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隔音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8016发布日期:2018-06-30 04:20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隔音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隔音墙。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物一般都是采用现场拼装式的墙板,它具有重量轻、施工便捷、很少湿作业等优点,但同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墙板的隔音性能差,特别是酒店工程,对隔音的要求更为严格。现有的做法一般是在墙体中加入隔音棉,虽然此种方法对墙体的隔音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在墙体的一侧敲打,声音仍然会通过轻钢龙骨的振动传递到墙体的另一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隔音的问题,且此种墙体结构的造价也比较高,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隔音墙,该隔音墙结构简单,施工便捷,成本低,且能显著提高隔音的效果。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隔音墙,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隔墙组件,两组所述隔墙组件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空气隔离空间,所述隔墙组件包括上连接件、下连接件、龙骨以及墙板,所述上连接件连接于顶板,所述下连接件连接于地板,所述龙骨连接在所述上连接件和所述下连接件之间,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各所述龙骨之间相互交错且间隔布置,所述墙板固定安装于所述龙骨上。

作为优选方案,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上连接件之间间隔设置,且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下连接件之间也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连接件和所述下连接件均为角钢或槽钢,所述角钢或槽钢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直板和第二直板,所述第一直板与顶板或地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板与所述龙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将设于上方的角钢记为上角钢,将设于下方的角钢记为下角钢,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上角钢相对设置,且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下角钢也相对设置;在同一组所述隔墙组件中,所述上角钢与所述下角钢之间也呈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将设于上方的槽钢记为上槽钢,将设于下方的槽钢记为下槽钢,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上槽钢平行并列设置,且两组所述隔墙组件的下槽钢也平行并列设置;在同一组所述隔墙组件中,所述上槽钢与所述下槽钢之间呈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龙骨为槽形龙骨,所述龙骨通过其槽形底壁与所述上连接件和所述下连接件相连接,所述墙板固定安装于所述龙骨的槽形底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龙骨的槽形底壁上设有挂口,所述墙板通过挂设于所述挂口而固定连接于所述龙骨的槽形底壁;或者所述墙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龙骨的槽形底壁。

