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8909发布日期:2018-07-13 19:5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停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量急剧上升,为了缓解停车压力,车库的建设势在必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尽可能多的停车泊位,缓解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立体车库的出现避免了单一的向平面发展的方式,以智能化为基础,向空中、向地下拓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解决停车难、集约用地,发展了多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其中立体垂直循环类车库由于容车率高,设备故障率低综合性价比优于市场上的升降横移车库和垂直升降塔库,受到了市场重视,垂直循环机械式停车设备采用与地面垂直方向做循环运动而达到存取车辆的停车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减速电机带动传动机构,在牵引构件——链条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悬臂载车架,悬臂载车架随链条一起作循环运动,从而达到存取车辆的目的。由于悬臂载车架是通过轴承与刚性链条链接,并要求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垂直,为防止载车板在偏载或者大风的情况下出现摆动或倾斜,国内外的的垂直循环停车设备均采用在载车板上设置固定轮和固定轨道,其固定轮和固定轨道的结构和形状基本相似,共同的特征是轨道有1.5-2.5米的开口和上下轨道轮不同走向的分叉轨道,见图5和图6,由于摩擦力的突然变化和水平方向线速度的变化,载车板运动至开口处和分叉处时会出现明显的摆动,严重时造成定位轮出轨和安全事故,因此,发明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包括机架,所述机架顶部固定设有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内壁两侧均设有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弧形导轨,所述直线导轨和弧形导轨内部均匀设有板式滚链,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前侧设有悬挂板,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内部均匀设有停放室,所述停放室与直线导轨之间设有双层轨道,所述停放室数量为多个,多个停放室之间设有隔板。

优选的,所述机架底部设有固定轮。

优选的,所述板式滚链包括链条板和滚珠,所述滚珠均匀设置于链条板表面,所述滚珠与轨道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悬挂板顶部设有齿拨轮,所述悬挂板外侧设有电机和减速机。

优选的,所述停放室包括支架、支撑板、载车板横梁、载车板底座、侧板、上部定位轮、下部定位轮、紧固板和升降插杆,所述支架均匀设置于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内部,所述支架顶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载车板横梁,所述支架底部设有载车板底座,所述载车板横梁与载车板底座之间设有侧板,所述载车板横梁两侧均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表面设有上部定位轮和下部定位轮,所述支架一侧设有紧固板,所述支架与紧固板之间设有电动推杆,所述载车板底座一侧设有升降插杆,所述升降插杆与支架铰接。

优选的,所述紧固板表面设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型号设置为se470,所述载车板底座一端设有插孔,所述升降插杆一端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插孔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双层轨道包括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所述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均由直行轨道和弧形轨道组成,所述上部轨道设置于上部定位轮顶部,所述下部轨道设置于上部定位轮和下部定位轮之间。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通过设有上部定位轮和下部定位轮,并利用上部定位轮上部定位功能和下部定位轮的下部定位功能,设置了连续的双轨道结构,下部轨道与上部轨道分布在两个垂直平面并无缝衔接,载车板横梁上的上部定位轮在上部轨道和直行轨道运行,下部定位轮在弧形轨道运行,成为完整的闭环和无分叉轨道,提高了载车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设有双层轨道,当载车板底座开始从底部出入口位置向上旋转时,一直在闭合的轨道内运动,不会出现明显的摆动,由于没有分叉,不会出现载车板在分叉摆动厉害、甚至定位轮误入弯道分叉轨道的事故,同样当载车板底座旋转至上部时,由于双层轨道是闭合和无分叉的,避免了开口轨道情况下载车板底座在跨越轨道开口段的严重摆动,特别是遇大风天气时容易出现出轨事故,因此大幅提高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停放室固定停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停放室移动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双层轨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目前市场上的循环立体车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目前市场上的采用的开口和分叉轨道;

