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13192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屋面结构由结构层、找坡层、隔汽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隔离层、保护层等组成,每一层结构又由不同专业的施工方组织施工,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序繁多、交叉作业、相互掣肘等顽疾,无法保证防水及保温效果,出现渗漏后,各施工工种和工序之间相互推诿,难以界定责任,最终给业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节能建筑形势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品位的提升,建筑防水及保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防水及保温材料品种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渗漏和防水保温相互制约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完美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包括排气板和防水层,排气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呈矩阵式排布,排气板铺设在屋面楼板上,且每个第一凹槽均与屋面楼板之间形成空气间层;排气板上浇注泡粒混凝土,泡粒混凝土浇注形成保温层;保温层上设置有防水层。
[0004]进一步地,排气板远离第一凹槽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二凹槽呈矩阵式排布,且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的位置相错。
[0005]进一步地,排气板至少为两层。
[0006]进一步地,保温层上设置有多个排汽孔,每个排汽孔均与空气间层连通;每个排汽孔均插设一根排汽管。
[0007]进一步地,防水层上还设置有保护层。
[0008]进一步地,防水层采用智能渗透反应粘结型防水卷材。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杜绝了窜水隐患,在具有极强防水作用的同时,保证保温层内部的水汽可以排出,从而避免夏季的气胀和冬季的冻胀对防水层和保温层的破坏,使屋面防水和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得以大幅提升,且便于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侧视图;
[0013]附图标记:
[0014]1-排气板;η-第一凹槽;!2-第二凹槽;
[0015]2-屋面楼板;3-空气间层;4-保温层;
[0016]41-排汽管;5-防水层;6-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包括排气板I和防水层5,排气板I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11,多个第一凹槽11呈矩阵式排布,排气板I铺设在屋面楼板2上,且每个第一凹槽11均与屋面楼板2之间形成空气间层3;排气板I上浇注泡粒混凝土,泡粒混凝土浇注形成保温层4;保温层4上设置有防水层5。
[002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排气板I远离第一凹槽11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12,多个第二凹槽12呈矩阵式排布,且第二凹槽12和第一凹槽11的位置相错。
[0022]排气板I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呈矩阵式排列的的第一凹槽11,另一面设置有多个呈矩阵式排列的第二凹槽12,且第一凹槽11的位置与第二凹槽12的位置都是相错的,排气板I的形状类似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鸡蛋托盘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使得排气板I与屋面楼板2之间形成架空式的空气间层结构,保温、隔热效果明显。
[002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排气板I至少为两层。
[0024]以两层或以上的“蛋托形”排气板叠加的方式,在两个排气板之间也形成架空式空气间层结构,这样增大了空气间层结构作用的空间,使得屋面系统的保温、隔热效果更佳明显。
[002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保温层4上设置有多个排汽孔,每个排汽孔均与空气间层3连通;每个排汽孔均插设一根排汽管41。
[002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水层5上还设置有保护层6。
[002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水层5采用智能渗透反应粘结型防水卷材,例如ZJYCPS强力密封反应粘防水卷材、ZJYPET反应粘结型湿铺防水卷材等。
[00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以两层“蛋托形”架空式排气板叠压组成架空式空气间层结构铺设在屋面楼板上,然后在排气板上直接浇筑泡粒混凝土作为保温层,用浇筑的泡粒混凝土保温层找坡并大致找平,待泡粒混凝土凝固可以上人之后钻孔至空气间层下并安装排汽管,接着湿铺智能渗透反应粘结型防水卷材做防水层,最后浇筑保护层,即完成该屋面系统。
[0029]屋面防水等级分为I级和II级,其中I级主要针对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要求两道防水设施;II级主要针对一般建筑,要求一道防水设施。
[0030]参考图1,11级防水要求屋面系统工艺流程:铺设“蛋托形”架空式排气板—现浇泡粒混凝土—设置排汽管—湿铺智能渗透反应粘接型防水层—养护—浇筑保护层—成品。
[0031]I级防水要求屋面系统工艺流程:湿铺智能渗透反应粘接型防水层—养护—铺设“蛋托形”架空式排气板—现浇泡粒混凝土—设置排汽管—湿铺智能渗透反应粘接型防水层—养护—浇筑保护层—成品。
[0032]在同样的设计保温要求下,本实用新型的屋面系统减少了30%的屋面载荷,降低了 25%的屋面厚度,节约了一半工期,且施工现场不产生任何废弃污染物,有效减少污染,提高施工效率,不仅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屋面系统彻底解决了传统屋面系统渗漏、防水和保温功能相互消减、寿命短、使用效果差的难题。
[0033]通过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不仅彻底解决渗漏、窜水以及防水和保温功能相互消减等防水、保温老大难问题,还大幅缩短了屋面系统施工工期及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00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板和防水层,所述排气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呈矩阵式排布,所述排气板铺设在屋面楼板上,且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均与所述屋面楼板之间形成空气间层;所述排气板上浇注泡粒混凝土,所述泡粒混凝土浇注形成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上设置有所述防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板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呈矩阵式排布,且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相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板至少为两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上设置有多个排汽孔,每个所述排汽孔均与所述空气间层连通;每个所述排汽孔均插设一根排汽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上还设置有保护层。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采用智能渗透反应粘结型防水卷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包括排气板和防水层,排气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呈矩阵式排布,排气板铺设在屋面楼板上,且每个第一凹槽均与屋面楼板之间形成空气间层;排气板上浇注泡粒混凝土,泡粒混凝土浇注形成保温层;保温层上设置有防水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间层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系统,杜绝了窜水隐患,在具有极强防水作用的同时,保证保温层内部的水汽可以排出,从而避免夏季的气胀和冬季的冻胀对防水层和保温层的破坏,使屋面防水和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得以大幅提升,且便于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IPC分类】E04D11/02
【公开号】CN205224439
【申请号】CN201520998750
【发明人】吴进明, 吴飞, 江玉民, 张建德, 李晋玲
【申请人】北京中建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