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158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结构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抗震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抗震建筑结构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但是现有技术的抗震建筑结构,存在震后修复难度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如申请日为2015.01.24,申请号公布号CN10465264A的发明申请专利公开了一种抗震低碳的建筑结构,基础平台为口部向上的半球形,并由于上部主体结构的任一横截面均为中心对称结构,因此常态下半球 形基础可以平稳地支承在承台的顶部支撑面上;并且通过将上部主体结构和下部基础结构设置成上轻下重,形成不倒翁式结构;这样,在地震时,半球形基础和上部主体结构整体在承台上发生摆动,建筑结构本身不存在局部的过大应力,并且摆动后能够自动复位。可有效解决震后修复难的问题,但是不倒翁式的建筑结构的材料要求严格,建造困难,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既能有效抗震又便于震后修复且成本较低的抗震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建筑结构,既能有效抗震又便于震后修复且成本较低的抗震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抗震建筑结构,包括地基层,所述地基层的上侧均匀铺设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竖直设置,所述弹簧的上侧设置有橡胶减震层,所述橡胶减震层的上侧设置有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为长方体,所述主体结构的上端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球型凹槽,四个所述球型凹槽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球型凹槽配合设置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包括与所述球型凹槽配合的球型体底端,所述球型体底端卡入所述球型凹槽内部,所述球型体底端的上部为圆柱体,所述主体结构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上设置有供所述承重柱通过的通孔,所述承重柱竖直设置,所述承重柱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横梁,所述第二橡胶层的上侧设置有与所述横梁平行的加固梁,所述承重柱与所述横梁之间、所述承重柱与所述加固梁之间均通过榫卯工艺构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地基层的面积大于所述主体结构、所述橡胶减震层的面积,所述地基层长于所述橡胶减震层的部分填充有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竖直设置,所述减震块的上端高于地面。

优选的,所述横梁与所述承重柱之间、所述承重柱与所述加固梁之间的连接部位还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设置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承重柱形成的夹角之间、所述承重柱与所述加固梁形成的夹角之间,所述加固件包括加固件本体,所述加固件本体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配合设置有螺栓。

优选的,所述加固件本体呈的L型,所述L型拐角处设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地基层包括混凝土层和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下侧的建筑废料层。

优选的,所述减震块包括金属板和设置于所述金属板内侧的弹性减震块,所述金属板为减震泡沫金属板。

优选的,所述主体结构与所述第二橡胶层之间也设置有减震泡沫金属板。

优选的,所述减震泡沫金属板为泡沫铝板。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震建筑结构,包括地基层,所述地基层的上侧均匀铺设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竖直设置,所述弹簧的上侧设置有橡胶减震层,所述橡胶减震层的上侧设置有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为长方体,所述主体结构的上端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球型凹槽,四个所述球型凹槽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球型凹槽配合设置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包括与所述球型凹槽配合的球型体底端,所述球型体底端卡入所述球型凹槽内部,所述球型体底端的上部为圆柱体,所述主体结构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上设置有供所述承重柱通过的通孔,所述承重柱竖直设置,所述承重柱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横梁,所述第二橡胶层的上侧设置有与所述横梁平行的加固梁,所述承重柱与所述横梁之间、所述承重柱与所述加固梁之间均通过榫卯工艺构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地基层的面积大于所述主体结构、所述橡胶减震层的面积,所述地基层长于所述橡胶减震层的部分填充有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竖直设置,所述减震块的上端高于地面。可以得到一种能够既能有效抗震又便于震后修复且成本较低的抗震建筑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基层;101、混凝土层;102、建筑废料层;11、弹簧;12、橡胶减震层;2、主体结构;21、球型凹槽;22、第二橡胶层;3、承重柱;31、横梁;32、加固梁;33、减震块;331、金属板;332、弹性减震块;34、加固件;341、螺纹孔;34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抗震建筑结构,包括地基层1,所述地基层1的上侧均匀铺设有多个弹簧11,所述弹簧11竖直设置,所述弹簧11的设置可以有效减缓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的扭转力,保护结构,减少建筑结构的破坏。所述弹簧11的上侧设置有橡胶减震层12,所述橡胶减震层12的设置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所述橡胶减震层12的上侧设置有主体结构2,所述主体结构2为长方体,所述主体结构2的上端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球型凹槽21,四个所述球型凹槽21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球型凹槽21配合设置有承重柱3,所述承重柱3包括与所述球型凹槽21配合的球型体底端31,所述球型体底端31卡入所述球型凹槽21内部,所述球型体底端31的上部为圆柱体。所述球型体底端31的体积略小于所述球型凹槽21的凹槽体积,所述球型凹槽21的开口面积略大于所述圆柱体的横截面面积,在受到足够大的地震波影响时所述承重柱3可以以所述球型凹槽21为定点小幅度摆动,从而减弱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剪切力,进而保护建筑物。

