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及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773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混凝土浇筑领域,具体涉及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及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



背景技术:

附着式振动器又称平板式振动器,由于机械所产生的振动作用。用途较广泛,可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的密实,还可用于除尘振打、化工矿矿山工程、机械配套作为振源、如振动筛、振动台等。现有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习惯性在模板附近设置附着式振动器进行密实。但是现有技术中对于附着式振动器的排布方式都是根据经验进行设置,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排布距离,都是根据模板的具体大小,选用0.8m、1m、1.2m、1.4m等几种间距进行排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及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制混凝土浇筑时,附着式振动器根据经验进行排布容易导致振动效率不佳的问题,实现为附着式振动器提供特定的排布方式、提高振动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包括模板放置区,所述模板放置区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所有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N×(V/T);其中N为任意自然数;V为单台附着式振动器的振动波在所使用的模板内的传播速度,单位m/s;T为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单位赫兹。

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排布距离,都是根据模板的具体大小,由经验选用0.8m、1m、1.2m、1.4m等几种间距中的一种进行排布,然而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以单个附着式振动器作为一个独立的震源来分析,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间位置处,受两边的附着式振动器共同振动,以为其振幅更大、程度更加激烈。然后在对间距为0.8m、1m、1.2m、1.4m的排布结构分别进行测试后,却发现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间位置处的振动幅度却是分别只有单个震源进行振动时振幅的62%、44%、53%、41%。即是,对于现有的排布间距而言,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间位置处的振幅明显低于单个震源工作时的振动幅度,且其具体降低数值与排布间距之间还不成比例。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在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后发现,主要是由以下两点导致:振动波在模板内传递时的阻尼与内磨损、以及两侧反向传递的振动波的相互抵消。阻尼与内磨损属于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两侧反向传递的振动波会相互进行抵消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出了一种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本结构在模板放置区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即是附着式振动器设置有两排,分别位于模板放置区的相对两侧,所有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N×(V/T)。其中波速V由实验获得,现有技术中有多种测量波速的方式,在此不做赘述,根据所使用的模板材质,在该类材质作为传播介质的基础上,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进行工作,即能够测得频率T下的附着式振动器所产生的振动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波速。用波速除以频率再乘以N倍,按照此间距设置的同一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为波长的整数倍,因此对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任意一点而言,两侧传来的振动波不会相互抵消,反而会相互叠加,比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时的振幅反而更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根据波速与频率设定分布间距的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模板大小进行等分设置的方式,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此外,由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振幅被叠加增大,因此还能够抵消阻尼磨损造成的振动幅度降低的问题,减轻由阻尼作用、内摩擦作用导致的振幅客观降低所带来的影响,确保处于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模板放置区域内也能够受到较大幅度的振动,以此克服现有技术中阻尼与内磨损带来的不可逆的干扰,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显著进步。

优选的,所述模板放置区内通过螺栓连接模板。即是通过螺栓将模板固定在模板放置区内,便于拆卸与稳固安装。

一种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包括模板放置区,还包括设置在模板放置区上方的滑轨,滑轨上设置下料斗,所述下料斗能够沿滑轨进行移动;还包括位于滑轨之上的输料装置,输料装置的高度高于下料斗高度;所述模板放置区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所有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N×(V/T);其中N为任意自然数;V为单个附着式振动器的振动波在所使用的模板内的传播速度,单位m/s;T为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单位赫兹。

现有技术中的预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工人手动在模板上铺料,对于面积较大的模板而言,工作量大且工人不便往模板中心部位铺料。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在模板放置区上方设置滑轨,使得下料斗在滑轨上进行移动,通过下料斗的来回移动实现对模板进行铺料的目的,因此无需工人手动繁琐的铺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量与人力消耗。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输料装置,输料装置的高度高于下料斗高度,便于从输料装置上直接输送粉料至下料斗中,以此进一步降低人力消耗,提高整个浇灌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模板放置区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所有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N×(V/T),因此对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任意一点而言,两侧传来的振动波不会相互抵消,反而会相互叠加,比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时的振幅反而更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根据波速与频率设定分布间距的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模板大小进行等分设置的方式,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此外,由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振幅被叠加增大,因此还能够抵消阻尼磨损造成的振动幅度降低的问题,减轻由阻尼作用、内摩擦作用导致的振幅客观降低所带来的影响,确保处于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模板放置区域内也能够受到较大幅度的振动,以此克服现有技术中阻尼与内磨损带来的不可逆的干扰。

