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4880阅读:1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构件是指构成建筑物各个要素,如果把建筑物看成是一个产品,那建筑构件就是指这个产品当中的零件,建筑物当中的构件主要有:楼、面、墙体、柱子、基础等,其与结构构件的概念不尽相同,结构构件是构成结构受力骨架的要素,当然也包括梁、板、墙体、柱子、基础等,但它一般是按照构件的受力特征划分的,分为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压弯构件等,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具有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等特点,但在高大的建筑物中,由于柱身过长或者柱径过粗时,一根原木往往不敷应用,需要两根以上的原木进行拼接,例如采用巴掌榫拼接柱子后,使用铁箍钉连接,往往两个原木柱之间设有直榫用于支撑平衡作用,但是在两个原木柱顶部还会设有梁头或者其他的被原木柱支撑的建筑构件,由于两个原木柱之间的直榫受到梁头或者其他的被原木柱支撑的建筑构件的压重力时,以及直榫在承受弯矩作用时,将会产生一定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榫颈截面达到极限弯矩后木材纤维会被拉断,榫颈发生弯曲破坏和剪应破坏,在古建筑的维修中常常可以遇见榫头在垂直面内出现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包括两个原木柱,每个所述原木柱包括上半榫和下半榫,所述上半榫和下半榫通过铁箍钉拼接连接,两个所述上半榫通过直榫相接通,两个所述原木柱的顶部设有均设有馒头榫,所述馒头榫包括位于原木柱的顶部中间位置的榫头和位于原木柱的顶部两侧对称设置的插接槽,两个所述原木柱的上部设有反力架,且所述原木柱通过馒头榫与反力架插接连接,所述反力架上设有三组分载梁,所述上半榫和下半榫拼接处的外边缘设有环形支板,所述环形支板上于加强筋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原木柱固定连接,所述下半榫的底部固定设有管脚榫,所述管脚榫插接于十字板上,所述十字板插接于交互栌斗中。

优选的,所述直榫的两端端头为L形插接头,且L形插接头插接于上半榫的内部且贯穿于上半榫。

优选的,所述插接槽的形状为矩形,且所述反力架上设有与插接槽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插接块。

优选的,三组所述分载梁分别位于反力架底架的左侧且位于左侧原木柱垂直方向上的顶部、反力架底架的中间位置、位于反力架底架的右侧且位于左侧原木柱垂直方向上的顶部,所述反力架底架的左侧和反力架底架的右侧均设有两个分载梁,所述反力架底架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三个分载梁。

优选的,所述十字板上设有与管脚榫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槽孔,且交互栌斗上设有与十字板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插孔。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设有四个,且四个所述加强筋的对接形状为三角锥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设计反力架,以及在反力架上设置分载梁,有利于反力架将受力均匀化,同时有利于减轻直榫受到的到的梁头或者其他建筑构件的压重力以及承受弯矩作用力,减轻直榫承受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即使榫颈截面达到极限弯矩后,木材纤维也不易被拉断,减少榫颈弯曲破坏和剪应破坏,在上半榫和下半榫通过铁箍钉拼接连接后,设置加强筋和环形支板,加强筋和环形支板会加固上半榫和下半榫拼接的紧密性,防止原木柱受力过重而损伤,原木柱底部设有交互栌斗,交互栌斗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减轻原木柱的荷载力,还具有减震的功能,减少古建筑维修的频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半榫和下半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脚榫和馒头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原木柱、2上半榫、3下半榫、4直榫、5馒头榫、6榫头、7插接槽、8反力架、9分载梁、10环形支板、11加强筋、12管脚榫、13十字板、14交互栌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包括两个原木柱1,每个所述原木柱1包括上半榫2和下半榫3,所述上半榫2和下半榫3通过铁箍钉拼接连接,两个所述上半榫2通过直榫4相接通,两个所述原木柱1的顶部设有均设有馒头榫5,所述馒头榫5包括位于原木柱1的顶部中间位置的榫头6和位于原木柱1的顶部两侧对称设置的插接槽7,两个所述原木柱1的上部设有反力架8,且所述原木柱1通过馒头榫5与反力架8插接连接,所述反力架8上设有三组分载梁9,所述上半榫2和下半榫3拼接处的外边缘设有环形支板10,所述环形支板10上于加强筋1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加强筋11的另一端与原木柱1固定连接,所述下半榫3的底部固定设有管脚榫12,所述管脚榫12插接于十字板13上,所述十字板13插接于交互栌斗14中。

具体的,所述直榫4的两端端头为L形插接头,且L形插接头插接于上半榫2的内部且贯穿于上半榫2。

具体的,所述插接槽7的形状为矩形,且所述反力架8上设有与插接槽7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插接块。

具体的,三组所述分载梁9分别位于反力架8底架的左侧且位于左侧原木柱1垂直方向上的顶部、反力架8底架的中间位置、位于反力架8底架的右侧且位于左侧原木柱1垂直方向上的顶部,所述反力架8底架的左侧和反力架8底架的右侧均设有两个分载梁9,所述反力架8底架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三个分载梁9,反力架8上分载梁9有利于减轻直榫4受到的到的梁头或者其他建筑构件的压重力以及承受弯矩作用力,减轻直榫4承受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即使榫颈截面达到极限弯矩后,木材纤维也不易被拉断,减少榫颈弯曲破坏和剪应破坏。

具体的,所述十字板13上设有与管脚榫12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槽孔,且交互栌斗14上设有与十字板13尺寸大小相对应的插孔。

具体的,所述加强筋11设有四个,且四个所述加强筋11的对接形状为三角锥形,在上半榫2和下半榫3通过铁箍钉拼接连接后,加强筋11和环形支板10会加固上半榫2和下半榫3拼接的紧密性,防止原木柱1受力过重而损伤。

工作原理,该古建筑构件连接装置,使用时,设计反力架8,以及在反力架8上设置分载梁9,有利于反力架8将受力均匀化,同时有利于减轻直榫4受到的到的梁头或者其他建筑构件的压重力以及承受弯矩作用力,减轻直榫4承受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即使榫颈截面达到极限弯矩后,木材纤维也不易被拉断,减少榫颈弯曲破坏和剪应破坏,在上半榫2和下半榫3通过铁箍钉拼接连接后,设置加强筋11和环形支板10,加强筋11和环形支板10会加固上半榫2和下半榫3拼接的紧密性,防止原木柱1受力过重而损伤,原木柱1底部设有交互栌斗14,交互栌斗14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减轻原木柱1的荷载力,还具有减震的功能,减少古建筑维修的频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