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支撑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06324发布日期:2018-10-09 19:42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结构建筑建造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支撑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建筑行业中的水平结构模板工程目前普遍采用搭设排架支撑,辅设木方及胶合板或模板方式。其工艺原理通过设置排架支撑体系为底模板提供支撑,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及变形要求。

中国专利:cn103352563,专利名称:自承式钢筋网架组合模板及其施工方法,公开了一种多排纵向钢筋桁架和多排横向分布钢筋组成的钢筋网架,钢筋网架和可拆卸模板结合实现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的少支撑,减少水平结构施工时脚手架的使用;其施工方法是将自承式钢筋网架组合模板整体吊装,通过安装角模板和定位销进行支撑定位固定。

上述自承式钢筋网架组合模板,在网架和模板组装生产时占用场地大,生产效率低,而且搬运不方面,加工精度要求高;同时,在施工时存在如下问题:钢筋网架组合模板重量较大,人工无法搬运,需要长久的占用塔吊;钢筋网架组合模板的面积较大吊装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铺设难度高效率低。

而且自承式钢筋网架组合模板施工时,需要将伸出模板50-55mm钢筋桁架搭接在钢筋梁框架上,还需要安装角模板和定位销进行支撑定位,并且沿单位长度方向上固定连接螺栓。因此,现有钢筋网架组合模板安装节点复杂,连接强度低,承重能力较弱;另外需要单独设置支撑和稳定斜撑来稳定整体模板,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内容是提供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支撑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其能够实现钢筋桁架板在框架结构之间的铺设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钢筋桁架板端部与框架结构共用脚手架支撑大大减少了支撑件的使用,减少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支撑节点结构,包括钢筋桁架板和框架结构,所述钢筋桁架板包括楼承板和楼承板一侧可拆卸连接的钢筋桁架;

所述框架结构外侧设有框架模板,所述框架模板包括侧模板,所述侧模板一侧设置楼承板,所述侧模板上端与所述楼承板上表面高度相当;

包括设有支撑钢筋桁架板端部的第一支撑件。

本发明侧模板与楼承板端部相抵触或者间隙设置,使得侧模板与楼承板拼接和拆除简单易操作不易漏浆,且成型的楼层面与梁面或者墙面过度良好,浇筑成型的楼层面整体性好、抗震抗冲击性好、防水性好,楼层面比较平可直接进行粉饰装卸。

进一步地,与所述水平距离第一支撑件100mm~1000mm处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支撑钢筋桁架板。

本发明通过第一支撑件同时对侧模板和楼承板端部支撑,使得拼接部位连接良好、减少错位和误差产生,所述第二支撑件支撑钢筋桁架板端部,使得钢筋桁架板能够实现跨度在3米内无需另设支撑件,大大减少了搭建支撑架工作量。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模板包括底模板,所述底模板由支撑架支撑,所述支撑架上设置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下方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水平方向通过杆件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本发明对于底模板设置支撑架,同时支撑架可以支撑第一支撑件,并且水平连接支撑杆,使得支撑杆支撑第二支撑件更稳定,充分利用支撑系统,减少支撑杆件的用量,而且支撑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侧模板一侧与所述楼承板端部相抵。本发明,楼承板与侧模板外侧抵触,使得浇筑混凝土时漏浆的可能较小,而且使得楼层板底面平整。

进一步地,所述楼承板端部与所述侧模板一侧设间隙,间隙上覆盖有封堵板,所述封堵板通过螺钉与所述楼承板或者侧模板连接。本发明,楼承板和侧模板存在间隙使钢筋桁架板拼接铺设时方便快捷,减少因拼接精度和楼板加工精度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过螺钉将封堵板固定在间隙上简单方便快捷,能有效的因间隙产生的漏浆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楼承板一侧与钢筋桁架相对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突出楼承板支撑相邻钢筋桁架板,每一所述钢筋桁架板宽度200mm~1000mm,每一钢筋桁架板包括1至5排钢筋桁架,由若干钢筋桁架板拼装支撑现浇楼层面。

