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运用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800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的维护检修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车运用所。



背景技术:

动车运用所,专门针对动车组列车进行检查、测试、维修和养护等作业,属于轨道车辆检修基地的一种类型,动车运用所设置在运营动车组的铁路客运站附近,有专用铁路支线连接铁路客运站。动车运用所承担动车所在客运站以及根据分工确定的枢纽内其他客运站始发、终到动车组的存放和运用整备作业,根据需要进行车体清洗,内部清扫,上水、上砂和餐饮备料等的整备作业;还承担着一级修作业,对各部件进行检修,对轮对进行诊断,对制动系统进行检查及必要的处理和开关车门进行实验;承担二级修,在一级修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制动试验、自动车钩测试、车门综合性能测试、驾驶台附属设备测试、受电弓测试、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测试等作业内容;承担动车组的运用专项检修,运用换件修以及运用定期保养项目,包括空心车轴探伤、车轮踏面修行、车顶高压设备及电弓检测、制动系统测试、主变压器系统小修、供风系统小修等;承担动车组以及外属动车组的临修作业,主要负责完成故障转向架或轮对及大部件的更换、处理动车组的应急故障。

动车运用所内的设施主要包括:轮对踏面诊断装置、不落轮镟库、临修库、外皮清洗机、存车场、检查库等,传统的动车运用所通常将轮对踏面诊断装置设置在动车运用所的进出口处形成咽喉区,限制了动车组进出动车运用所的效率,轮对踏面诊断装置对动车组的移动速度限制在了10km/h,接车时间长,动车的折返次数多,降低了对动车的维护效率,影响发车密度,影响动车的运营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动车运用所,解决目前技术中的动车运用所进出车辆速度受限严重,维护检修效率低,耗费工时长,影响发车密度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车运用所,包括存车场、车轮踏面诊断装置和检查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存车场的一端设置为动车运用所进出口,动车运用所进出口通过轨道与客站连接,存车场的另一端通过轨道连接至检查库,存车场与检查库之间的轨道上设置车轮踏面诊断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动车运用所采用接车优先的方式,将存车场设置在动车运用所的前端直接与客站连接,则从客站进入动车运用所的动车组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动车运用所,避免动车组的速度受到车轮踏面诊断装置的限制,动车组先进入存车场停放后,再按需依次进入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进行诊断检测,在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正在对动车组进行诊断检测时,不会影响其他位于存车场中的动车组进入动车运用所,极大的提高动车组进入动车运用所的效率,在原有的动车运用所中,由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的限制,使得动车组进入动车运用所的速度限制在10km/h,而本发明所述的动车运用所有效提高接车速度,动车组能够以40km/h的速度直接进入到存车场中,接车时间缩短了75%,能够有效提高接车密度,保障发车准点,提高动车的运营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所述的存车场与检查库之间设置了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所在轨道并联的支线轨道一,动车组经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诊断检测后进入检查库,从检查库完成检查的动车组则沿着支线轨道一进入存车场,避免再次通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所在轨道,减少对车轮的磨损。并且在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进行设备维修时,动车组也能通过支线轨道一进出检查库,不影响动车运用所的正常工作,而传统的动车运用所一旦车轮踏面诊断装置出现故障就只能在夜晚维修,否则就会导致整个动车运用所瘫痪无法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线轨道一设置有两路,分别设在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所在轨道的两侧,方便进行周转,保障动车运用所持续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线轨道一上设置了外皮清洗机,方便清洗动车,在动车从检查库驶向存车场或者从存车场驶向检查库时都可进行清洗,灵活方便,减少动车组的折返走行次数,降低调车作业频率,保障动车运用所作业高效、流畅。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车运用所进出口分支出与存车场并联的支线轨道二,所述的支线轨道二上设置临修库,动车运用所作业灵活、高效,减少动车组的折返走行次数,降低调车作业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车运用所进出口分支出与存车场并联的支线轨道三,所述的支线轨道三上设置不落轮镟库。动车组可由检查库可直接驶向临修库或不落轮镟库,临修或不落轮镟修作业完成后可通过动车运用所进出口折角进入存车场,此时动车运用所进出口股道是处于空闲状态,避免了调车干扰,提高作业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为超声波检测装置,检测方便、效率高,利用现有的轨道进行在线检测,将轨道切割一部分,安装探头,动车组经过时即可车轮进行诊断检测。

