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320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



背景技术:

搭建墙,是用于分隔室内或者室外空间用的一种拼接墙板,一般由墙柱和安装在墙柱之间的墙板搭建而成,搭建时,将墙柱固定在地面上,之后将墙板安插在墙柱之间的安装槽中,就可以快速便捷得搭建出搭建墙,可以起到临时或者长久分隔某些空间的作用。当墙板受损时,可以通过新欢墙板而起到维护更新搭建墙的效果,但是,一般搭建在室外的搭建墙墙柱,特别是墙柱上端容易受到天气的摧残而老化、受损,以至于不利于甚至不能够再允许墙板拆卸和安装的顺利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可以稳定地安装在室内、室外的地面上,结构强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抗撞击能力,同时可以清理墙柱内部空间积留的杂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其中,包括用于固定于地面并起到稳定支撑的侧脚、用于连接所述侧脚的连接部,所述侧脚包括相交支撑部、用于加强支撑稳定性的延伸部和用于避免行人发生磕碰而受伤的防撞部,所述相交支撑部为在水平面上相互垂直的竖直平面,所述延伸部为垂直所述相交支撑部的非相交处端部延伸的平面,所述防撞部为连接两侧的所述延伸部的末端的圆弧形凸面,所述连接部为自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相交支撑部的相接处延伸并连接两侧的所述侧脚的平面,在所述连接部上还有用于清理墙柱内腔的除杂部,所述除杂部包括除杂开孔、除杂开合板和开口控制槽,所述除杂开孔为自所述连接部的下边缘向上延展的矩形通槽,所述除杂开合板为覆盖在所述除杂开孔的内侧的矩形平板,所述除杂开合板上有操控把杆,所述操控把杆为自所述除杂开合板表面向靠近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一侧凸出的圆柱杆,所述开口控制槽为自所述除杂开孔的上边缘中部竖直向上延伸的条状通槽。

可以将所述墙柱放置于铆接在地板或者底面上的钢块上,然后将所述侧脚和所述连接部的下边缘与钢块焊接固定,由于所述侧脚和所述连接部的轮廓线条多变,故可以实现比较稳固的焊接。当所述墙柱焊接在地板上的时候,可以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墙柱之间相对的所述侧脚之间的凹槽空隙中安装墙板,当完成搭建墙的安装之后,由于所述防撞部为弧形凸面,当有行人走过所述搭建墙而意外撞击所述墙柱时,可以避免肢体受到磕碰、伤害,与此同时,所述防撞部的弧形设计也可以使得受到的撞击力被弧形面分散,从而起到均分冲击力的作用。当所述墙柱的内腔空间里有垃圾杂物时,将所述操控把杆上提,通过所述操控把杆在所述开口控制槽的移动来带动所述除杂开合板的的上移,从而使得墙柱内的杂物通过所述除杂开孔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开口控制槽上还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为垂直所述开口控制槽的边缘向远离所述开口控制槽一侧延伸的、间隔排列的凹槽。

在所述操控把杆上提过程中,可以进入所述定位槽中进行固定防止所述除杂开合板掉落,这样就无需用手一直提着所述操控把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在所述延伸部上还有用于保持所述延伸部结构稳定的平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平衡部包括内凹面和伸缩面,所述内凹面为垂直所述延伸部向所述侧脚的内部空腔一侧延展的、相互平行的竖直平面,所述伸缩面为连接所述内凹面的末端的平面。

所述平衡部可以弱化外界温度引起的所述墙柱的热胀冷缩现象。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连接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所述防撞部一侧膨胀,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防撞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所述连接部一侧膨胀,使得两侧的所述内凹面之间的距离变小,此时,所述伸缩面会向两侧膨胀,“撑开”两侧的所述内凹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就缓解了因温度升高而引起两侧的内凹面之间距离变小的问题,同理,当外界温度降低时,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连接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所述连接部一侧收缩,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防撞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所述防撞部一侧收缩,使得两侧的所述内凹面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所述伸缩面会收缩,“拉近”两侧的所述内凹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又缓解了因温度降低而引起两侧的内凹面之间距离变大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平衡部还包括用于增加所述平衡部强度的吸能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吸能部为自所述内凹面远离所述延伸部一端向所述伸缩面延伸的弧形凸面。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导致所述伸缩面与所述内凹面连接处的疲劳,使得连接强度降低,通过所述吸能部可以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延长所述伸缩面与所述内凹面连接处的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还包括用于吸收行人碰撞所述侧脚产生的撞击力的撑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撑固部包括弧撑面和辅撑面,所述弧撑面为垂直所述延伸部向靠近所述连接部的表面延展的弧形凸面,所述辅撑面为自所述弧撑面靠近所述延伸部处向所述延伸部延伸并连接所述延伸部的倾斜平面。

当所述侧脚受到大力撞击而所述防撞面不足以分散受力时,可以通过所述撑固部来保持所述侧脚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结构强度。首先通过所述弧撑面来传递受力,将撞击发生弯曲产生的力从所述延伸部上传递至所述弧撑面上,再经过弧撑面的吸收传递至所述连接部上,完成力的削弱;同时所述辅撑面可以分散所述弧撑面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连接处的受力,使得连接部位的强度提高,吸收受力的同时避免连接部位发生弯折、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有行人走过所述搭建墙而意外撞击所述墙柱时,所述防撞部可以避免肢体受到磕碰、伤害,与此同时,所述防撞部的弧形设计也可以使得受到的撞击力被弧形面分散,从而起到均分冲击力的作用。

