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及多层篷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8428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及多层篷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篷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及具有该种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的多层篷房。



背景技术:

篷房可制造出一个临时的聚会场所,篷房具有可移动性和可拆卸性,因此篷房作为户外聚会或场外活动举办的首选而广受青睐。

现有的篷房多为单层篷房和双层篷房,且现有的单层篷房与双层篷房之间没有互换性和关联性,现有的单层篷房多为立柱上端安装横梁以及斜梁,并在斜梁上安装帐篷完成安装,篷房没有改造性,无法在单层篷房的基础上重装成双层结构的篷房,而现有的双层篷房也为固定式支架,无法转化为单层篷房,篷房的适用性以及可调节性低。

因而,当使用者对篷房具有多层空间需要时,现有的单层篷房和双层篷房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灵活度、模块化的多层篷房平台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灵活度、模块化的多层篷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包括底座和至少两个楼层平台单元;楼层平台单元包括立柱、横梁、副横梁和连接座;连接座设置在立柱的顶部,横梁连接于两根立柱的顶部之间,副横梁连接于两根立柱的顶部之间,横梁与副横梁相互垂直;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母连接部,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公连接部,连接座上设置有第二母连接部;底座与多个楼层平台单元从下往上依次连接,楼层平台单元的第一公连接部与位于该楼层平台单元下层的底座的第一母连接部配合,或楼层平台单元的第一公连接部与位于该楼层平台单元下层的另一楼层平台单元的第二母连接部配合。

由上述方案可见,楼层平台单元为模块化的平台单元,在支撑面设置好底座后,在底座上可任意叠加多个楼层平台单元,最终组成的篷房层数由使用者决定,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灵活性高,经济性好且安装简单,适用性强。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层篷房平台系统还包括顶层平台单元和连接在顶层平台单元上的顶部支架,顶层平台单元包括顶层立柱、顶层横梁和顶层副横梁;顶层横梁连接于两根顶层立柱的顶部之间,顶层副横梁连接于两根顶层立柱的顶部之间,顶层横梁与顶层副横梁相互垂直;顶层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公连接部,顶层平台单元的第二公连接部与位于顶层平台单元下层的楼层平台单元的第二母连接部配合。

由上可见,顶层平台单元和连接在顶层平台单元上的顶部支架构成多层篷房的顶部。

进一步的方案是,楼层平台单元还包括承重横梁,多根承重横梁连接在相互平行的两根横梁之间,承重横梁垂直于横梁。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楼层平台单元还包括地板,地板被支承在承重横梁上。

由上可见,地板稳固地被支承在承重横梁上,保证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横梁上设置有安装槽,承重横梁两端均设置有安装键,一根承重横梁两端的安装键安装到两根横梁的安装槽内。

由上可见,承重横梁的拆装方便,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的安装更为便捷。

进一步的方案是,楼层平台单元还包括墙体组件,墙体组件包括框架件和墙体,墙体安装于框架件中,框架件连接于两根立柱之间。

由上可见,由于多层篷房具有一定高度,采用墙体组件替代篷布墙体以保证多层篷房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座与横梁之间连接有拼接板,横梁与立柱之间连接有斜撑架。

由上可见,拼接板与斜撑架使立柱、横梁和连接座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进一步的方案是,副横梁两端均设置有挂钩,连接座上设置有挂耳,挂钩内伸至挂耳。

由上可见,副横梁的拆装方便,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的安装更为便捷。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公连接部与第一母连接部之间螺栓刚性连接,第一公连接部与第二母连接部之间螺栓刚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篷房,包括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和被支撑于多层篷房平台系统顶部的篷布,多层篷房平台系统采用上述的多层篷房平台系统。

由上述方案可见,具有模块化楼层平台单元的篷房平台系统使多层篷房具有改造性、快装性和多用性,多层篷房灵活性高,经济性好且安装简单,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底座和楼层平台单元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底座和楼层平台单元的结构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承重横梁与横梁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篷房由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和篷布构成,而多层篷房平台系统为主要发明内容,故本实施例仅对多层篷房平台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的结构图。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由底座1、两个楼层平台单元2、顶层平台单元5和顶部支架6组成,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地面,底座1、两个楼层平台单元2、顶层平台单元5和顶部支架6从下往上依次连接,在顶部支架6上安装篷布即可构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篷房。当然,其中的楼层平台单元2还可安装任意多个,以组成具有不同层数的多层篷房。

