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及抹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20115发布日期:2019-01-05 09:54阅读:2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及抹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及抹灰方法。



背景技术:

钢管柱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对钢管柱外侧抹灰厚度50mm,针对生锈的钢管柱要先进行除锈,然后甩浆抹灰,待达到20-30mm处挂钢丝网,然后再次抹灰收面,对于圆弧面的收面压光,是一个施工难点,传统的抹灰师傅对此难以操作,如何保证抹灰面的真圆状态,采用二次关模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费工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及抹灰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管柱抹灰装置及抹灰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斗体和第二斗体;

所述第一斗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半斗和第二半斗;

所述第二斗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三半斗和第四半斗;

所述第一斗体和所述第二斗体同轴,在所述钢管柱抹灰装置的轴心处设置有用于钢管柱通过的工作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斗体的外缘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对位件,所述第一对位件上设置有轴向与所述钢管柱抹灰装置平行的第一对位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斗体的外缘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对位件,所述第二对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对位孔同轴的第二对位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孔内壁为弧形面。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斗体的内壁为圆弧面。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斗体的内壁为圆弧面。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斗靠近所述第二半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所述第二半斗靠近所述第一半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连接沿上设置有用于螺栓通过的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半斗靠近所述第四半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所述第四半斗靠近所述第三半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连接沿上设置有用于螺栓通过的通孔。

一种钢管柱抹灰方法,使用上述的钢管柱抹灰装置,包括步骤:

a.将所述钢管柱抹灰装置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

b.设置轴向与钢管柱平行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穿过所述第一对位孔和所述第二对位孔;

c.将所述钢管柱抹灰装置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沿所述导向件的轴向运动;

d.拆开所述钢管柱抹灰装置,脱离钢管柱。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步骤b之前还具有步骤:

在所述钢管柱下方设置用于收纳物料的接料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及钢管柱抹灰方法,可以实现钢管柱外侧的均匀抹灰,保证钢管柱外侧灰体光滑且呈圆柱状。钢管柱抹灰装置的分体设计,可以方便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而导向件的设计可以保证钢管柱抹灰装置的运动方向与钢管柱的轴向平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001-钢管柱抹灰装置;010-第一斗体;030-第二斗体;011-第一半斗;013-第二半斗;031-第三半斗;033-第四半斗;110-第一对位件;210-第二对位件;111-第一对位孔;211-第二对位孔;300-连接沿;400-工作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柱抹灰装置001,请参阅图1和图2,这种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斗体010和第二斗体030;

第一斗体0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

第二斗体03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三半斗031和第四半斗033;

第一斗体010和第二斗体030同轴,在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轴心处设置有用于钢管柱通过的工作孔400。

设置为固定连接的第一斗体010和第二斗体030,可以承接物料、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方便安装和托举。而第一斗体010分为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第二斗体030分为第三半斗031和第四半斗033,其中第一半斗011和第三半斗031一体成型,第二版都和第四半斗033一体成型,这样分离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将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

请参阅图3和图4,具体使用时,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先处于分离状态,分别从钢管柱的两侧向钢管柱靠近,在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形成工作孔400,而钢管柱位于工作孔400中之后,再固定连接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整个过程中第三半斗031和第四半斗033跟随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一同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斗体010的外缘设置有四个第一对位件110,第一对位件110上设置有轴向与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平行的第一对位孔111。在第二斗体030的外缘设置有四个第二对位件210,第二对位件210上设置有与第一对位孔111同轴的第二对位孔211。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第二对位件210,单独使用第一对位件110进行导向。

在具体使用钢管柱抹灰装置001时,需要设置导向件,导向件可以是钢柱,也可以是钢丝。需要具有一定强度,设置后需要和钢管柱平行。导向件用于导向使得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在运动时,其运动方向能够与钢管柱的轴向平行。

为了保证抹灰的平整,工作孔400内壁设置为弧形面。弧形面内径最小的一圈与钢管柱外的灰发生刮擦,将多余的灰刮下。

同时为了提高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强度,以及为了容置物料,第一斗体010的内壁为圆弧面,第二斗体030的内壁为圆弧面。

具体的,为了实现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的连接,第一半斗011靠近第二半斗01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300,第二半斗013靠近第一半斗01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300,连接沿300上设置有用于螺栓通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为了加强连接的稳定性,第三半斗031靠近第四半斗03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300,第四半斗033靠近第三半斗03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沿300,连接沿300上设置有用于螺栓通过的通孔。连接沿300的作用同法兰盘的作用相同,其上的通孔也与法兰盘的孔相同,螺栓穿过后戴上螺母即可实现第一半斗011和第二半斗013的连接固定,以及第三半斗031和第四半斗033的连接固定。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可以实现钢管柱外侧的均匀抹灰,保证钢管柱外侧灰体光滑且呈圆柱状。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分体设计,可以方便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而导向件的设计可以保证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运动方向与钢管柱的轴向平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管柱抹灰方法,请参阅图1,使用实施例一提供的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包括步骤:

a.将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具体的,通过将钢管柱抹灰装置001分离成两半,然后分别套在钢管柱的两侧,随后再将两半钢管柱抹灰装置001通过螺栓固定;

b.在钢管柱下方设置用于收纳物料的接料盘;

c.设置轴向与钢管柱平行的导向件,导向件穿过第一对位孔111和第二对位孔211;

d.将钢管柱抹灰装置001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沿导向件的轴向运动;

e.拆开钢管柱抹灰装置001,脱离钢管柱。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钢管柱抹灰方法,可以实现钢管柱外侧的均匀抹灰,保证钢管柱外侧灰体光滑且呈圆柱状。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分体设计,可以方便套设在钢管柱的外侧。而导向件的设计可以保证钢管柱抹灰装置001的运动方向与钢管柱的轴向平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