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6352发布日期:2018-06-05 22:3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加固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古建年代久远,保护工作日益繁重,其中,支撑柱作为古建主要的荷载承担构件,也是构成建筑的最主要的结构之一。由原木制成的支撑柱在遭受风雨侵蚀、虫蛀、地震等自然灾害后,容易出现缝隙、裂痕,从而影响支撑柱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6157906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建筑结构加固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第一卡箍的侧面设有第一凸起,第二卡箍的侧面设有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螺栓连接,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侧均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侧面上端均焊接有固定座,下端均焊接有伸缩板,伸缩板的内部设有伸缩槽,伸缩板的下端设置有板扣,板扣的内部中间处开设有伸缩孔,板扣的内部设有固定孔。

年代久远的木柱会发生腐朽,木柱表面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木柱内部容易遭受虫蛀,为了消除建筑的安全隐患,需要对木柱的腐朽部分做局部加固处理,通过在裂痕内添加加固浆起到修复作用,加固浆添加后需要凝固时间,还处于液状的加固浆容易从裂痕内流出,最终导致修复后的木柱外形不够美观,修复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加固浆修复过程中容易流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方便木柱修复,提高木柱结构稳定性的古建木柱加固装置,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包括保护件和固定其两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相对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带一端转动设置有卡头,所述连接带远离木柱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卡扣;所述保护件包括连接布,所述连接布两端内嵌设有内杆,所述内杆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凹槽适配的凸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先在木柱上裂痕的底端固定一个连接件,连接带一端的卡头卡入另一端合适的卡扣中,此时对木柱裂痕处进行修补,灌浆加固后通过连接布对裂痕处起到遮盖作用,防止灰尘进入同时也防止加固浆由于重力向地面滑动,使得加固浆留存在木柱的裂痕内,使用者再在裂痕的另一端固定另一个连接件,防止保护件晃动。整个装置可适应不同尺寸的古建木柱,保护件可将木柱上的裂痕完全遮盖并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连接件对裂痕的两端进行加固,提高木柱的结构强度,整个装置分为多个部件,拆装快捷,携带方便,修复后的木柱外形更加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穿孔,所述穿孔内插接设置有所述卡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扣呈“巳”字形,卡扣可以插入穿孔内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卡扣的位置可以根据木柱的直径进行调整,方便使用者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卡头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卡扣适配的卡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头穿过卡扣对连接带进行固定后,卡扣会陷入卡头的卡槽内,使得连接带可以稳定固定,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远离所述卡扣的一侧设置有磨砂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连接带与木柱接触侧的粗糙度,使得连接带与木柱贴靠后更加稳固,减少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布朝向木柱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层可以弯折并与木柱的弧面紧密贴合,其自身性能稳定,质量轻。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布远离所述碳纤维层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与所述连接布两端的所述内杆分别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起到连接内杆的作用,同时使得连接布只能单向弯折,方便贴合在木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厚度为2-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使用者安装连接布遮盖裂痕后,连接布可防止灰尘混合进入加固浆内,影响品质,同时也避免加固浆由于重力作用发生流动,使得加固浆留存在木柱的裂痕内,保证修复后的木柱外形更加美观;

(2)使用者在木柱裂痕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连接件可以防止保护件晃动,并对木柱裂痕的两端进行加固,提高木柱的结构强度;

(3)整个加固装置可调整形状以适应不同直径尺寸的古建木柱,同时整个加固装置分为多个部件,拆装快捷,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3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保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保护件;200、连接件;1、连接带;2、凹槽;3、卡头;4、卡扣;5、连接布;6、内杆;7、凸块;8、穿孔;9、卡槽;10、磨砂面;11、碳纤维层;1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古建木柱加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保护件100和固定其两端的连接件200。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200包括长条形连接带1,连接带1厚度为2-8mm,连接带1自身带有一定的弹性,连接带1前后搭接形成环形与木柱固定。连接带1厚度所处侧面沿连接带1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2,凹槽2位于连接带1侧面的中心线上。连接带1一端转动设置有卡头3,连接带1远离木柱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插接安装有多个卡扣4。通过卡头3选择合适卡扣4可以调整连接带1首尾搭接后的直径,方便使用者根据木柱实际直径对连接件200搭扣位置进行选择,提高适应性。

连接带1远离凹槽2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穿孔8,穿孔8之间间隔相等,穿孔8内插接设置有卡扣4,卡扣4呈“巳”字形。卡扣4一端可插入穿孔8内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卡扣4的位置可以根据木柱的直径进行调整,方便使用者操作,当连接带1固定后,卡扣4被卡头3拉紧不会脱落。卡头3向连接带1转动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扣4适配的卡槽9。当卡头3穿过卡扣4对连接带1进行固定后,卡扣4会陷入卡头3的卡槽9内,通过卡头3与卡扣4的配合使得连接带1可以更加稳定,更加牢固。连接带1远离卡扣4的一侧设置有磨砂面10,磨砂面10表面有多个凸起且朝向木柱一侧。通过磨砂面10提高连接带1与木柱接触侧的粗糙度,使得连接带1与木柱贴靠后更加稳固,减少晃动。

如图4所示,保护件100包括连接布5,连接布5朝向木柱的一侧固定有碳纤维层11。碳纤维层11可以弯折并与木柱的弧面紧密贴合,碳纤维层11自身性能稳定,质量轻。连接布5两端内嵌设有内杆6,内杆6相互平行,内杆6的两端均固定有凹槽2适配的凸块7,内杆6可以与连接布5一起插接进入凹槽2内。对木柱裂痕处修补时,灌浆加固后通过连接布5对裂痕处起到遮盖作用,防止灰尘进入同时也防止加固浆由于重力向地面滑动,连接布5可以单侧弯折并适应不同直径的木柱。

如图1所示,连接布5远离碳纤维层11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加强筋12,加强筋12优选为三个且相互平行,加强筋12的两端与连接布5两端的内杆6分别固定连接,加强筋12与内杆6垂直。通过加强筋12起到连接内杆6作用的同时使得连接布5只能单向弯折,方便贴合在木柱上,减小连接布5的形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使用者需要先在木柱上裂痕的底端固定一个连接件200,连接带1上会根据木柱的直径插接安装卡扣4,使用者将连接带1环绕木柱,连接带1一端的卡头3卡入另一端卡扣4中,连接带1的凹槽2朝向木柱的裂痕。使用者此时对木柱裂的痕处进行修补,在裂痕内灌入加固浆。灌浆加固结束后通过连接布5对裂痕处起到遮盖作用,连接布5两端内杆6的底部插入连接带1的凹槽2内。再在裂痕的另一侧安装另一个连接件200,并使该连接件200可以固定连接布5的顶端,如上述操作再次固定连接件200。安装完成。

连接布5可将木柱上的裂痕完全遮盖,防止灰尘、空气与加固浆混合,影响品质,同时也防止加固浆由于重力向地面滑动的现象,使得加固浆留存在木柱的裂痕内,修复后的木柱外形更加美观。裂痕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200,连接件200可以防止保护件100晃动,并对木柱裂痕的两端进行加固,提高木柱的结构强度。整个加固装置可适应不同直径尺寸的古建木柱,同时整个加固装置分为多个部件,拆装快捷,携带运输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