本发明可拆卸钢筋桁架板采用小面积现场拼装的方法,使得钢筋桁架板的吊运和拼装都比较方便简单,铺设钢筋桁架板时,两名工作人员可以抬起移动钢筋桁架板进行拼装铺设,同时将钢筋桁架板依次排列,相邻的钢筋桁架板的通过支撑件互相支持减少拼接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桁架搭接有分布筋,所述钢筋桁架长度方向的端部连接有锚固筋,所述锚固筋一端分伸入框架结构内、另一端与分布筋或者钢筋桁架搭接。本发明框架结构与钢筋桁架板通过锚固筋锚固连接简单方便易操作,而且使得浇筑混凝土凝固后的楼层板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每一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下弦钢筋以及腹杆钢筋,分布筋与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搭接,所述锚固筋包括上弦锚固筋上锚固筋和下弦锚固筋下锚固筋,所述上弦锚固筋上锚固筋和下弦锚固筋下锚固筋分别与分布筋搭接。本发明钢筋桁架端部绑扎有分布筋,上下锚固筋与分布筋搭接,形成两层的网架结构,使得端部节点连接牢固,能增加楼层板的承载能力。

本发明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框架结构、框架模板、支撑框架模板的支撑架以及支撑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部的第一支撑件;

s2,吊运的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每一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包括可拆卸楼承板,以及分别位于楼承板两侧的钢筋桁架和支撑件;

s3,铺设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所述支撑件分别伸向相邻可拆卸模板并相互支撑;

s4,安装附加钢筋结构,包括铺设分布筋、上锚固筋、下锚固筋;

s5,铺设管线;

s6,浇筑混凝土;

s7,混凝土凝固满足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底板模和支撑件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还包括对框架模板与桁架楼承板拼接处进行封口处理;所述步骤s3中所述楼承板的铺设从起始位置向一个方向依次铺设,边角部分最后处理。

本发明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施工方法,能够高效快速的铺设钢筋桁架板,减少工期,并能保证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筋桁架板拼接时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一钢筋桁架板与框架梁结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4实施例楼承板抵触于侧模板一侧拼接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楼承板与侧模板一侧设有间隙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楼承板与侧模板上端抵触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二为钢筋桁架板与框架墙结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8实施例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9实施例第一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10实施例第二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11实施例三钢筋桁架板与框架梁结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12实施例四钢筋桁架板与框架梁结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中:1-钢筋桁架、11-下弦钢筋、12-上弦钢筋、13-腹杆钢筋、14-上锚固筋、15-下锚固筋、2-楼承板、20-钢筋桁架板、21-封堵板、3-支撑件、4-连接件、5-框架结构、51-通筋、6-支撑架、61-支杆、7-框架模板、71-底模板、72-侧模板、81-第一支撑件、82-第二支撑件、9-分布筋,19-锚固分布筋、10-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可拆卸钢筋桁架板20,其包括钢筋桁架1,连接件4、楼承板2和支撑件3。所述钢筋桁架1包括一上弦钢筋11和两下弦钢筋12,两下弦钢筋12通过腹杆钢筋13分别与上弦钢筋11焊接连接。所述两下弦钢筋12相对卡接有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包括侧面开口的贯通连接件4的卡槽41,连接件4下端设有螺纹孔。连接件4成对的卡接在两下弦钢筋12上,每对连接件4在钢筋桁架1上纵向排列。

