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屋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8468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屋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坡面屋顶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水屋顶。



背景技术:

房屋的屋顶结构是建筑物结构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需要承受风吹日晒、雨淋雪覆的考验,另外还需要其自身集保温隔热、防水防潮于一体,其中,特别在于防雨水能力方面一定要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6189689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多功能集成屋顶及其使用该屋顶的房屋,其中,多功能集成屋顶包括屋顶边框,水循环系统和瓦片,水循环系统包括位于屋顶边框内水循环管道,水循环管道位于屋顶最内层同时作为屋顶的支撑骨架,瓦片设置在屋顶的最外层。

上述专利中当瓦片破裂后雨水会容易渗入屋顶内而不进入水循环管道,导致雨水可在屋顶中自由流动并且会留存在屋顶内部,屋顶内表面会印出水渍,屋顶内部的雨水不仅无法排出,而且还影响建筑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瓦片破裂后雨水容易渗入屋顶内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避免雨水渗入的防水屋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防水屋顶,包括对称倾斜设置的坡顶,相邻所述坡顶的连接处设置有屋脊,所述坡顶包括内部嵌设有多个承重梁的基板,所述基板外侧贴合设置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开设有网格状的导水槽,所述隔热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水板;

所述导水槽的交汇点均设置有蒸发室,所述蒸发室内含蓄水空间,所述蓄水空间内设置有吸水件;

所述坡顶的远离所述屋脊一侧均设置有屋檐,所述屋檐内沿其走向设置有导水通道,所述导水通道与所述导水槽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防水板任何一处发生破裂后,雨水透过防水板进入隔热板上导水槽,网格状的导水槽相互连通,主要的雨水沿着导水槽向下流入到屋檐的导水通道内,遗存的少量雨水被蒸发室内的吸水件吸收,在太阳照射下被蒸发,进而保证屋顶内部的干燥。整个屋顶在遇到防水板破裂时,大部分的雨水能通过导水槽排出,少量的雨水通过蒸发室蒸发,减少雨水渗入基板腐蚀内部承重梁或者在基板上印出水渍的情况,整个屋顶能够自动排出内部的雨水,同时也保护屋顶自身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室包括安装部和蓄水部,所述安装部穿过所述防水板插接设置在所述隔热板上,所述蓄水部远离所述隔热板的一端插接设置有锥顶,所述蓄水部靠近所述锥顶的侧壁均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穿过防水板插接安装在隔热板上,蓄水部内的防水材料可以吸收导水槽内残留的雨水,锥顶防止外部雨水再度进入蓄水部内,水汽可以透过透气孔蒸发到屋顶外侧,蒸发室加快了内外的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部的外壁设置有导热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热层为吸热材料制成,通过导热层快速提高蓄水部内部的温度,加快蒸发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锥顶靠近所述蓄水部的一侧朝向所述蓄水部内延伸设置有多个弹性卡头,所述蓄水部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弹性卡头适配的卡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锥顶可以插接进入蓄水部内,通过弹性卡头卡入蓄水部的卡口内,使得锥顶可以固定,当按压弹性卡头后,锥顶可以快速拆卸,方便更换内部的吸水件。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蓄水部一体设置且呈内部中空的圆柱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安装后不会晃动,蓄水部的圆形在屋顶上部方便分流雨水。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周侧外壁设置有与所述防水板贴合的边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雨水透过安装部与防水板之间的间隙流入,通过边沿对缝隙进行保护,防止雨水进入。

进一步的,所述边沿朝向所述防水板的一侧设置有凸条,所述防水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凸条适配的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条可以卡入凹槽内,边沿与防水板的贴合更加紧密,使得安装蒸发室的速度也很快速。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内设置有防水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胶减少了凹槽与凸条贴合时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当遇到防水板破裂引发雨水灌入或者少量雨水从缝隙中渗入的情况时,防水屋顶能够引导大部分的雨水通过导水槽排出,少量的雨水通过蒸发室吸收并挥发,最大限度的减少屋顶内部积存的雨水,减少雨水渗入基板腐蚀内部承重梁或者在基板上印出水渍的情况,整个屋顶可以自动排水;