作为优选方案,将两组所述隔墙组件分别记为第一隔墙组件和第二隔墙组件,所述第一隔墙组件的龙骨的槽形侧壁伸入所述第二隔墙组件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各所述龙骨的槽形侧壁两端分别设有避让缺口。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隔音墙,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隔墙组件,两组所述隔墙组件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空气隔离空间,隔墙组件包括上连接件、下连接件、龙骨以及墙板,上连接件连接于顶板,下连接件连接于地板,龙骨连接在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两组隔墙组件的各龙骨之间相互交错且间隔布置,墙板固定安装于龙骨上。空气隔离空间使两块墙板之间没有任何物体相连接,很好的阻断了振动和声音的传播,显著提高了墙体隔音的效果;且各龙骨之间相互交错布置的方式使墙体内形成空气隔离空间的同时又不增加墙体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隔音墙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角钢的结构和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槽型龙骨的结构和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槽型龙骨上挂口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槽型龙骨上避让缺口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隔音墙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槽钢的结构和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隔墙组件,1a、第一角钢,1aa、第一上角钢,1ab、第一下角钢,1a1、第一直板,1a2、第二直板,1b、第一槽形龙骨,1b1、第一底壁,1b2、第一侧壁,1b3、第一挂口,1b4、第一避让缺口,1c、第一墙板,1d、第一槽钢,1da、第一上槽钢,1db、第一下槽钢,1d1、第五直板,1d2、第六直板,2、第二隔墙组件,2a、第二角钢,2aa、第二上角钢,2ab、第二下角钢,2a1、第三直板,2a2、第四直板,2b、第二槽形龙骨,2b1、第二底壁,2b2、第二侧壁,2b3、第二挂口,2b4、第二避让缺口,2c、第二墙板,2d、第二槽钢,2da、第二上槽钢,2db第二下槽钢,2d1、第七直板,2d2、第八直板,3、顶板,4、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隔音墙,该隔音墙包括两组结构完全相同的隔墙组件,将两组隔墙组件分别记为第一隔墙组件1和第二隔墙组件2。具体的,第一隔墙组件1包括第一角钢1a、第一槽形龙骨1b以及第一墙板1c,第一角钢1a又根据安装位置分为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第一上角钢1aa固定安装于顶板3上,第一下角钢1ab固定安装于地板4上,且第一上角钢1aa与第一下角钢1ab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槽形龙骨1b安装于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之间且第一槽形龙骨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相连接,第一墙板1c安装于第一槽形龙骨1b上;同样的,第二隔墙组件2包括第二角钢2a、第二槽形龙骨2b以及第二墙板2c,第二角钢2a又分为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第二上角钢2aa固定安装于顶板3上,第二下角钢2ab固定安装于地板4上,且第二上角钢2aa与第二下角钢2ab上下相对设置;第二槽形龙骨2b安装于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之间且第二槽形龙骨2b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相连接,第二墙板2c安装于第二槽形龙骨2b上。第一隔墙组件1和第二隔墙组件2以墙板面向外侧的方式相对平行设置,且两组隔墙组件间隔设置并形成空气隔离空间。基于此种结构,两块墙板之间没有任何物体相连接,空气隔离空间很好的阻断了振动和声音的传播,显著提高了墙体隔音的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6所示,以第一隔墙组件1为对象具体介绍隔墙组件的结构。第一角钢1a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直板1a1和第二直板1a2,第一直板1a1和第二直板1a2形成的直角结构称为第一角钢1a的开口,第一直板1a1与顶板3或地板4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第一槽形龙骨1b的横截面为“C”字形,第一槽形龙骨1b包括第一底壁1b1和与第一底壁1b1相垂直的第一侧壁1b2,第一底壁1b1相当于槽形结构的底壁,第一侧壁1b2相当于槽形结构的侧壁。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底壁1b1与第一角钢1a的第二直板1a2通过紧固件相连接。若干第一槽形龙骨1b以等距相隔的方式竖直安装于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之间,相邻两个第一槽形龙骨1b的间距记为第一间距,第一间距的数值主要是由隔音墙的整体长度以及第一槽形龙骨1b的数量决定的。第一底壁1b1上还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墙板1c的第一挂口1b3,第一墙板1c通过挂设于第一挂口1b3而固定连接于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底壁1b1上。第二隔墙组件2与第一隔墙组件1结构一致,第二角钢2a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直板2a1和第四直板2a2,第三直板2a1和第四直板2a2形成的直角结构称为第二角钢2a的开口,第三直板2a1与顶板3或地板4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第二槽形龙骨2b包括第二底壁2b1和与第二底壁2b1相垂直的第二侧壁2b2,第二底壁2b1相当于槽形结构的底壁,第二底壁2b1相当于槽形结构的侧壁。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底壁2b1与第二角钢2a的第四直板2a2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二槽形龙骨2b的间距同样记为第二间距,第二底壁2b1上同样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墙板2c的第二挂口2b3,第二墙板2c通过挂设于第二挂口2b3而固定连接于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底壁2b1上。需要指出的是,墙板也可以直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槽形龙骨的底壁上。

