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1246发布日期:2019-06-19 00:0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



背景技术:

常见金属屋面由檩条上翼缘铺设外板做屋面,如业主有更高要求,会在檩条下翼缘铺设内板。此种情况下檩条被内外板包住,如檩条下挂吊架,则连接困难。

故目前即需要屋面为双层板,又需要檩条吊挂设备支架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双檩双板系统,即在常规屋面檩条上打内板,然后再设置一层小檩条,打屋面外板。此标准节点在制造过程中为了避让屋面内板,需对小檩条进行切口,导致制造进度变慢。同时对于业主要求厚度大于75mm的保温棉时,受制于小檩条的高度,会造成施工时挤压保温棉,降低保温效果。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目前存在的一种方法是将屋面外板和屋面内板之间连接,从而无需设置小檩条,然而这种设置方式虽然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但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如果存在小檩条,工人可以在小檩条上行走从而方便施工,而且安全性能更高,如果撤去小檩条,则会由于安全性的降低而导致整体工作效率的放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包括屋面主檩条、屋面内板、屋面外板和屋面副檩条,所述屋面内板架设于屋面主檩条上,所述屋面副檩条设置于屋面内板上,所述屋面外板架设于屋面副檩条上,所述金属屋面内还设有π型支架,所述π型支架的上端与屋面外板连接,所述π型支架的下端与屋面内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π型支架包括一体构成的顶部面板、侧面板和尾部连接面板,所述侧面板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顶部面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尾部连接面板的数量为两个,与顶部面板平行且分别与两个侧面板相连接,所述顶部面板与屋面副檩条连接,所述尾部连接面板通过结构紧固件与屋面主檩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尾部连接面板包括平行底板和边沿保护板,所述平行底板与顶部面板平行,两端分别与侧面板和边沿板连接,所述平行底板与屋面主檩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边沿保护板与平行底板之间呈钝角。

优选地,所述顶部面板通过第一结构紧固件与屋面副檩条连接,所述平行底板通过第二结构紧固件与屋面主檩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部面板上开设有与第一结构紧固件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结构紧固件穿过第一通孔连接顶部面板和屋面副檩条,所述平行底板上开设有与第二结构紧固件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结构紧固件穿过第二通孔连接平行底板和屋面主檩条。

优选地,所述结构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分别连接尾部连接面板和屋面内板。

优选地,所述顶部面板和侧面板之间呈钝角,角度的大小与屋面内板的结构相适应。

优选地,所述顶部面板和侧面板之间的角度为108°。

优选地,所述屋面外板和屋面内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的金属屋面,将主檩条和副檩条通过π型支架连接起来,从而无需使得副檩条再来避让屋面内板,在满足了业主需要内外两层屋面板的情况下,无需对副檩条开设切口,同时由于设置了π型支架,抬高了副檩条的高度,增大了主檩条和副檩条支架的距离,解决了对于保温棉发生挤压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保温效果,同时由于保留了副檩条,使得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在副檩条上进行行走,既增强了安全性,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2)π型支架包括顶部面板、侧面板和尾部连接面板,由于顶部面板和尾部连接面板平行,且二者通过侧面板相连,因此整个结构具有较强的支撑力,且由于两端均为面受力,因此稳定程度高。

(3)尾部连接面板包括平行底板和边沿保护板,边沿保护板与平行底板连接且构成钝角,该边沿保护板可以避免在通过结构紧固件实现平行底板和屋面主檩条连接过程中,结构紧固件由于超出了平行底板的范围内的情况,提高了整个屋面的连接效率。

(4)采用紧固螺栓作为结构紧固件,连接稳定且材料常见,性价比高,可以灵活适用于大部分场合。

(5)顶部面板和侧面板之间呈钝角,且角度的大小与屋面内板的结构相适应,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受力程度。

(6)108°是的结构角在于目前的装配结构中较为常见,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装配结构进行改造,得到本申请中的π型支撑件,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7)屋面外板和屋面内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为由于加设了π型支架而升高的屋面副檩条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保温棉不会受到挤压,提升了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金属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统金属屋面中屋面副檩条的断面图;

图4为π型支架的主视图;

图5为π型支架的俯视图;

