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用防凝固储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625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储存装置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用防凝固储存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现如今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建材,很大一部分现代建筑都是使用混凝土进行建造,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浆料进行储存,对于高性能的混凝土更需要妥善储存,避免其在储存过程中凝固。储存过程中需要对浆料进行搅拌,并适时补入水分,这些工作会额外耗费施工人员的时间和体力,因此需要可以自动进行搅拌和补水的混凝土防凝固储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用防凝固储存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用防凝固储存装置,包括顶盖和罐体,所述顶盖的内腔底板上设有气缸和补水管,所述气缸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端固定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轴连接搅拌轴的上端,所述搅拌轴依次贯穿限位板和顶盖的内腔底板,所述搅拌轴的下端外侧壁均匀分布有搅拌桨片,所述补水管的上侧连通安装有补水箱,所述补水箱与补水管之间安装有补水调节阀,所述补水管的下侧均匀分布安装有喷头,所述喷头均贯穿顶盖的内腔底板,所述罐体的下侧四角均设有支脚,所述罐体的下侧中心设有卸料口,所述卸料口上设有卸料调节阀。

优选的,所述顶盖的外侧壁设有吊环。

优选的,所述气缸的安装个数至少为4。

优选的,所述补水箱的上端设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贯穿顶盖的内腔顶板。

优选的,所述搅拌桨片呈螺旋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气缸支撑安装有电动机的限位板,使限位板可以随着气缸的动作而升高或者下降,从而使电动机连接的搅拌轴上安装的搅拌桨片的高度位置可以改变,使混凝土可以得到充分搅拌,避免发生局部凝固,通过连接有补水箱、补水调节阀和喷头的喷水管的设置,方便了对罐体中的混凝土进行补水,避免因干燥凝固,通过罐体下侧带有卸料调节阀的卸料口的设置,方便了施工人员取用所储存的混凝土浆料。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可以通过进行搅拌和补水来防止混凝土凝固,对混凝土浆料进行储存的功能,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2-气缸、3-补水管、4-限位板、5-电动机、6-搅拌轴、7-搅拌桨片、8-补水箱、9-补水调节阀、10-喷头、11-吊环、12-罐体、13-支脚、14-卸料口、15-卸料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用防凝固储存装置,包括顶盖1和罐体12,所述顶盖1的内腔底板上设有气缸2和补水管3,所述气缸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使限位板4可以随着气缸2的动作而升高或者下降,所述限位板4上固定安装有电动机5,所述电动机5的输出端轴连接搅拌轴6的上端,所述搅拌轴6依次贯穿限位板4与顶盖1的内腔底板,所述搅拌轴6的下端外侧壁均匀分布有搅拌桨片7,电动机5带动搅拌轴6旋转,使搅拌桨片7对混凝土浆料进行充分搅拌,所述补水管3的上侧连通安装有补水箱8,所述补水箱8与补水管3之间安装有补水调节阀9,补水调节阀9通过电动控制,所述补水管3的下侧均匀分布安装有喷头10,所述喷头10均贯穿顶盖1的内腔底板,用以对混凝土浆料进行适时补水,防止因缺少水分而使混凝土凝固,所述罐体12的下侧四角均设有支脚13,用以支撑整个储存设备,所述罐体12的下侧中心设有卸料口14,所述卸料口14上设有卸料调节阀15,方便取用罐体12中的混凝土浆料。

具体而言,所述顶盖1的外侧壁设有吊环11,方便吊起顶盖1。

具体而言,所述气缸2的安装个数至少为4,保证限位板4稳定进行上下移动。

具体而言,所述补水箱8的上端设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贯穿顶盖1的内腔顶板,方便对补水箱8进行补水。

具体而言,所述搅拌桨片7呈螺旋状,增加了搅拌的效率。

工作原理:通过使用起重机连接吊环11吊起顶盖1,来放入混凝土。通过使用气缸2支撑限位板4,使限位板4可以随着气缸2的动作而升高或者下降,从而使电动机5、搅拌轴6以及搅拌桨片7的高度位置可以改变,使混凝土可以得到充分搅拌,避免发生局部凝固,通过电动控制补水调节阀9的流通量,使补水箱8内的水流经喷水管3,最终由喷头10注入罐体12,方便对罐体12中的混凝土进行补水,避免因干燥凝固,通过罐体12下侧带有卸料调节阀15的卸料口14的设置,方便了施工人员取用所储存的混凝土浆料。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