再进一步的,结合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安装于顶板3上的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二上角钢2aa以开口相对的方式布置且二者之间相隔一段间距,该间距记为第二间距。同样的,安装于地板4上的第一下角钢1ab和第二下角钢2ab以开口相对的方式布置且二者之间相隔第二间距,第二间距的优选值一般为10mm,但也可以根据隔音墙的实际需求厚度进行调整。为了避免墙体因为内部空气隔离空间的形成导致厚度过大,第一隔墙组件1和第二隔墙组件2需尽量相互靠近,此时为了避免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相触碰,破坏空气隔离空间的形成,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可相互交错布置,二者之间相隔一段间距,该间距记为第三间距,可以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当第一隔墙组件1和第二隔墙组件2相距较近时,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侧壁1b2会伸入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之间,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侧壁2b2同样会伸入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之间,为了避免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侧壁1b2与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相触碰,以及避免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侧壁2b2与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相触碰,并进而避免破坏空气隔离空间的形成,第一侧壁1b2的两端设有第一避让缺口1b4,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侧壁2b2的两端设有第二避让缺口2b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墙组件中的角钢可用槽钢代替。如图7所示,将第一角钢1a用第一槽钢1d代替,第一槽钢1d包括第五直板1d1和与第五直板1d1相垂直的第六直板1d2,第五直板1d1相当于槽钢的底壁,第六直板1d2相当于槽钢的侧壁。第一槽钢1d根据安装位置分为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一下槽钢1db;第一上槽钢1da的第五直板1d1与顶板3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第一下槽钢1db的第五直板1d1与地板4也通过紧固件相连接,且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一下槽钢1db的槽口正对设置;第一槽形龙骨1b安装于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一下槽钢1db之间,具体的,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底壁1b1通过紧固件分别与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一下槽钢1db的第六直板1d2相连接。同样的,将第二角钢2a用第二槽钢2d代替,第二槽钢2d包括第七直板2d1和与第七直板2d1相垂直的第八直板2d2,第七直板2d1相当于槽钢的底壁,第八直板2d2相当于槽钢的侧壁。第二槽钢2d根据安装位置分为第二上槽钢2da和第二下槽钢2db;第二上槽钢2da的第七直板2d1与顶板3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第二下槽钢2db的第七直板2d1与地板4也通过紧固件相连接,且第二上槽钢2da和第二下槽钢2db的槽口正对设置;第二槽形龙骨2b安装于第二上槽钢2da和第二下槽钢2db之间,具体的,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底壁2b1通过紧固件分别与第二上槽钢2da和第二下槽钢2db的第八直板2d2相连接。安装于顶板3上的第一上槽钢1da与第二上槽钢2da并列平行设置,且二者之间也间隔第二间距;对应的,安装于地板4上的第一下槽钢1db与第二下槽钢2db以间隔第二间距的方式并列平行设置。除上述槽钢和角钢在结构和布置方式上的区别外,槽形龙骨在角钢间的排列方式与在槽钢间的排列方式没有任何区别,墙板与槽形龙骨的连接方式也与前述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新型隔音墙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使用角钢作为连接件,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顶板3上通过紧固件安装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二上角钢2aa,第一上角钢1aa与第二上角钢2aa的开口相对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距;

步骤二,在地板4上通过紧固件安装第一下角钢1ab和第二下角钢2ab,第一下角钢1ab与第二下角钢2ab同样开口相对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距,同时使第一下角钢1ab与第一上角钢1aa相对,第二下角钢2ab与第二上角钢2aa相对;

步骤三,将若干第一槽形龙骨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角钢1aa和第一下角钢1ab固定连接,将若干第二槽形龙骨2b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上角钢2aa和第二下角钢2ab固定连接,并使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相互间隔布置,相邻的第一槽形龙骨1b之间和相邻的第二槽形龙骨2b之间均相隔第一间距,相邻的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之间相隔第三间距。

步骤四,将第一墙板1c固定安装于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底壁1b1上,将第二墙板2c固定安装于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底壁2b1上。

若使用槽钢作为连接件,则上述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顶板3上通过紧固件安装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二上槽钢2da,第一上槽钢1da与第二上槽钢2da并列平行设置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距;

步骤二,在地板4上通过紧固件安装第一下槽钢1db和第二下槽钢2db,第一下槽钢1db与第二下槽钢2db并列平行设置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距,同时使第一下槽钢1db与第一上槽钢1da相对,第二下槽钢2db与第二上槽钢2da相对;

步骤三,将若干第一槽形龙骨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槽钢1da和第一下槽钢1db固定连接,将若干第二槽形龙骨2b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上槽钢2da和第二下槽钢2db固定连接,并使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相互间隔布置,相邻的第一槽形龙骨1b之间和相邻的第二槽形龙骨2b之间均相隔第一间距,相邻的第一槽形龙骨1b和第二槽形龙骨2b之间相隔第三间距。

步骤四,将第一墙板1c固定安装于第一槽形龙骨1b的第一底壁1b1上,将第二墙板2c固定安装于第二槽形龙骨2b的第二底壁2b1上。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两种新型隔音墙的安装方法中步骤一和步骤二均可以调换先后顺序,不影响隔音墙体的安装进度和完工质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隔音墙,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隔墙组件,两组所述隔墙组件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空气隔离空间,隔墙组件包括上连接件、下连接件、龙骨以及墙板,上连接件连接于顶板,下连接件连接于地板,龙骨连接在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两组隔墙组件的各龙骨之间相互交错且间隔布置,墙板固定安装于龙骨上。空气隔离空间使两块墙板之间没有任何物体相连接,很好的阻断了振动和声音的传播,显著提高了墙体隔音的效果;且各龙骨之间相互交错布置的方式使墙体内形成空气隔离空间的同时又不增加墙体的厚度。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新型隔音墙的安装方法,由于该新型隔音墙结构简单,因此具有施工便捷,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