图1所示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20的跨度可根据要求设计,一般为1~3m,其宽度为两榀钢筋桁架2,在一些实施例中钢筋桁架2也可以为一榀、三榀或者多榀,图1仅为简要说明钢筋桁架1和楼承板2的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为钢筋桁架板20之间的拼接关系。所述楼承板2远离钢筋桁架1侧连接有支撑件3,所述支撑件3横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楼承板2长度方向上,所述支撑件3交替伸出楼承板2左右两侧。一支撑件3右端伸出楼承板2右边、左端缩进楼承板2左边,相邻支撑件3则相反,右端缩进楼承板2右边、左端伸出楼承板2左边。所述楼承板2设有连接孔21,所述支撑件3设有固定孔31,螺栓前端依次通过所述固定孔31、所述连接孔21与连接件4的螺纹孔连接,使得支撑件3和楼承板2与钢筋桁架1连接。优选地,每一所述钢筋桁架板宽度设置为200mm~1000mm,安装有1至5排钢筋桁架。所述楼层面有若干单元钢筋桁架板20拼装而成,根据拼接时,边上最后拼接的钢筋桁架板20的宽度根据实际剩余的拼装宽度设计,可以为由一榀或者多榀钢筋桁架2组成的钢筋桁架板20。

如图3所示,框架结构5为框架梁。可拆卸钢筋桁架板20端部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5连接的节点结构,包括框架结构5和其外侧通过脚手架或者其他支撑件搭建的模板支撑架6。所述支撑架6上搭设有上端开口的框架模板7,所述框架模板7包括底部模板71和侧模板72,所述侧模板72一侧设置楼承板2,所述侧模板72上端与所述楼承板2上表面高度相当。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楼承板2的端部抵触在所述侧模板72外侧,两板之间的间隙较小,侧模板72的上端与楼承板2上表面高度相当。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楼承板2的端部位于侧模板72外侧与侧模板72存在间隙,所述间隙上覆盖有封堵板21,封堵板21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楼承板2的端部。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楼层板2一侧与所述侧模板72上端相抵触。如图8、9、10所述,所述支撑架6上设有支撑钢筋桁架板20端部的第一支撑件81。所述第一支撑件81由方木拼装而成的矩形支架,所述楼承板2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支撑件8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平距离所述第一端部81支撑件100mm~1000mm处设有第二支撑件82,所述第二支撑件82进一步支撑钢筋桁架板2,提高钢筋桁架板20中间部位无支撑的跨度。所述第二支撑件82通过支撑杆61支撑,所述支撑杆61水平方向与支撑架6连接,使得支撑杆6就有较高的稳定性。一般,当跨度超过3m时,钢筋桁架板中间设置板撑。所述板撑与所述钢筋桁架2相垂直,并且支撑在所述钢筋桁架2跨度的中间位置。

所述钢筋桁架1纵向设置与横向设置的框架结构5相互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桁架1与框架结构5可以呈一定的角度。框架结构5之间搭设钢筋桁架板20。所述钢筋桁架1端部设置有呈t形的支撑筋10,所述支撑筋10固定支撑上弦钢筋11和下弦钢筋12。所述钢筋桁架1上,上弦钢筋11和下弦钢筋12之间穿插绑扎或者焊接在多排所述纵向分布9。所述分布筋9贯穿整个钢筋桁架板20拼成的楼层面,所述分布筋9长度不够时可以通过两钢筋搭接焊接形成。所述钢筋桁架2端部搭接有锚固筋,即在钢筋桁架2长度方向上,锚固筋与上弦钢筋11和下弦钢筋12搭接或者与钢筋桁架1搭接的分布筋9搭接。所述锚固筋包括上锚固筋14和下锚固筋15。所述上锚固筋14和下锚固筋15分别与上弦钢筋11和下弦钢筋12搭接或者分别与分布筋9搭接。上锚固筋14和下锚固筋15搭接端部到框架结构的搭接长度为l1,所述l1≥300mm。

本实施例所述上弦钢筋11、下弦钢筋12采用热轧带肋钢筋hrb400级;腹杆钢筋13采用成盘供应的冷轧光圆钢筋550级或650级;支撑筋10用热轧钢筋hpb235。若采用其他型号钢筋,应进行等强代换。

当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20铺设于已浇注完成的混凝土梁或墙上时,其节点构造与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用于钢结构中的节点构造相同;当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与混凝土梁、墙同时浇注时,设计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的跨度l应按下式确定:l=l12-b1/2-b2/2+20mm,其中b1/2、b2/2为钢筋桁架板两端连接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宽度,l12为两框架结构中间的距离。