所述主体结构2的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橡胶层22,所述橡胶层上设置有供所述承重柱3通过的通孔,所述第二橡胶层22一方面可以在非地震时期起到固定所述承重柱3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地震时期可以起到减缓地震波,柔性的减小所述承重柱3的倾斜角度,并且具有保护所述承重柱3的作用。所述承重柱3竖直设置,所述承重柱3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横梁31,所述第二橡胶层22的上侧设置有与所述横梁31平行的加固梁32,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横梁31之间、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加固梁32之间均通过榫卯工艺构成矩形框架结构。榫卯结构可以有效减震,并且由于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横梁31之间、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加固梁32之间构成矩形框架结构,在遇到强大的地震时矩形框架结构可以随强震波发生一定的角度偏移,所述承重柱3发生一定角度的倾斜,而所述横梁31和所述加固梁32保持水平,使整个建筑物变为平行四边形而不至于坍塌。更便于震后修复,并减少人员伤亡。

所述地基层1的面积大于所述主体结构2、所述橡胶减震层12的面积,所述地基层1长于所述橡胶减震层12的部分填充有减震块33,所述减震块33竖直设置,所述减震块33的上端高于地面。所述减震块33包括金属板331和设置于所述金属板331内侧的弹性减震块332,所述金属板331既可以防止所述地基层1的坍塌,并防止所述地基层1、所述橡胶减震层12、所述主体结构2发生大幅度的位移,所述弹性减震块332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小所述地基层1、所述橡胶减震层12、所述主体结构2与所述金属板331的撞击作用,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横梁31与所述承重柱3之间、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加固梁32之间的连接部位还设置有加固件34,所述加固件34设置于所述横梁31与所述承重柱3形成的夹角之间、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加固梁32形成的夹角之间,所述加固件34包括加固件本体,所述加固件本体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341,所述螺纹孔341配合设置有螺栓342。所述加固件34用于日常加固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横梁31、所述承重柱3与所述加固梁32的连接,减小日常承重柱3的日常倾斜,当遇到强烈地震时所述加固件34可能产生形变而脱离所述横梁31、所述承重柱3或所述加固梁32。

所述加固件本体呈的L型,所述L型拐角处设有倒角。所述倒角起到肋板作用。

所述地基层1包括混和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01下侧的建筑废料层102。所述建筑废料层102代替碎石层,实现建筑废料的再利用。

所述金属板331为减震泡沫金属板。泡沫金属是指含有泡沫气孔的特种金属材料。通过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泡沫金属拥有密度小、隔热性能好、隔音性能好以及能够吸收电磁波等一系列良好优点,是随着人类科技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材料常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工业开发上。泡沫金属的孔隙度常常达到90%以上,并且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多孔金属。含有泡沫状气孔的金属材料与一般烧结多孔金属相比,泡沫金属的气孔率更高,孔径尺寸较大,可达7毫米。由于泡沫金属是由金属基体骨架连续相和气孔分散相或连续相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因此其性质取决于所用金属基体、气孔率和气孔结构,并受制备工艺的影响。通常,泡沫金属的力学性能随气孔率的增加而降低,其导电性、导热性也相应呈指数关系降低。当泡沫金属承受压力时,由于气孔塌陷导致的受力面积增加和材料应变硬化效应,使得泡沫金属具有优异的冲击能量吸收特性。

所述主体结构2与所述第二橡胶层22之间也设置有减震泡沫金属板。

所述减震泡沫金属板为泡沫铝板。泡沫铝及其合金质轻,具有吸音、隔热、减振、吸收冲击能和电磁波等特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