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排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540发布日期:2018-07-11 01:48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排风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排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高层建筑中,排风系统的设计往往对居民居住感受影响很大,因此对于排风系统的设计是体现建筑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技术中,居民建筑排风系统主要是指卫生间及厨房排风系统,高层建筑设计自下而上的排风通道,并与每层用户的卫生间及厨房相连,实现卫生间不良气味以及厨房油烟废气的排出。

目前,申请号为CN201420222551.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民用高层建筑排风系统,它包括主排风通道、第一副排风通道和第二副排风通道,第一副排风通道始端与设置在在厨房灶台处墙壁上的第一进风口相连,第二副排风通道始端与设置在卫生间墙壁上的第二进风口相连,第一副排风通道和第二副排风通道末端分别与主排风通道相通,主排风通道自下而上贯通高层建筑的所有楼层,主排风通道在高层建筑顶部向外开有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扇,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扇,在第一、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金属网和逆风向阻隔膜。

这种民用高层建筑排风系统虽然能一定程度上阻止废气倒灌,但由于其通过逆风向阻隔膜覆盖在金属网上以阻挡倒灌的废气,而在对厨房中带有油烟的废气进行排气时,废气经过金属网,油脂将粘附在金属网上,而逆风向阻隔膜覆盖在金属网上时,也将粘附上油脂,使得逆风向阻隔膜与金属网之间的连接力大增,尤其当长时间不用后,油脂凝固,逆风向阻隔膜与金属网将更加难以分开,可能导致金属网自身因油脂覆盖而堵塞以及逆风向阻隔膜黏在金属网上而堵塞,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排风系统,具有不易堵塞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排风系统,包括延伸出建筑顶部的主管道、连通主管道与厨房的第一支管以及连通主管道与卫生间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入风口上设有第一排气扇,所述第一支管内设有与第一排气扇联动的滤网,所述第一支管的出风口套设有柔性的且两端开口的阻隔件,所述阻隔件长度大于第一支管的直径,所述阻隔件远离第一支管的端部连接有配重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滤网与第一排气扇联动,使得粘附在滤网上的油脂被甩至滤网的周边,减少油脂粘附在滤网上以使滤网畅通,同时通过套设在第一支管的出风口的阻隔件封堵第一支管以防止倒灌,利用阻隔件的柔性,使阻隔件在重力的作用下垂吊在主管道内,以自信对第一支管的出风口进行封堵,同时利用配重块的重力以对阻隔件施加拉力,通过该拉力抵抗废气倒灌的冲击力,保证阻隔件防止倒灌的效果,由于油脂被滤网过滤,无法到达阻隔件,使得阻隔件的活动更加自由,避免黏连,保证阻隔件畅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的内壁上设有供滤网的圆周插入的转动槽,所述第一支管的下方设有连通转动槽的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的端部连通厨房。

油脂受离心力作用,甩动至转动槽内,通过集油槽收集从转动槽内流出的油脂并导流,避免油脂逐渐积累在滤网上,保证滤网畅通。

优选的,所述集油槽的出油口一体连接有承接集油槽流出油脂的储油件,所述储油件位于厨房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油槽内油脂流动至储油件内,通过储油件储存油脂,避免油脂污染厨房环境。

优选的,所述阻隔件为圆管状的阻隔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管状的阻隔膜更好的匹配第一支管,以使阻隔膜对第一支管的封堵效果较佳,保证防倒灌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阻隔膜远离第一支管的端部通过柔性件与配重块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柔性件连接阻隔膜与配重块,以使配重块的活动更灵活,使得阻隔件的整体活动更灵活,方便阻隔件通闭第一支管。

优选的,所述柔性件有多个且沿阻隔膜的圆周方向均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沿阻隔膜的圆周方向均布的柔性件使得阻隔膜的受力更均匀,提高阻隔膜封堵第一支管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管道的端部设有出气管,所述建筑顶部设有集水箱,所述出气管的出风口插入集水箱的液面以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气管将废气导流至集水箱内以过滤,减少废气直接排出空气中对大气造成的污染,通过集水箱收集雨水以利用雨水过滤,节能环保。

优选的,所述集水箱的侧壁设有溢流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水箱内雨水液面过高时,通过溢流管流出,避免雨水溢出集水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滤网与第一排气扇联动,利用离心力将油脂甩至转动槽,保证滤网畅通,利用滤网过滤油脂,避免油脂覆盖在阻隔件上,避免阻隔件黏连,保证阻隔件畅通,利用储油件收集油脂,避免污染厨房空间,利用集水箱收集雨水,并利用雨水过滤废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建筑排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示意建筑排放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建筑;2、第一支管;21、第一排气扇;22、滤网;23、转动轴;24、转动槽;25、集油槽;26、储油件;27、阻隔件;271、阻隔膜;28、柔性件;29、配重块;3、第二支管;31、第二排气扇;4、主管道;41、导流罩;42、出气管;43、第三排气扇;5、集水箱;51、滤板;52、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建筑排风系统,参照图1,包括延伸出建筑1顶部的主管道4、连通主管道4与厨房的第一支管2以及连通主管道4与卫生间的第二支管3,主管道4朝向建筑1底部的端部封端。