利用上述动车运用所的作业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动车组从客站沿轨道先进入存车场停放;

b、在存车场停放的动车组驶出存车场并由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进行检测;

c、步骤b中检测完成的动车组进入检查库进行检查;

d、步骤c中检查完成的动车组进入存车场。

本发明采用接车优先的方式,将车轮踏面诊断设置在中间场,避免动车组进出个动车运用所的速度受到车轮踏面诊断装置的限制,动车组先进入存车场停放后,再按需依次进入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进行诊断检测,在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正在对动车组进行诊断检测时,不会影响其他动车组进入存车场,极大的提高动车组的进入动车运用所的速度,实现更快接车,提高接车密度,单次司机在车站等待的时间至少缩短75%。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d中动车组从检查库沿着支线轨道一进入存车场,由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会在钢轨上切割一部分来安装探头,因此,动车组经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时只有半幅的钢轨在支撑动车组的车轮,车轮的受力面积减半,从而容易对车轮带来损伤,传统的动车运用所在作业时,动车组进出动车运用所时需要经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两次,导致车轮损伤大,而动车组在进出本发明所述的动车运用所时,只需经过一次车轮踏面诊断装置,将车轮的损伤减半,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更换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d中动车组进入支线轨道二的临修库进行维护更换后通过动车运用所进出口折角进入存车场,或者动车组进入支线轨道三的不落轮镟库进行镟修车轮后通过动车运用所进出口折角进入存车场,此时的动车运用所进出口处于空闲状态,避免调车干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动车运用所有效提高接车速度,动车组能够以40km/h的速度直接进入到存车场中,接车时间缩短了75%,采用先接车不洗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接车效率,提高接车密度,缩短单次司机在车站等待的时间;

将车轮踏面诊断设置和外皮清洗机在中间场,距离检查库更近,靠近负荷中心,供电、水、网长度缩短50%,降低建造成本;

动车组在进出本发明所述的动车运用所时,只需经过一次车轮踏面诊断装置,将车轮的损伤减半,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更换成本;

动车组在进行临修和不落轮镟修时,可通过处于空闲状态的动车运用所进出口股道折角进入存车场,避免调车干扰,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动车运用所,提高动车进出速度,提高接车效率,提高对动车的维护检修效率,确保动车准点运行,提高动车的运营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接车速度,将限制车速的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设置和外皮清洗机设置在动车运用所的中间场,将存车场设置在前场,而检查库设置在后场,采用纵列式的布置形式,适用于动车组存车数量较大的状况,动车运用所的作业流程主要如下:

a、动车组从客站沿轨道先进入存车场停放;

b、在存车场停放的动车组驶出存车场并由车轮踏面诊断装置进行检测;

c、步骤b中检测完成的动车组进入检查库进行检查;

d、步骤c中检查完成的动车组从动车运用进入存车场,存车场中的停放的动车组等待调度命令向客站发车。

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为超声波检测装置,由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会在钢轨上切割一部分来安装探头,因此,动车组经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时只有半幅的钢轨在支撑动车组的车轮,车轮的受力面积减半,从而容易对车轮带来损伤,动车组进出传统的动车运用所时需要经过车轮踏面诊断装置两次,导致车轮损伤大,为了减小车轮的受损,设置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所在轨道并联的轨道,在动车组从检查库出来时沿着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所在轨道并联的轨道进行出库;还可设置与存车场并联的轨道,在此轨道上设置临修库和不落轮镟库,作业完成后,可通过处于空闲状态的动车运用所进出口股道折角进入存车场,避免调车干扰,提高了作业效率。

按照上述作业流程设置动车运用所的具体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一种动车运用所,包括存车场1、车轮踏面诊断装置2和检查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存车场1的一端设置为动车运用所进出口4,动车运用所进出口4通过轨道与客站5连接,存车场1的另一端通过轨道连接至检查库3,存车场1与检查库3之间的轨道上设置车轮踏面诊断装置2和外皮清洗机7。

存车场1与检查库3之间设置了与车轮踏面诊断装置2所在轨道并联的支线轨道一6,支线轨道一6设置有两路,分别设在车轮踏面诊断装置2所在轨道的两侧,支线轨道一6上设置了外皮清洗机7。

动车运用所进出口4分支出与存车场1并联的支线轨道二8,所述的支线轨道二8上设置临修库9;动车运用所进出口4分支出与存车场1并联的支线轨道三10,所述的支线轨道三10上设置不落轮镟库11。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