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维护幕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3589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建筑维护幕墙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幕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维护幕墙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越来越向高层、高档、多功能方向发展,幕墙作为高档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俨然已成为现代建筑物的象征。现有的幕墙都是从室外安装,安全风险大,且安装复杂,需要在现场组装,同时不能进行产品更新换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安装、可室内安装维护以及面板翘曲变化的建筑维护幕墙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维护幕墙系统,所述建筑维护幕墙系统包括立柱、面板、上横梁、下横梁、固定组件、横梁连接板以及连接组件;所述面板两侧面通过侧面连接组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面板上端与上横梁连接,所述面板的下端通过下横梁连接,所述面板与上横梁或下横梁可实现角度变化;所述上横梁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立柱连接,且所述上横梁可相对于立柱转动;所述下横梁通过横梁连接件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立柱通过连接组件与建筑物固定;通过调节玻璃板与上横梁或下横梁的角度以及转动上横梁,达到面板的四个角的任意两个角均不在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横梁连接件和第二横梁连接件,所述第一横梁连接件卡设在第二横梁连接件上并通过定位件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侧面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侧面连接件和第二侧面连接件,所述第一侧面连接件与面板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件与面板的第二侧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基座、转接件以及立柱连接件;所述基座与所述建筑物连接,且基座可相对于固定构件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所述转接件与基座连接,且转接件可相对于基座转动调节;所述立柱连接件与转接件连接,且立柱连接件可相对于转接件在上下和横向方向上调节。

进一步的,建筑物内设有埋件,所述埋件内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滑块,滑块与基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上设有轴孔以及调节定位孔,所述轴孔通过轴与基座连接,所述调节定位孔通过螺栓与基座连接,使其转接件定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活动窗,所述活动窗包括活动面板以及窗框,所述活动面板与窗框转动连接,所述窗框与所述横梁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第三装饰板、第四装饰板或前述四个任意一种组合,所述第一装饰板与所述侧面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装饰板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第三装饰板与所述横梁组件连接,所述第四装饰板与面板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活动窗,所述活动窗包括活动面板以及窗框,所述活动面板与窗框转动连接,所述窗框与横梁组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饰板内设有装饰灯。

本发明建筑维护幕墙系统将面板与横梁可拆式连接,使其在后期可更换面板,便于产品升级,如升级为光电幕墙或广告幕墙等;可在厂房将面板与横梁组件固定后再运输至施工现场,避免了施工现场的混乱,使其施工有条理进行,可在室内将面板和横梁组件安装在立柱上,整个安装不受传统的安装顺序限制,可多部位同时安装,缩短了施工周期。通过调节面板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角度,调节固定组件改变调节上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角度,实现面板的翘曲变化。通过调节连接组件,可改变立柱在横向、纵向、上下的位置以及转动的方式改变立柱的位置,达到幕墙内倾斜,外倾斜以及旋转角度等变化,适用于不同造型建筑体系,如平行四边形、多边形、鱼鳞状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建筑维护幕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横梁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玻框和下玻框的结构示意。

图5是侧面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改变上横梁和面板之间的角度后以及改变上横梁和立柱之间的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连接组件与建筑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立柱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活动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活动窗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活动窗打开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建筑维护幕墙系统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立柱1、面板、上横梁41、下横梁42、固定组件、横梁连接板33以及连接组件,所述面板通过侧面连接组件与立柱可拆式连接,所述上横梁41与面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横梁42与面板的下端连接,所述上横梁41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立柱1连接,所述下横梁42通过横梁连接板33与立柱1连接,所述立柱1通过连接组件与建筑物固定。

所述面板包括面板组件21和面板框,所述面板组件21固定在面板框上。所述面板框包括上玻框22、下玻框23、侧面连接件24以及玻璃压板25,所述上玻框22和下玻框23均设有容纳槽,所述面板组件21的上下两端设在容纳槽内,所述侧面连接件24设在面板组件21的一侧,所述玻璃压板25设面板组件21的另一侧。通过调节面板组件21与容纳槽的相对位置,可改变调节面板组件21与相邻面板的夹角,通过调节上玻框22、下玻框23与上横梁41、下横梁42的进出关系实现面板翘曲变化。调节时是调节侧面连接件所在的一侧进行调节(如图6所示)。所述上玻框的上端面呈斜面,便于将水排出,同时避免流入室内,如此设计即使面板倾斜安装也能将水排出,提高了排水性能。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横梁连接件31和第二横梁连接件32,所述第一横梁连接件31的一端与下横梁42连接,所述第一横梁连接件31的另一端卡设在所述第二横梁连接件32的卡槽内上并通过定位件34定位,所述第二横梁连接件32与所述立柱1连接。所述定位件34未安装时,可对面板进行微调,以适应建筑面。调整完成后,在通过定位件34定位。