参照图2以及图3,第一支管2的入风口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管2同轴线的第一排气扇21,第一支管2内转动连接有绕第一支管2的轴线转动的滤网22,滤网22共两个,沿第一支管2的轴向分布,第一支管2的侧壁设有沿径向向外凸起的转动槽24,滤网22的周边插接在转动槽24内转动。

第一排气扇21的叶片中心固定连接有沿第一支管2的轴向朝内延伸的转动轴23,转动轴23远离第一排气扇21的端部同时固定连接两个滤网22的圆心,通过第一排气扇21驱动两个滤网22与第一排气扇21的叶片联动。

第一支管2的下方一体连接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集油槽25,集油槽2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管2的轴向平行,集油槽25同时连通两个转动槽24,以收集从转动槽24流下的油脂,集油槽25朝向厨房延伸,集油槽25的出油口连通厨房,位于厨房的墙壁上设有与集油槽25一体连接的储油件26,储油件26为上端开口的类矩形箱体结构,储油件26的开口与集油槽25的出油口相对应,通过储油件26收集集油槽25流出的油脂。

第一支管2与主管道4的连通处为第一支管2的出风口,第一支管2的出风口上套设有阻隔件27,阻隔件27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状阻隔膜271,阻隔膜271远离第一支管2的端部位于主管道4内,阻隔膜271垂吊在主管道4内。

阻隔膜271远离第一支管2的端部连接有配重块29,配重块29通过柔性件28与阻隔膜271连接,本实施例中,柔性件28为拉绳,其他实施例中,柔性件28可为链条、钢丝等,柔性件28共四个且沿阻隔膜271的圆周方向均布,柔性件28远离阻隔膜271的端部同时与配重块29连接于一点上。

第二支管3的入风口处设有第二排气扇31,第二支管3与主管道4的连通处为第二支管3的出风口,第二支管3的出风口处套接有阻隔膜271,阻隔膜271在第二支管3上的连接方式与在第一支管2上的连接方式一致,不再累述。

参照图2,主管道4内固定连接有第三排气扇43,第三排气扇43的轴向与主管道4的轴向一致,第三排气扇43的抽风方向朝上。

位于主管道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锥形的导流罩41,导流罩41沿主管道4的轴向远离主管道4延伸,导流罩41的直径沿远离主管道4的方向逐渐减少,导流罩41远离主管道4的端部连接有出气管42。

建筑1的顶部设有集水箱5,集水箱5的上端开口,出气管42远离主管道4的端部朝下弯曲并延伸至集水箱5内靠近集水箱5的底板的位置,集水箱5的上端盖设有滤板51,通过滤板51防止杂物进入,集水箱5的侧壁上还连通有溢流管52,溢流管52的管口位于靠近集水箱5的侧壁上上端的位置,溢流管52远离集水箱5的端部连通建筑1的排水系统,通过集水箱5收集雨水,通过雨水过滤出气管42排出的废气。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厨房排风时,启动第一排气扇21,烟气进入第一支管2,通过两个滤网22过滤后,从第一支管2的出风口排出,利用风压,将阻隔件27吹起,以使阻隔件27处于非折叠状,烟气通过阻隔件27远离第一支管2的端部排出进入主管道4。

由于主管道4内气压增大,气体朝主管道4的上端移动并通过出气管42排出,烟气通过出气管42排至集水箱5内,通过集水箱5内的雨水对烟气过滤后排入大气中。

完成排气作业后,停止第一排气扇21,作用在阻隔件27上的风压消失,通过配重块29的重力使阻隔件27下垂折叠,通过阻隔件27覆盖在第一支管2的出风口以防止主管道4内的废气倒灌。

卫生间排风时,启动第二风机,气体进入第二支管3后通过阻隔件27排出至主管道4,进而通过出气管42排出,通过集水箱5内的雨水过滤后排入大气中。

由于滤网22与第一排气扇21的风叶联动,烟气中的油脂与灰尘被阻隔在滤网22上后,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得油脂朝滤网22的圆周周边移动,最终甩在转动槽24内,油脂沿着转动槽24流动至集油槽25内,通过集油槽25将油脂导流在储油件26内以收集,减少了油脂在滤网22上积累覆盖,避免滤网22堵塞。

由于阻隔件27出风的端部连接有配重块29,通过配重块29的重力给予阻隔件27一定的拉力,使得阻隔件27在垂吊状态下阻隔废气倒灌时通过配重块29的给予的拉力抵挡废气倒灌的冲击,保证阻隔件27对第一支管2以及第二支管3的封堵效果,保证防倒灌效果。

阻隔件27与配重块29之间通过柔性件28连接,提高了整体活动的灵活性,由于柔性件28有四个且沿阻隔件27的圆周方向均布,使得阻隔件27的受力较为均匀,使阻隔件27更好的封闭第一支管2以及第二支管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