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同时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除霾塔工程的附带车库设计方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775发布日期:2018-11-28 00:0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除霾塔工程,尤其是一种有助于同时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除霾塔工程的附带车库设计方案。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10米直径、60多米高的竖向高空排气管道的雾霾塔工程不久前在中国西安市问世,经实验,每个这样的雾霾塔工程可以解决以该工程为中心的大约10平方公里城区上空的雾霾处理工作,显然,如西安市这样的省会城市,市内再建几十个这样的工程,该市内解决雾霾问题的头等大事就有望不久就能够得到解决。——然而,作为该工程的主体是具有10米直径、60多米高的竖向高空排气管道(雾霾塔身),尽管仅仅具有10米直径,因为它的抗横向震动力(风力或地震力)很弱,因此,它所耗用的占地基础的面积很可能是10米直径占地面积的好多倍。

而高层立体车库是人们经常见到的工程,其结构设计也已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事宜,它的钢构结构抗横向震动力极强,而且其基础用地极少,然而,在城市,尤其是在城市闹市区欲建一座就是只有几十个车位的小型立体车库一般也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事宜。。

显然:如果将上述两个不同功能的工程进行联合设计,共用一块基础地皮,从占地的角度来说(有益于立体车库工程与除霾塔工程——后者的基础用地很可能会覆盖了前者的全部基础用地)以及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有益于除霾塔工程)来说,都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岂不是更好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岂不是更好吗”的问题。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就在首先需要在市区某地修建除霾塔工程的前提下,在基本上不需要另辟地皮,或增批极少量地皮的基础上,在完成上述规模的除霾塔工程的前提下,又可增加近千多个停车位,这对于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将是个多么重大而顺便获得解决的喜事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由于在首先需要在市区某地修建除霾塔工程的前提下,在不需要另辟地皮,或增批极少量地皮的基础上,能够既完成除霾塔工程(按照上述西安市建成的数据:10米直径与60多米高)又能完成立体车库工程(根据在后数据推算该车库停车位是144个),这就为两个不同功能的工程进行联合设计时,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创造条件条件。——在基本上不增加一个工程基础用地皮的前提下,又能够多建造一个有几百个停车位的立体车库创造了条件,而奉献出地皮的除霾塔工程自己在结构上的抗震能力也由于附带修建了立体车库工程而获得了大幅度地提高(安全保险系数大幅度地增加了)。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方案概况。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1:螺旋形自开车道;2:垂向电梯升降井;3:螺旋形自开车道与螺旋形并排排列的停车位两者之间的分界线;4:在停车位上停泊的汽车;5:除霾塔工程的圆形长柱体;6:立体车库工程的外围墙壁;7:在螺旋形自开车道上行驶的汽车;8:以螺旋形并排排列模式分布格局的停车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的本发明,拟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在结构上:

有:除霾塔工程,

其特征在于,在不改动弧形除霾塔工程结构的基础上,环绕除霾塔工程外侧墙壁再扩充修建环形立体车库工程的设计方案要求是:

环形立体车库工程中设置了由司机驾车的水平圆形自开车道1,在该自开车道1的边界线3至立体车库工程外围墙壁6的墙壁内侧两者之间设置了沿着圆周并排排列的停车位8,至少在一个停车位8的位置上设置用于电梯的垂向电梯升降井2。

所述的电梯升降井2中的电梯能够在运载车辆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具有兼顾载人的空间,并且该电梯在其长度方向是上能够让汽车从中贯穿而过的。——应该允许容纳人员约五人乘载电梯内。

所述的自开车道1的环螺旋形能够形成的两层之间的间距不应超过2.5米。——考虑允许通过中、小型汽车,不允许大客车进入停泊。

所述的停车位8所在楼层的数量设置等于或少于12层。

本发明的重点是在除霾塔工程的外围并以环绕它的形式又修建了环形立体车库工程,该工程的补充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使用法:

本发明由于合体设计而总体结构变化后,在作为除霾塔工程项目的除雾霾的使用方法上与原使用方法是一致的。

本发明由于合体设计而总体结构变化后,在作为立体车库的使用方法上发生了与众不同变化:

构成本发明的立体车库工程部分的具体使用方法:

当汽车欲进入本发明车库时:

首先,由司机驾车至电梯升降井2处并等到电梯到位后,乘坐该电梯上楼,到达自己停车位8所在的楼层后,即离开电梯按照指定的方向驶往停车位8并以汽车头朝向该车库的外围墙壁6的方向泊车。

然后,司机离开汽车,步行到电梯升降井2处并等到电梯到位后,再乘坐该电梯下楼离开本发明车库。

当司机欲取车离开本发明车库时:

首先,司机自己到电梯升降井2处并等到电梯到位后,乘坐该电梯上楼到达自己汽车所在的楼层并步行到自己汽车泊车所在的停车位8;

然后,进入自己的汽车后驾车沿着先前进入该车库泊车时驾车行驶的方向将汽车驾驶到电梯升降井2处并等到电梯到位后,再乘坐该电梯下楼到达底层后即可驱车离开该本发明车库去往他处。

本发明中的除霾塔工程的圆形长柱体5外墙至分界线3的距离是3米,也就是水平圆形自开车道1的宽度是3米;停车位8的长度是6米,宽度是2.5米;因此,分界线3至立体车库工程外围墙6内壁的距离是6米,也就是停车位8以圆周方式并排排列的环形地带的宽是6米;汽车在停车位8内泊车时的车头应该朝向立体车库工程外墙壁6的内侧,车尾接近于分界线3。

按照图2的示意,每层楼一圈可停20辆车,以18辆计算,然而,一部电梯等于一辆汽车的停车位8,共有六部电梯,则:扣除了电梯占位后,每层可停汽车12辆,每部电梯管每一层楼的2个停车位8上的汽车,若以最高可达到的24层的停车位8就有共288辆汽车可停车在本发明中;当停车空闲时尚好,当停车爆满时,可能就有问题了。——如果考虑将本发明立体车库工程部分的层次减半,即为12层,停车位8总数也减半为144个,这样的设置可能会使得停车位8的数量与每层楼六部电梯的数量搭配可能更会合理一些。

——在一般市区,尤其是其中的闹市区能够顺便挤出地皮新建一座有144个停车位8的立体车库工程就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宜,这对于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显然:如果将上述的作为基础的占地面积不仅是完成一个除霾塔工程的用地,还能兼顾覆盖完成例如有144个停车位8的立体车库工程,让立体车库工程在基础用地上得到了好处,应该是一件完全可取之事宜。——对于单独实施除霾塔工程时,可以节省不少的为了长塔身(60多米长)结构稳定问题,以及工程整体基础用地占用地皮方面必须花费的不少投资(城市主要的矛盾是地皮的供应量极其欠缺)。

不难看出,该除霾塔工程与立体车库工程两者在合体共同结构设计与合体共用基础地皮这两方面的互补性所带来的在合体工程实施上的显著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它适合于在城市或市中热闹区域实施;它适合于在城市或市中热闹区域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