当板中钢筋锚固在梁或墙内时,上锚固筋应满足锚固长度la的要求,下锚固筋宜伸至梁或墙的中心线且不应小于5d。la应按下式计算,且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mm:

la=α(fy/ft)d

式中la--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d--钢筋的公称直径;

α--钢筋的外形系数,光面钢筋取0.16,带肋钢筋取0.14。

沿钢筋桁架1方向,两块模板(楼承板和梁侧板)连接处,应设置上下锚固筋或者上下弦连接钢筋。上下弦连接钢筋及上下锚固筋与钢筋桁架的搭接均应满足搭接长度ll的要求。ll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小于300mm:l1=1.6la。

当钢筋桁架板跨度较大时,为降低楼板钢筋用量,建议施工阶段设临时支撑。根据大量计算,当通过使用阶段计算后,对于施工阶段,只需在跨度的中部设一道临时支撑,便可满足施工阶段受力要求。

本发明一种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框架结构,框架模板及支撑框架模板的支撑架以及支撑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端部的第一支撑件;

s2,吊运的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每一单元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包括可拆卸楼承板,以及分别位于楼承板两侧的钢筋桁架和支撑件;

s3,铺设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所述相邻楼承板依次铺设,所述支撑件分别伸向相邻可拆卸模板并相互支撑;

s4,安装连接节点结构,包括铺设分布筋、上锚固筋、下锚固筋以及支座负筋;

s5,铺设管线;

s6,浇筑混凝土;

s7,混凝土凝固满足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底板模和支撑件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框架模板外侧与框架模板共用支撑架,所述可拆卸模板通过螺丝与第一支撑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还包括对框架模板与桁架楼承板拼接处进行封口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所述楼承板的铺设从起始位置向一个方向依次铺设,边角部分最后处理。

步骤s3,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支承于混凝土梁、墙的模板上。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就位后,应立即将木模板端部与梁、墙的模板通过铁钉固定好。待铺设一定面积后,必须及时绑扎分布筋,以防钢筋桁架侧向失稳;同时必须及时按设计要求设置第一支撑件,并确保支撑稳定、可靠。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应按一个方向依次铺设,在桁架方向上使钢筋桁架模板上下弦钢筋应对齐。

步骤s4,必须按设计要求设置楼板支座连接钢筋、负筋及分布钢筋。并应将其与钢筋桁架绑扎或焊接。楼板开孔处,必须按设计要求设洞边加强筋及边模,加强筋设置在钢筋桁架面筋之下,待楼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切断钢筋桁架模板的钢筋及钢板。切割可采用机械切割或氧割进行。

步骤s5,管线铺设,正穿时可采用刚性管线,斜穿时宜采用柔韧性较好的材料。由于钢筋桁架间距有限,应尽量避免多根管线集束预埋,尽量采用直径较小的管线,分散穿孔预埋。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板铺装完毕后应进行质量检验。

步骤s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求布料均匀,布料堆积高度严格按现浇层厚度加施工荷载1.0kn/m2/控制,应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

步骤s7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4.3.1条规定。底模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下的楼承板,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框架结构5为框架结构墙,因此框架结构5不需要支撑架对其支撑,所述框架结构5外设有框架模板7,所述框架模板7的外侧架设有第一支撑件81,所述第一支撑件81上端抵触钢筋桁架板20。所述锚固筋14、15端部弯折伸入框架结构5内。

实施例三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框架结构5两侧分别设置钢筋桁架板20,所述框架结构5两侧的钢筋桁架板20分别设置锚固筋14a、15a,锚固筋14b、15b。所述锚固筋14b、15b位于框架结构5两上下的通筋51之间。

实施例四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框架结构5两侧分别设置钢筋桁架板20,所述框架结构5两侧的钢筋桁架板20分别设置锚固筋14c、15c,锚固筋14d、15d。所述锚固筋14c、15c高于框架结构5,所述锚固筋14c、15c到框架结构5之间绑扎有锚固分布筋91,所述锚固分布筋91分别与锚固筋14c、15c连接。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方法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