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30107发布日期:2018-09-14 21:30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上盖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及其应用方法,特别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工程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等盖下建筑物的上方开发上盖建筑物时,上盖建筑物的设备管线往往采用整层设备夹层的方式设置在上盖建筑物的底部以下。此时,上盖建筑物连同整层设备夹层对其底板的荷载非常大,而该底板又位于盖下建筑物的上方,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非常容易对盖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设置了整层设备夹层,会导致上盖建筑物首层的地面标高再次提高,不但大大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还会给上盖建筑物的使用,例如人们的进出带来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及其应用方法,通过在上盖建筑物的板底以下悬挂管构腔来提上盖建筑物的设备管线的排布空间,大大减少盖下建筑物上方的荷载,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节约建造成本。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所述上盖建筑物建造于板地之上,所述板地承载所述上盖建筑物的荷载,在所述板地的下方设置有盖下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构腔悬挂固定于所述板地的下表面且所述管构腔的腔体内部空间用于承载所述上盖建筑物的设备管线,所述管构腔与所述上盖建筑物和所述盖下建筑物之间相独立。

所述管构腔包括管构腔吊墙、管构腔底板,所述管构腔吊墙间隔悬挂固定在所述板地的下表面,所述管构腔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管构腔吊墙固定连接,所述管构腔吊墙和所述管构腔底板所围合成的空间为所述管构腔。

所述管构腔内通过设置若干管构腔吊柱划分为若干空腔区域。

在所述板地上开设有与所述管构腔相连通的检修孔或设备基坑。

一种涉及上述的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盖建筑物的设备管线的走向需要,在板地下方悬挂有与所述设备管线的走向相匹配的管构腔,在所述管构腔内布置在所述管构腔内布置所述上盖建筑物的强电电缆、弱电电缆、给水管、污水管和雨水管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管构腔呈纵横交错布置,在所述管构腔的纵横接口之间设置防火封堵。

所述管构腔内壁涂刷有防水涂料并在管构腔底板进行找坡排水处理,且在所述管构腔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落水管。

本发明的优点是:1)为上盖建筑所需设备管线提供集中布置空间,便于设备管线的布置;2)使上盖开发与车辆基地从竖向空间与管线排布上,划分清晰界限互不干扰,为上盖建筑群创造完整的室外安全疏散平台;3)为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支撑;4)管构腔内可容纳上部开发扶梯等安装设备所需下沉基坑,提高空间利用率;5)通过设置管构腔来替代原本需要的整层设备夹层,大大减少上盖开发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荷载,节约建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所示,图中标号1-15分别表示为:盖下建筑物1、管构腔2、板地3、上盖建筑物4、管构腔吊墙5、管构腔底板6、管构腔吊柱7、框架柱8、框架梁9、检查孔10、给水管11、强电电缆12、弱电电缆13、雨水管14、污水管15。

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应用于上盖建筑物4的开发工程设计之中。上盖建筑物4建筑于板地3的上方。在板地3的下方还设置有盖下建筑物1,盖下建筑物1可以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如图3所示,管构腔2悬挂固定在板地3的下表面,用于承载上盖建筑物4的设备管线。管构腔2与上盖建筑物4和盖下建筑物1之间相独立,即管构腔2这一构筑空间自成一体,与上盖建筑物4和盖下建筑物1互不干扰。

如图1所示,管构腔2由管构腔吊墙5、管构腔底板6、管构腔吊柱7构筑而成。管构腔吊墙5间隔设置固定设置在板地3的下表面,管构腔底板6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管构腔吊墙5相连接固定,从而围成一封闭空间构成管构腔2。管构腔2设置在板地3的下方,在板地3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支撑上盖建筑物4的框架梁9以及框架柱8。管构腔2与框架梁9和框架柱8之间避空设置,避免管构腔2与梁柱结构之间发生碰撞。如图1所示,在管构腔2的内部还设置有两根管构腔吊柱7,管构腔吊柱7的顶端与板地3相连接固定,底端与管构腔底板6相连接固定,从而将管构腔2分隔为三个分区,以便于在三个分区内布置不同功能类型的设备管线,从而避免设备管线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同时也便于设备管线的分区管理,方便技术人员后续的维护检修。

如图2所示,在板地3上开设有检修孔10,检修孔10用于板地3上方与管构腔2之间的连通,使施工人员可通过检修孔10从板地3上方到达管构腔2内部,从而对管构腔2内所布置的设备管线进行检修。

本实施例中上盖建筑物的下挂设备管构腔结构具有如下应用方法:

1)用于上盖建筑物4的设备管线的布置:在管构腔2的三个分区内分别设置功能不同的设备管线。如图2所示,在管构腔2的左侧分区内布置给水管11,给水管11用于上盖建筑物4的给水;在管构腔2的中间分区内布置强电电缆12和弱电电缆13,强电电缆12和弱电电缆13用于上盖建筑物4的供电;在管构腔2的右侧分区内布置雨水管14、污水管15,雨水管14和污水管15用于上盖建筑物4的排水。总而言之,通过在管构腔2内的管构腔吊柱7将管构腔2内分隔成若干分区,从而可布置功能不同的设备管线。例如,为了避免强电电缆12和弱电电缆13之间的不良影响,可在保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在强电电缆12和弱电电缆13之间增设管构腔吊柱7,从而实现强弱电之间的隔离分区。

2)为上盖建筑物4提供可容纳扶梯等安装设备所需下沉基坑: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在板地3上开设有检修孔10,检修孔10用于板地3上方与管构腔2之间的连通。检修孔10是沿管构腔2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而在板地3的其余位置上,即可开孔以作为扶梯等安装设备所需的下沉基坑,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3)为上盖建筑物4创造完整的室外安全疏散平台:由于管构腔2这一构筑空间自成一体,与上盖建筑物4和盖下建筑物1互不干扰,形成性质单纯形式完整的板地安全疏散面,避免了上盖建筑物4的板地区域因管线及设备基坑的原因变得割裂而不完整。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管构腔2是用于承载上盖建筑物4的设备管线,因此其走向应满足上盖建筑物4的设备管线的布置要求。因此,管构腔2宜针对性的设置主管构腔或搭配支管构腔。主管构腔和支管构腔之间呈纵横交错布置,以与设备管线的设计走向相匹配。在主管构腔和支管构腔的纵横接口之间可设置封堵,从而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将火势控制在最小限度,尽可能地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为保证上盖建筑物4的设备管线与盖下建筑物1的安全,需对板地3的下挂设备管构腔3的自身进行特殊防火设计,建议管构腔2的结构构件耐火极限为2h,管构腔吊柱7的截面尺寸不小于300mmx300mm;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裂缝尺寸不大于0.1mm;管构腔吊墙5的截面厚度不小于150mm。

由于管构腔2吊挂于板地3下方并非露天状态,雨水、污水渗入管构腔2内部的情况极少发生。但为确保万无一失,管构腔2的内部也进行了防水排水处理:对管构腔2的内壁粉刷防水涂料,并在管构腔底板6做找坡排水处理,每隔一段距离做地漏,并顺框架柱8设置落水管,便于集中排水。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