响了现有的发光建材1的整体美观,其中外部电线17外露在发光建材1的第一端,也就是下端,或可以边框或视线死角等方式加以遮蔽,而外部电线16外露在相对于外部电线17的发光建材1的第二端,也就是上端,不仅较为显眼,且既使勉强遮蔽也因和外部电线17不同端而需要额外的遮蔽面积。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避免外部电线影响整体美观的发光建材,即为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外部电线影响整体美观的发光建材。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其它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建材,包括第一可透光层、第二可透光层、发光模块以及中间层。其中,第二可透光层具有面对第一可透光层的表面,并在表面上设置透光导电线路;发光模块设置在表面上,并电性连接至透光导电线路;以及中间层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及第二可透光层之间;且其中,表面具有第一端、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形成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侧边的侧面端,透光导电线路依据发光模块的配置划分为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排列的多个水平导电区域,以及沿侧面端接触第一端及第二端的垂直导电区域,且其中,最靠近第二端的水平导电区域与垂直导电区域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建材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的第一电极线路以及第二电极线路,其中,第一电极线路连接至最靠近第一端的水平导电区域,以及第二电极线路连接至垂直导电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线路或第二电极线路是由金属导电线或金属导电薄片所组成者。

在一实施例中,透光导电线路是由氧化铟锡(ito)所组成者。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是发光二极管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以及对应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驱动电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或第二可透光层是由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

在一实施例中,中间层是由热塑性材料薄膜所组成者。

在一实施例中,中间层是由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薄膜所组成者。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建材将第二可透光层设置透光导电线路的表面分为第一端、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侧边的侧面端,且将透光导电线路依据发光模块的配置划分为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排列的多个水平导电区域,以及沿侧面端接触第一端及第二端的垂直导电区域,又由于最靠近第二端的水平导电区域与垂直导电区域相连接,因此透光导电线路与发光模块所形成的整体电路的正负两端都连接至第一端,所附加的第一电极线路及第二电极线路也都位在发光建材的同一端,因此由第一电极线路及第二电极线路外接出去的外部电线可同时配置在发光建材较不显眼的下端,或是同时以远小于现有技术所需的面积来遮蔽,故能避免外部电线影响发光建材的整体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光建材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建材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可透光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组件标号说明:

1发光建材

10可透光层

11可透光层

12发光模块

13中间层

14电极线路

15电极线路

16外部电线

17外部电线

2发光建材

20第一可透光层

21第二可透光层

210水平导电区域

211垂直导电区域

22发光模块

23中间层

24第一电极线路

25第二电极线路

26外部电线

27外部电线

a第一端

b第二端

c侧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请先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建材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发光建材2,包括第一可透光层20、第二可透光层21、发光模块22以及中间层23。第二可透光层21具有面对第一可透光层20的表面,并在表面上设置透光导电线路;发光模块22设置在表面上,并电性连接至透光导电线路;以及中间层23设置在第一可透光层20及第二可透光层21之间。

请先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可透光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可透光层21的表面具有第一端a、相对于第一端a的第二端b以及形成在第一端a与第二端b侧边的侧面端c,透光导电线路依据发光模块22的配置划分为由第一端a至第二端b依序排列的多个水平导电区域210,以及沿侧面端c接触第一端a及第二端b的垂直导电区域211,且其中,最靠近第二端b的水平导电区域210与垂直导电区域211相连接。

进一步来说,除了最靠近第二端b的水平导电区域210与垂直导电区域211相连接外,个别水平导电区域210之间或与垂直导电区域211之间通过蚀刻沟槽等方式加以绝缘,而每一个发光模块22的正负两端分别跨接在两个不同的水平导电区域210,透光导电线路是依据此方式来划分出多个水平导电区域210,也就是说,发光模块22、水平导电区域210与垂直导电区域211所构成的整体电路的正负电极端分别是垂直导电区域211以及最靠近第一端a的水平导电区域210,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发光模块22正负两端的安装方向相反且整体电路的正负电极端也随之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建材2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端a的第一电极线路24以及第二电极线路25,其中,第一电极线路24连接至最靠近第一端a的水平导电区域210,以及第二电极线路25连接至垂直导电区域211,第一电极线路24与第二电极线路25之间绝缘,并分别由外部电线26、27连接至外部电源。

由于本发明的发光建材2利用最靠近第二端b的水平导电区域210与垂直导电区域211相连接,因此透光导电线路与发光模块22所形成的整体电路的正负两端都连接至第一端a,所附加的第一电极线路24及第二电极线路25也都位在第一端a,在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端a为发光建材2的下端,因此外接出去的外部电线26、27是同时配置在发光建材2较不显眼的下端,即使需要遮蔽所需的面积也远小于现有技术,故能避免外部电线26、27影响发光建材2的整体美观。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线路24或第二电极线路25是由金属导电线或金属导电薄片所组成者,举例来说,例如铜线或铜箔,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例中,透光导电线路(包括水平导电区域210与垂直导电区域211)是由氧化铟锡所组成者,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22可以是发光二极管组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发光模块22可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以及对应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分别或同时驱动发光模块22所包括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以单独显示或呈现混合颜色。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可透光层20或第二可透光层21是由玻璃或塑料材质所组成者,举例来说,玻璃材质可为钠钙玻璃或硼硅玻璃,塑料材质可为压克力或聚碳酸酯pc,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例中,中间层23是由热塑性材料薄膜所组成者,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中间层23是由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所组成者,但不以此为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光建材将第二可透光层设置透光导电线路的表面分为第一端、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侧面端,且将透光导电线路依据发光模块的配置划分为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排列的多个水平导电区域,以及沿侧面端同时接触第一端及第二端的垂直导电区域,又由于最靠近第二端的水平导电区域与垂直导电区域相连接,因此透光导电线路与发光模块所形成的整体电路的正负两端都连接至第一端,所附加的第一电极线路及第二电极线路也都位在发光建材的同一端,因此由第一电极线路及第二电极线路外接出去的外部电线可同时配置在发光建材较不显眼的下端,或是同时以远小于现有技术所需的面积来遮蔽,故能避免外部电线影响发光建材的整体美观。

上述实施例仅列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