所述侧面连接件包括第一侧面连接件71和第二侧面连接件72,所述第一侧面连接件71与侧面连接件24连接,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件72与玻璃压板25连接,即第二侧面连接件72、玻璃压板25和立柱1组合形成一个容纳槽,所述面板21设在容纳槽内。所述第一装饰板74通过装饰连接件75与第二侧面连接件72固定,具体而言,所述装饰连接件75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装饰板74上设有限位凸起部和限位片,所述限位凸起部卡设在卡槽内,所述限位片用于限定装饰连接件75,使其第一装饰板74和装饰连接件75固定,所述装饰连接件75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连接件72上。

所述立柱1上设有第二装饰板11,用于遮挡立柱1,提高美观性,同时在第二装饰板11中还设有装饰灯12,进一步提高美观性。所述上下横梁41、42上设有第三装饰板45,所述第三装饰板45用于提高美观性。

如图6至图10所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埋件51、基座52、转接件53以及立柱连接件54。所述基座52通过埋件51与建筑物连接,所述转接件53转动连接在基座52上,所述立柱连接件54与转接件53可拆式连接,所述立柱连接件54与立柱1连接。所述基座52可相对于建筑物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所述转接件53可相对基座52转动调节;所述立柱连接件54可相对转接件横向和上下方向上调节。

所述埋件51内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滑块55,所述滑块55通过螺栓与基座52固定。通过滑动滑块55来达到调节基座52与固定构件相对位置关系。所述转接件53上设有轴孔531、调节定位孔532以及上下调节孔533,所述轴孔531通过轴与基座52连接,所述调节定位孔532通过螺栓与基座52连接,使其转接件53定位。所述立柱连接件54上设有横向调节孔541,所述上下调节孔533通过螺栓与所述横向调节孔541连接。所述基座52上设有与调节定位孔532对应的条形孔11,以便于调节。安装时,可转动转接件53,转动到安装需求的位置时,将螺栓设上下调节孔533和条形孔521内,并将螺栓拧紧,通过转动转接件53,提高了本系统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更多的安装需求,改变现有无法转动而需要另增设部件或另研发专用连接系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需要横向调节时,将立柱连接件54横向移动即可,需要上下调节时,将立柱连接件54上下移动即可。因可多方向调节,能避免因调节位置不适造成安装精度低,即提高了安装精度。通过调节连接组件,可改变立柱在横向、纵向、上下的位置以及转动的方式改变立柱的位置,达到幕墙内倾斜,外倾斜以及旋转角度等变化,适用于不同造型建筑体系,如平行四边形、多边形、鱼鳞状等。

本发明建筑维护幕墙系统具有构件式幕墙的包容性又有单元体幕墙的标准加工工艺和施工精度,其品质能得到保证。可在室内将面板和横梁组件安装在立柱上,实现室内安装。可真正实现无序安装,减少了外在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将面板与横梁可拆式连接,使其在后期可更换面板,便于产品升级,如升级为光电幕墙或广告幕墙等。因其受力方式与常规构件式幕墙不同,其铝型材耗量比同分格的构件式幕墙低2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加工厂可与施工现场同步制作施工,大大的缩短了施工工期,将面板与横梁组件固定后再运输至施工现场,施工方便快捷,避免了施工现场的混乱,使其施工有条理进行,有效的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调节面板与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角度,调节固定组件改变调节上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角度,实现面板的翘曲变化。

实施例2

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活动窗和第四装饰件。所述活动窗包括活动面板61以及窗框62,所述活动面板61与窗框62转动连接,所述窗框62与横梁组件4固定。所述在面板上设有第四装饰板26,用于遮挡雨水,避免雨水流入下方的面板内,提高防水性。图11和图12所示的不同点在于,活动窗转动的旋转点不同,图11的旋转点在上方,图12在下方。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