参见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底座和楼层平台单元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楼层平台单元2包括立柱21、横梁22、副横梁23和连接座24,由于立柱21与底座1连接,立柱21根据底座1的布置而形成矩形阵列布置;立柱2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一个连接座24,横梁22连接在相邻的两根立柱21上的两个连接座24之间,且横梁2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连接座24通过拼接板27加以螺栓锁紧,而当连接座24的两侧都与横梁22连接时,同一块拼接板27同时对两根横梁22和位于两根横梁22之间的连接座24进行拼接。连接座24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母连接部241,第二母连接部24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立柱2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公连接部221,第一公连接部22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母连接部11,第一母连接部1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

结合图4、图5和图6,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底座和楼层平台单元的结构图,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层篷房平台系统实施例中承重横梁与横梁的结构分解图。副横梁23连接于两根立柱21的顶部之间,副横梁23位于整个平台的外围位置,副横梁23两端均设置有挂钩,连接座24上设置有挂耳,挂钩内伸至挂耳内,横梁22与副横梁23相互垂直。位于不同水平位置且相互平行的两根横梁22之间连接有承重横梁25,横梁22上设置有安装槽221,承重横梁25两端均设置有安装键251,一根承重横梁25两端的安装键安装到两根横梁22的安装槽221内。楼层平台单元2还包括地板3,地板3被支承于多根所述承重横梁25之上。另外,横梁22与立柱21之间连接有斜撑架26以保证系统的稳固性。

楼层平台单元2还包括墙体组件4,墙体组件包括框架件42和墙体41,框架件42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梁421和垂向设置的连接柱422,底梁421安装在相邻的两个底座1之间,连接柱422等距地插装在底梁421上,而墙体41则被固定在相邻的两根连接柱422之间,而位于框架件42左右最外侧的两根连接柱422固定安装在立柱21上,因此多个墙体41被稳固地安装在立柱21之间。

结合图7,顶层平台单元5包括顶层立柱51、顶层横梁52和顶层副横梁53;顶层横梁52连接于两根顶层立柱51的顶部之间,顶层副横梁53连接于两根顶层立柱51的顶部之间,顶层横梁52与顶层副横梁53相互垂直,顶层立柱5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公连接部511,第二公连接部51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顶部支架6为人字顶支架,顶部支架6固定安装在顶层平台单元5之上。

底座1的第一母连接部11可与立柱21上的第一公连接部211匹配连接,立柱21上的第一公连接部211也与连接座24上的第二母连接部241匹配连接,顶层立柱51上的第二公连接部511可与连接座24上的第二母连接部241匹配连接,当底座1、两个楼层平台单元2和顶层平台单元5从下往上依次连接时,第一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一公连接部211连接于底座1的第一母连接部11上,第二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一公连接部211连接在第一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二母连接部241上,顶层平台单元5的第二公连接部511则连接在第二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二母连接部241上。其中,第一公连接部211和第一母连接部11之间、第一公连接部211和第二母连接部241之间、第二公连接部511和第二母连接部241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安装通孔后加以螺母锁紧而实现刚性连接。其中,由于顶层平台单元5的第二公连接部511与楼层平台单元上的第一公连接部211功能相同,结构相似而等同,故第二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二母连接部241与第一层楼层平台单元2的第二母连接部241结构作适当调整。楼层平台单元2为模块化的平台单元,在支撑面设置好底座1后,在底座1上可任意叠加多个楼层平台单元2,最终组成的篷房层数由使用者决定,且多层篷房平台系统灵活性高,经济性好且安装简单,适用性强,多层篷房具有改造性、快装性和多用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如设置在顶层平台单元上的顶部支架除了可以是人字顶支架外,还可以是锥形顶支架、弧线顶支架、钢索顶支架等其他用于支撑篷布而使篷布形成不同房顶轮廓的顶部支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