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景观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644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智能景观护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设围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景观护栏。



背景技术:

护栏是为保证保护景观景点必备的基建设施,其不仅能起到防止观景人员受到意外伤害,又能隔离观景人员与景点。但目前的护栏也仅能起到隔离作用,功能较为单一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景观护栏,其优点在于护栏倾斜角度可调以适用不同景观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景观护栏,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置有围挡杆,所述基座至少包括一段平直的调整部,所述围挡杆包括一段与调整部配合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包括竖直设置的转动杆,所述活动部通过转动杆与调整部铰接,所述转动杆铰接在调整部的宽度方向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部分景区,尤其是观潮景区中,对于护栏的安全防护是间歇性的。在落潮期,水面与堤岸距离远,对护栏区的危险系数极低,此时通过旋转转动杆使其朝向水面倾斜以露出调整部,供观景人小坐休憩;而在张潮期,水面与堤岸距离近,使得护栏区的危险系数增高,此时旋转转动杆使得转动杆背向水面倾斜,以实现更长距离的隔离效果,提高护栏区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整部上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置有铰接杆,所述转动杆与铰接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槽容纳铰接杆,使得转动杆的转动范围受安装槽限制,避免铰接杆转动角度过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至少设置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以上的转动杆以保证活动部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转动杆之间横向设置有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杆加强转动杆的强度,且减少活动部的镂空,提高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上放有托板,所述托板与转动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部朝外侧倾斜、基座作为供管江人休憩的状态时,托板作为靠背供观景人倚靠,增加其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上铰接有倚靠板,所述倚靠板向下转动与托板通过磁性组件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倚靠板打开后作为托板的加长部分以提高其舒适度,另一方面倚靠板与托板在贴合状态可以保持托板与倚靠板的干净、清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倚靠板朝向托板的一侧设置有软质靠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倚靠板供依靠时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倚靠板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围挡杆通过磁性组件吸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更稳定的保持倚靠板呈打开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景观护栏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护栏上设置一段倾斜角度可以调整的活动部,根据环境情况灵活调节护栏状态,以增加护栏的实用性;

2、将护栏与座椅结合,节省了景区公用设施数,降低了景区基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智能景观护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倚靠板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倚靠板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调整部;2、活动部;3、安装槽;4、转动杆;5、围挡杆;6、支撑杆;7、托板;8、倚靠板;9、靠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智能景观护栏,主要用于观潮景区中堤岸的围护。包括混凝土结构的基座,基座高度为40~50cm。在基座上包括一段平直的调整部1,调整部1的上端开设若干V形的安装槽3。转动杆4的一端通过一铰接杆铰接在安装槽3的底部,当转动杆4沿铰接处转动时,其两侧与安装槽3的侧壁抵触限位以限制转动杆4的最大转动角度。避免因旋转过大使得转动杆4的外端朝下倾斜。同时在转动杆4转动至倾斜极限后,通过围挡杆5、转动杆4自身的重力作用使其固定在转动极限。

在转动杆4的上端固定一横杆作为围挡杆5,围挡杆5与基座相同保持一段平直段作为活动部2。在涨潮期,转动杆4背向水域倾斜,围挡杆5与与水域距离更远,因此阻止观景游客靠近基座,降低意外发生率。而在退潮期,转动杆4朝向水域倾斜,一方面开放基座近旁,使得观景游客得以靠近,另一方面基座上端变形成了可能游客休息的座椅。

另外在转动杆4的中部固定支撑杆6,支撑杆6的下端固定设置托板7,而支撑杆6的上端则铰接倚靠板8。倚靠板8的上端嵌设磁铁(图中未示出),托板7的下端以及围挡杆5上均嵌设供磁铁吸附的顺磁体,如铁。使得倚靠板8既可以旋转至下方与托板7贴合,又可以旋转至上方与围挡杆5固定。在倚靠板8朝向托板7的一侧还设置软质的橡胶靠垫9。打开倚靠板8,护栏即可形成供游客倚靠的长椅,而关上倚靠板8则能够有效避免倚靠板8内侧积尘、污损。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