2.通过所述操控把杆在所述开口控制槽的移动来带动所述除杂开合板的的上移,从而使得墙柱内的杂物通过所述除杂开孔排出。

3.所述平衡部可以弱化外界温度引起的所述墙柱的热胀冷缩现象。

4.通过所述吸能部可以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延长所述伸缩面与所述内凹面连接处的寿命。

5.所述撑固部可以保持所述侧脚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结构强度。

6.所述辅撑面可以分散所述弧撑面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连接处的受力,使得连接部位的强度提高,吸收受力的同时避免连接部位发生弯折、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墙柱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墙柱俯视图。

图3为除杂部正面示意图。

图4为除杂部剖视图。

图中:11、相交支撑部,12、延伸部,13、防撞部,21、内凹面,22、伸缩面,3、吸能部,41、弧撑面,42、辅撑面,51、除杂开孔,52、除杂开合板,53、开口控制槽,54、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墙柱整体结构示意图,一种易清理的搭建墙墙柱,其中,包括用于固定于地面并起到稳定支撑的侧脚、用于连接侧脚的连接部,侧脚包括相交支撑部11、用于加强支撑稳定性的延伸部12和用于避免行人发生磕碰而受伤的防撞部13,相交支撑部11为在水平面上相互垂直的竖直平面,延伸部12为垂直相交支撑部11的非相交处端部延伸的平面,防撞部13为连接两侧的延伸部12的末端的圆弧形凸面,连接部为自延伸部12与相交支撑部11的相接处延伸并连接两侧的侧脚的平面,如图3、如图4所示,在连接部上还有用于清理墙柱内腔的除杂部,除杂部包括除杂开孔51、除杂开合板52和开口控制槽53,除杂开孔51为自连接部的下边缘向上延展的矩形通槽,除杂开合板52为覆盖在除杂开孔51的内侧的矩形平板,除杂开合板52上有操控把杆,操控把杆为自除杂开合板52表面向靠近连接部的外表面一侧凸出的圆柱杆,开口控制槽53为自除杂开孔51的上边缘中部竖直向上延伸的条状通槽。可以将墙柱放置于铆接在地板或者底面上的钢块上,然后将侧脚和连接部的下边缘与钢块焊接固定,由于侧脚和连接部的轮廓线条多变,故可以实现比较稳固的焊接。当墙柱焊接在地板上的时候,可以向相邻的两个墙柱之间相对的侧脚之间的凹槽空隙中安装墙板,当完成搭建墙的安装之后,由于防撞部13为弧形凸面,当有行人走过搭建墙而意外撞击墙柱时,可以避免肢体受到磕碰、伤害,与此同时,防撞部13的弧形设计也可以使得受到的撞击力被弧形面分散,从而起到均分冲击力的作用。当墙柱的内腔空间里有垃圾杂物时,将操控把杆上提,通过操控把杆在开口控制槽53的移动来带动除杂开合板52的的上移,从而使得墙柱内的杂物通过除杂开孔51排出。开口控制槽53上还有定位槽54,定位槽54为垂直开口控制槽53的边缘向远离开口控制槽53一侧延伸的、间隔排列的凹槽。在操控把杆上提过程中,可以进入定位槽54中进行固定防止除杂开合板52掉落,这样就无需用手一直提着操控把杆。如图2所示,在延伸部12上还有用于保持延伸部12结构稳定的平衡部。平衡部包括内凹面21和伸缩面22,内凹面21为垂直延伸部12向侧脚的内部空腔一侧延展的、相互平行的竖直平面,伸缩面22为连接内凹面21的末端的平面。平衡部可以弱化外界温度引起的墙柱的热胀冷缩现象。当外界温度升高时,延伸部12靠近连接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防撞部13一侧膨胀,延伸部12靠近防撞部13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连接部一侧膨胀,使得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的距离变小,此时,伸缩面22会向两侧膨胀,“撑开”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的距离,这样就缓解了因温度升高而引起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距离变小的问题,同理,当外界温度降低时,延伸部12靠近连接部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连接部一侧收缩,延伸部12靠近防撞部13一侧的平面部分会向防撞部13一侧收缩,使得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的距离变大,此时,伸缩面22会收缩,“拉近”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的距离,这样又缓解了因温度降低而引起两侧的内凹面21之间距离变大的问题。平衡部还包括用于增加平衡部强度的吸能部3。吸能部3为自内凹面21远离延伸部12一端向伸缩面22延伸的弧形凸面。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现象会导致伸缩面22与内凹面21连接处的疲劳,使得连接强度降低,通过吸能部3可以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延长伸缩面22与内凹面21连接处的寿命。还包括用于吸收行人碰撞侧脚产生的撞击力的撑固部。撑固部包括弧撑面41和辅撑面42,弧撑面41为垂直延伸部12向靠近连接部的表面延展的弧形凸面,辅撑面42为自弧撑面41靠近延伸部12处向延伸部12延伸并连接延伸部12的倾斜平面。当侧脚受到大力撞击而防撞面不足以分散受力时,可以通过撑固部来保持侧脚和连接部之间的结构强度。首先通过弧撑面41来传递受力,将撞击发生弯曲产生的力从延伸部12上传递至弧撑面41上,再经过弧撑面41的吸收传递至连接部上,完成力的削弱;同时辅撑面42可以分散弧撑面41与延伸部12和连接部之间连接处的受力,使得连接部位的强度提高,吸收受力的同时避免连接部位发生弯折、损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