优选的,所述滑轨由相互平行的两根组成,下料斗在两根滑轨上进行滑动。由两根滑轨对下料斗进行承载,确保下料斗在滑轨上进行稳定的直线往复运动。

优选的,所述下料斗底端设置电控阀。在不需要下料时快速关闭电控阀,避免粉料浪费,确保用料量满足设计。

优选的,所述输料装置为传送皮带,传送皮带的末端位于所述滑轨一端的正上方。通过传送皮带对粉料进行输送,无需设置倾倒设备即可使粉料在端部自动下落,将下料斗沿着滑轨运动至传送皮带末端的下方,此时即可实现全自动的下料过程,进而更加提高自动化程度,极大程度上提高预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模板放置区内设置若干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用于固定模板。通过螺栓与螺纹孔将模板固定在模板放置区内,便于拆卸与稳固安装。

所述模板放置区为长方形,附着式振动器设置在长方形的长边两侧,滑轨与长方形的长边平行,传送皮带的运动方向与滑轨垂直。以使得传送皮带具有最佳的传送方式,同时传送皮带与下料斗之间不会存在任何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附着式振动器排布结构,对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任意一点而言,两侧传来的振动波不会相互抵消,反而会相互叠加,比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时的振幅反而更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根据模板大小进行等分设置的方式,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效果。由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振幅被叠加增大,因此还能够抵消阻尼磨损造成的振动幅度降低的问题,减轻由阻尼作用、内摩擦作用导致的振幅客观降低所带来的影响,确保处于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模板放置区域内也能够受到较大幅度的振动,以此克服现有技术中阻尼与内磨损带来的不可逆的干扰。

2、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通过下料斗的来回移动实现对模板进行铺料的目的,因此无需工人手动繁琐的铺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量与人力消耗。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输料装置,输料装置的高度高于下料斗高度,便于从输料装置上直接输送粉料至下料斗中,以此进一步降低人力消耗,提高整个浇灌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

3、预制混凝土浇筑结构,对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之间的任意一点而言,两侧传来的振动波不会相互抵消,反而会相互叠加,比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时的振幅反而更大;还能够抵消阻尼磨损造成的振动幅度降低的问题,减轻由阻尼作用、内摩擦作用导致的振幅客观降低所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模板放置区,2-附着式振动器,3-输料装置,4-滑轨,5-下料斗,6-电控阀,7-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包括模板放置区1,还包括设置在模板放置区1上方的滑轨4,滑轨4上设置下料斗5,所述下料斗5能够沿滑轨4进行移动;还包括位于滑轨4之上的输料装置3,输料装置3的高度高于下料斗5高度;所述模板放置区1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2,所有附着式振动器2的频率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N×(V/T);其中N为任意自然数;V为单个附着式振动器的振动波在所使用的模板内的传播速度,单位m/s;T为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单位赫兹。本实施例中的模板使用钢模板,附着式振动器的频率为250Hz。由单孔法测得一个频率250Hz的高频振动器在同型号钢材中的传播速度为1080m/s,因此本实施例中N取1,设置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S=4.32m。所述滑轨4由相互平行的两根组成,下料斗5在两根滑轨4上进行滑动。所述下料斗5底端设置电控阀6。所述输料装置3为传送皮带,传送皮带的末端位于所述滑轨4一端的正上方。所述模板放置区1内设置若干螺纹孔7,所述螺纹孔7用于固定模板。所述模板放置区1为长方形,附着式振动器2设置在长方形的长边两侧,滑轨4与长方形的长边平行,传送皮带的运动方向与滑轨4垂直。本实施例在在模板放置区1上方设置滑轨4,使得下料斗5在滑轨4上进行移动,通过下料斗5的来回移动实现对模板进行铺料的目的,因此无需工人手动繁琐的铺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量与人力消耗。滑轨4上方还设置有输料装置3,输料装置3的高度高于下料斗5高度,便于从输料装置3上直接输送粉料至下料斗5中,以此进一步降低人力消耗,提高整个浇灌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模板放置区1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沿直线分布的附着式振动器2,所有附着式振动器2的频率均相同,且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都为S,因此对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之间的任意一点而言,两侧传来的振动波不会相互抵消,反而会相互叠加,比使用单台附着式振动器2时的振幅反而更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根据波速与频率设定分布间距的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模板大小进行等分设置的方式,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此外,由于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之间的振幅被叠加增大,因此还能够抵消阻尼磨损造成的振动幅度降低的问题,减轻由阻尼作用、内摩擦作用导致的振幅客观降低所带来的影响,确保处于相邻两个附着式振动器2之间的模板放置区1域内也能够受到较大幅度的振动,以此克服现有技术中阻尼与内磨损带来的不可逆的干扰。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