(2)屋顶表面的蒸发室和吸水件的更换均十分方便,当防水效果减弱后,可以更换蒸发室或者其内部的吸水件,进而保证屋顶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防水屋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一种防水屋顶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屋脊;2、承重梁;3、基板;4、隔热板;5、导水槽;6、防水板;7、吸水件;8、屋檐;9、导水通道;10、安装部;11、蓄水部;12、锥顶;13、透气孔;14、导热层;15、弹性卡头;16、卡口;17、边沿;18、凸条;19、凹槽;20、防水胶;30、坡顶;40、蒸发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防水屋顶,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对称倾斜设置的坡顶30,相邻坡顶30的连接处固定有屋脊1,坡顶30远离屋脊1的一端均固定有屋檐8。

如图3和图4所示,坡顶30包括基板3、隔热板4和防水板6,基板3内嵌固定有多个承重梁2,承重梁2与屋脊1和屋檐8均垂直固定连接。基板3远离屋内的一侧均固定有隔热板4,隔热板4远离基板3的一侧开设有导水槽5,导水槽5呈网格状,屋檐8内沿其走向开设有导水通道9,导水通道9贯穿屋檐8内部且两端的开口与屋檐8外部连通,导水通道9同时与导水槽5连通,导水槽5与导水通道9之间呈倾斜设置。隔热板4远离基板3的一侧固定有防水板6。坡顶30起到保温防水的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网格状的导水槽5的交汇点处均竖直安装有蒸发室40,蒸发室40内含蓄水空间,蒸发室40包括一体固定连接的安装部10和蓄水部11,安装部10和蓄水部11呈圆柱形且内部中空,安装部10穿过防水板6与隔热板4插接固定连接,蓄水部11内塞入有吸水件7,吸水件7为棉花和煤渣等吸水物质。安装部10安装后不会晃动,蓄水部11的圆形外表在屋顶上方方便雨水分流。安装部10穿过防水板6竖直插接安装在隔热板4上,安装部10内部与导水槽5连通。安装部10内的吸水件7可吸收导水槽5内的剩余雨水。

如图5所示,蓄水部11远离隔热板4的一端插接安装有锥顶12,锥顶12朝向蓄水部11的一侧朝向蓄水部11内部固定有多个弹性卡头15,弹性卡头15优选为三个,弹性卡头15指向与蓄水部11轴线方向一致,蓄水部11侧壁开设有与弹性卡头15适配的卡口16。锥顶12可以插接进入蓄水部11内,通过弹性卡头15卡入蓄水部11的卡口16内,使得锥顶12可以固定,当按压蓄水部11外侧的弹性卡头15后,锥顶12可以快速拆卸,方便更换内部的吸水件7。蓄水部11靠近锥顶12的侧壁均开设有多个透气孔13。水汽可以透过透气孔13蒸发到屋顶外侧,加快蒸发室40的内外热交换。

如图3所示,蓄水部11的外壁固定有导热层14,导热层14为石墨导热片。导热层14为吸热材料制成,通过导热层14快速提高蓄水部11的温度,加快内部蒸发速度。

如图3和图5所示,为了防止雨水流入安装部10与防水板6之间的间隙,安装部10周侧外壁固定有与防水板6贴合的边沿17,边沿17呈环状,边沿17环绕安装部10外壁且与安装部10呈倾斜设置。通过边沿17对缝隙进行密封保护,防止雨水的进入。边沿17朝向防水板6的一侧同轴固定有凸条18,凸条18呈环形设置,防水板6远离基板3的一侧开设有与凸条18适配的凹槽19。通过凸条18可以卡入凹槽19内,使得边沿17与防水板6的贴合更加紧密。安装时,在凹槽19内添加防水胶20。通过防水胶20减少了凹槽19与凸条18贴合时出现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当防水板6任何一处发生破裂后,雨水会透过防水板6进入屋顶内,雨水进而流进隔热板4上导水槽5,网格状的导水槽5相互连通,主要的雨水沿着导水槽5的坡度向下流动最终汇入到屋檐8的导水通道9内,通过导水通道9被排出。遗存的少量雨水可被蒸发室40内的吸水件7吸收,在太阳照射下雨水被蒸发,进而保证屋顶内部的干燥。

整个屋顶在遇到防水板6破裂导致雨水灌入或者少量雨水从缝隙中渗入的情况后,大部分的雨水能通过导水槽5排出,少量的雨水通过蒸发室40吸收并挥发,最大限度的减少屋顶内部积存的雨水,减少雨水渗入基板3腐蚀内部承重梁2或者在基板3上印出水渍的情况,整个屋顶能够自动排出内部的雨水,保护屋顶自身的结构。蒸发室40和吸水件7的更换均十分方便,时常更换可以保证屋顶的防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