其中,1为屋面主檩条,2为屋面内板,3为结构紧固件,4为屋面副檩条,5为屋面外板,6为π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传统金属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屋面为双层板,具体包括屋面内板2和屋面外板5,屋面内板2是通过在屋面主檩条1上进行铺设,铺设完毕后,再在上方设置一层屋面副檩条4,并在该屋面副檩条4上铺设屋面外板5,为了避让屋面内板2,屋面副檩条4上需要进行切口,如图3所示,这将导致制造进度变慢,同时对于业主要求厚度大于75mm的保温棉时,受制于屋面副檩条4的高度,会造成施工时挤压保温棉,降低保温效果。

基于该结构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设有支架的金属屋面,包括屋面主檩条1、屋面内板2、屋面外板5和屋面副檩条4,屋面内板2架设于屋面主檩条1上,屋面副檩条4设置于屋面内板2上,屋面外板5架设于屋面副檩条4上,金属屋面内还设有π型支架6,π型支架6的上端与屋面外板5连接,π型支架6的下端与屋面内板2连接。其中,π型支架6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一体构成的顶部面板、侧面板和尾部连接面板,侧面板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顶部面板的左右两侧,尾部连接面板的数量为两个,与顶部面板平行且分别与两个侧面板相连接,顶部面板与屋面副檩条4连接,尾部连接面板通过结构紧固件3与屋面主檩条1连接。从图中可以看出,尾部连接面板包括平行底板和边沿保护板,二者构成了一个折线的结构,平行底板在空间上与顶部面板平行,两端分别与侧面板和边沿板连接,平行底板通过结构紧固件3与屋面副檩条4连接。平行底板上开设有与结构紧固件3相配合的通孔,结构紧固件3穿过通孔与屋面副檩条4连接。一般来说,为了保证边沿保护板的阻挡作用,同时避免边沿阻挡板对于结构紧固件3造成遮挡,因此边沿保护板与平行底板之间一般呈钝角,本实施例中,边沿保护板与平行底板之间的角度为109°。通过这样设置边沿保护板,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在通过结构紧固件3进行固定的过程中,由于板材较滑或者其他情况导致的结构紧固件3滑出平行底板的情况,从而可以提高整个金属屋面安装过程的效率。同理,在顶部面板上,也开设有通孔,用于实现顶部面板和屋面主檩条1的连接,本实施例中,该连接也是通过结构紧固件3来实现的。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π性支架的稳固,顶部面板和侧面板之间呈钝角,角度的大小与屋面内板2的结构相适应。本实施例中,顶部面板和侧面板之间的角度为108°,钝角的角度使得两个侧面板相对于顶部面板来说更加开阔,相当于两个分开的支撑腿,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保证连接的稳固性,该角度的选取最终基于内部面板的材质等因素所决定,这样也可以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可以与金属屋面结构的达到最好的适应效果。本实施例中,选取108°这一角度来进行连接,是由于目前大部分的连接结构件的折角角度为108°,选择这样一种常用的角度,可以在现有的连接结构件的基础上,通过较小的改动得到本实施例中的π型支架6,既节省了成本也实现了循环利用材料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结构紧固件3采用紧固螺栓,紧固螺栓通过平行底板和顶部面板上的通孔实现平行底板与屋面主檩条1以及顶部面板与屋面副檩条4之间的连接,这是由于紧固螺栓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结构紧固件3,适用于大部分场合,当然,除了紧固螺栓外,所有可以实现平行底板和外部或内部面板固定的结构件,均可作为结构紧固件3,具体根据金属屋面的实际环境和结构来确定。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屋面外板5和屋面内板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这种距离的设置,可以为增加了π型支架6而高度提升的屋面副檩条4留下充足的空间,从而避免由于高度预留的不足,导致支架无法容纳或主副檩条之间的距离过短而造成的保温棉受挤压的情况。

该金属屋面的搭建过程如下:首先在屋面主檩条1上铺设屋面内板2,之后在屋面主檩条1上假设π型支架6,并通过螺栓等结构紧固件3将π型支架6下方的平行底板与屋面主檩条1固定;在该π型支架6上再搭设屋面副檩条4,从而使得屋面副檩条4不与屋面内板2直接接触,也就无需为了避开屋面内板2而在屋面副檩条4上开设缺口,屋面副檩条4同样通过螺栓等结构紧固件3与π型支架6的顶部面板连接,π型支架6上下两端的结构紧固件3紧固完成后,实际上也就实现了屋面主檩条1和屋面副檩条4之间的连接,此时工人们可以在屋面副檩条4上行走,并在屋面副檩条4上架设屋面外板5,从而实现了整个金属屋面的搭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