图中:1机架、11固定轮、2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3直线导轨、4弧形导轨、5板式滚链、6悬挂板、61齿拨轮、7停放室、71支架、72支撑板、73载车板横梁、74载车板底座、75侧板、76上部定位轮、77下部定位轮、78紧固板、79升降插杆、8双层轨道、81上部轨道、82下部轨道、83直行轨道、84弧形轨道、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顶部固定设有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2,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2内壁两侧均设有直线导轨3,所述直线导轨3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弧形导轨4,所述直线导轨3和弧形导轨4内部均匀设有板式滚链5,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2前侧设有悬挂板6,所述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2内部均匀设有停放室7,所述停放室7与直线导轨3之间设有双层轨道8,所述停放室7数量为多个,多个停放室7之间设有隔板9,所述机架1底部设有固定轮11,所述板式滚链5包括链条板和滚珠,所述滚珠均匀设置于链条板表面,所述滚珠与双层轨道8滑动连接,所述悬挂板6顶部设有齿拨轮61,所述悬挂板6外侧设有电机和减速机。

如图2所示的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所述停放室7包括支架71、支撑板72、载车板横梁73、载车板底座74、侧板75、上部定位轮76、下部定位轮77、紧固板78和升降插杆79,所述支架71均匀设置于双层复合钢结构框架2内部,所述支架71顶部设有支撑板72,所述支撑板72底部设有载车板横梁73,所述支架71底部设有载车板底座74,所述载车板横梁73与载车板底座74之间设有侧板75,所述载车板横梁73两侧均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表面设有上部定位轮76和下部定位轮77,所述支架71一侧设有紧固板78,所述支架71与紧固板78之间设有电动推杆,所述载车板底座74一侧设有升降插杆79,所述升降插杆79与支架71铰接,通过设有上部定位轮76和下部定位轮77,并利用上部定位轮76上部定位功能和下部定位轮77的下部定位功能,设置了连续的双轨道结构,下部轨道82与上部轨道81分布在两个垂直平面并无缝衔接,载车板横梁73上的上部定位轮76在上部轨道81和直行轨道83运行,下部定位轮77在弧形轨道84运行,成为完整的闭环和无分叉轨道,提高了载车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图3所示的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所述紧固板78表面设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型号设置为se470,所述载车板底座74一端设有插孔,所述升降插杆79一端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插孔相匹配,在停完车后通过电动推杆推动紧固板78夹紧车体,升降插杆79的插杆插入插孔,保证了车体的稳固。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所述双层轨道8包括上部轨道81和下部轨道82,所述上部轨道81和下部轨道82均由直行轨道83和弧形轨道84组成,所述上部轨道81设置于上部定位轮76顶部,所述下部轨道82设置于上部定位轮76和下部定位轮77之间,通过设有双层轨道8,当载车板底座74开始从底部出入口位置向上旋转时,一直在闭合的轨道内运动,不会出现明显的摆动,由于没有分叉,不会出现载车板在分叉摆动厉害、甚至定位轮误入弯道分叉轨道的事故,同样当载车板底座74旋转至上部时,由于双层轨道8是闭合和无分叉的,避免了开口轨道情况下载车板底座74在跨越轨道开口段的严重摆动,特别是遇大风天气时容易出现出轨事故,因此大幅提高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工作原理:载车板底座74开始从底部出入口位置向上旋转时,一直在闭合的轨道内运动,不会出现明显的摆动,由于没有分叉,不会出现载车板在分叉摆动厉害、甚至定位轮误入弯道分叉轨道的事故,同样当载车板底座74旋转至上部时,利用上部定位轮76上部定位功能和下部定位轮77的下部定位功能,设置了连续的双轨道结构,下部轨道82与上部轨道81分布在两个垂直平面并无缝衔接,载车板横梁73上的上部定位轮76在上部轨道81和直行轨道83运行,下部定位轮77在弧形轨道84运行,成为完整的闭环和无分叉轨道,提高了载车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双层轨道8是闭合和无分叉的,避免了开口轨道情况下载车板底座74在跨越轨道开口段的严重摆动,特别是遇大风天气时容易出现出轨事故,因此大幅提高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停完车后通过电动推杆推动紧固板78夹紧车体,升降插杆79的插杆插入插孔,保证了车体的稳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