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2375发布日期:2019-06-26 00:1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桩柱结构,在受到震动时,很容易被连根拔起。为了防止此问题,现有的设计往往是加深桩柱体的埋入深度,或者将桩柱体的直径扩大,但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大大地增加成本。并且,水泥桩将水泥与土等按照比例混合,先在桩上开孔,然后在桩孔内分层填料夯实成桩。由于桩柱材料强度不高,所以其能够承受的载荷有限,当桩柱的长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即便是再继续加长,也无法再提高载荷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包括桩柱孔和设在桩柱孔内的桩柱体,所述桩柱孔的孔壁内上开有若干往斜下方向延伸的斜孔,所述斜孔内设有金属棒,斜孔内浇注有混凝土,所述金属棒与桩柱体连接,在所述桩柱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贯入芯柱,所述芯柱在桩柱体上不贯通,所述桩柱体的周向上等间距设置有钢丝束,将所述桩柱体束缚。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棒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固定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束的张拉应力为所用钢丝的极限抗拉强度的30%。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束的强度为1000mpa以上,截面周长10cm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桩柱孔的孔壁内上开有若干往斜下方向延伸的斜孔,斜孔内设有金属棒,斜孔内浇注有混凝土,金属棒与桩柱体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将桩柱的下端有效直径加大,同时对成本的增加也很少;同时,在桩柱体的周向上等间距设置有钢丝束,形成的桩柱体载荷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加固效果好,耐久性好,取材方便,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性能优良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桩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柱体,2、斜孔,3、金属棒,4、芯柱,5、钢丝束,31、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包括桩柱孔和设在桩柱孔内的桩柱体1,所述桩柱孔的孔壁内上开有若干往斜下方向延伸的斜孔2,所述斜孔2内设有金属棒3,斜孔2内浇注有混凝土,所述金属棒3与桩柱体1连接,所述金属棒3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固定环31,便于将金属棒3固定在斜孔2内,所述固定环31上设有若干个通孔,便于将混凝土灌入斜孔2的底部和两个固定环31之间的空间。这样的结构可以将桩柱的下端有效直径加大,同时对成本的增加也很少。在所述桩柱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贯入芯柱4,所述芯柱4在桩柱体1上不贯通,大约贯穿至桩柱体1的2/3长度位置,桩柱体1周向上等间距设置钢丝束5,将桩柱体1束缚,所述钢丝束5的张拉应力为所用钢丝的极限抗拉强度的30%,所述钢丝束5的强度为1000mpa以上,截面周长10cm以上,可选择20φ5.0的钢丝束。采用了本结构后,由于芯柱4在桩柱体1内,再加上钢丝束5的约束力,单桩的承载能力可提高40%左右,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施工和制备都非常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木工程用桩柱结构,包括桩柱孔和设在桩柱孔内的桩柱体,所述桩柱孔的孔壁内上开有若干往斜下方向延伸的斜孔,所述斜孔内设有金属棒,斜孔内浇注有混凝土,所述金属棒与桩柱体连接,在所述桩柱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贯入芯柱,所述芯柱在桩柱体上不贯通,所述桩柱体的周向上等间距设置有钢丝束,将所述桩柱体束缚。本发明可将桩柱的下端有效直径加大,同时对成本的增加也很少;同时,在桩柱体的周向上等间距设置有钢丝束,形成的桩柱体载荷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加固效果好,耐久性好,取材方便,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性能优良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刘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工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8.07.19
技术公布日:2019.06.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