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05149发布日期:2019-05-07 20:4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景区规划设计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景区建设均是建成之后长期内保持不变,无法满足游客对景区不同的需求,导致景区后续发展乏力甚至衰竭,再加上现有景区内景点建筑物是固有建筑主体,若要改变景点的布局,需要进行拆除后再建,费时费力,另外,淡旺季景区游客量相差明显,淡季时,一部分景点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但是还需专门人员去管理和维护,从而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根据淡旺季改变景点布置的景区建设布局模式,使景区富有活力和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根据淡旺季,方便快捷改变景点布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呼吸式景区建筑物包括核心建筑体、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景区构建方法为:以核心建筑体为中心,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的布局模式使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的周围;淡季时,将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收入仓库存放,旺季时,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的周围,根据淡旺季,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呈可呼吸释放或收入地布局在景区内。

本发明所述核心建筑体为全硬化的、按照建筑实施标准建设的固有建筑主体,作为景区的主要核心景点,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蒙古文化建筑、沙漠特色建筑等,固有建筑主体可以是夯土建筑、采用浇筑钢筋混凝土建设的永久性建筑等。景区前期发展时,主要建设核心建筑体。

本发明所述临时建筑为非永久性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房车、胶囊旅馆、折叠建筑、拼装建筑、模块化建筑等方便拆卸和搬运的建筑类型,临时建筑建设于景区游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此时,单纯依靠核心建筑体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临时建筑的区域只需进行线路硬化,使临时建筑满足可通达性。另外,临时建筑应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冬季时,临时建筑注重取暖性,夏季时,临时建筑注重遮阴性和排潮性。

本发明所述适宜建筑为可移动建筑,建设于游客量暴增时,例如可以搭建蒙古包、帐篷、可移动的木屋、开辟露天营地等作为核心建筑体、临时建筑的外围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用于建设可移动建筑的区域只需进行半硬化处理,一方面能够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环境,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景区建设非全硬性开发,一方面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环境,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能减少资金投入,减少开发成本;

2、景区建设采用核心建筑体、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三种建筑组合的模式,景区前期发展时,主要建设核心建筑体,当景区游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建设临时建筑,当游客量暴增,建设适宜建筑,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拆卸更换方便,能很好的使景区满足多样性需求;

3、在旅游旺季时,以核心建筑体为中心,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的布局模式使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的周围,作为景区的配套设施,来满足游客需求,在旅游淡季时,减少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的布置,将其逐渐入库存放,只剩核心建筑体或者还有少量的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来运营和维护,该景区布局模式呈现出可呼吸释放的特点,使景区的布置是活的,而不再是建成之后长期内保持不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

本实施例为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所谓呼吸式是指景区布置建设是活的、易改变的,而不再是建成之后长期内保持不变。呼吸式景区建筑物包括核心建筑体1、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

景区构建方法为:以核心建筑体1为中心,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2、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3的布局模式使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1的周围;淡季时,将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收入仓库存放,旺季时,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2、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3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1的周围,根据淡旺季,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呈可呼吸释放或收入地布局在景区内。

本实施例中,建设核心建筑体1的区域进行全硬化处理,核心建筑体1为按照建筑实施标准建设的固有建筑主体,作为景区的主要核心景点,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蒙古文化建筑、沙漠特色建筑等,固有建筑主体可以是夯土建筑、采用浇筑钢筋混凝土建设的永久性建筑等。景区前期发展时,主要建设核心建筑体1。

本实施例中,临时建筑2为非永久性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房车、胶囊旅馆、折叠建筑、拼装建筑、模块化建筑等方便拆卸和搬运的建筑类型,临时建筑2建设于景区游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此时,单纯依靠核心建筑体1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临时建筑2的区域只需进行线路硬化,使临时建筑2满足可通达性。另外,临时建筑2应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冬季时,临时建筑2注重取暖性,夏季时,临时建筑注重遮阴性和排潮性。

本实施例中,适宜建筑3为可移动建筑,建设于游客量暴增时,例如可以搭建蒙古包、帐篷、可移动的木屋、开辟露天营地等作为核心建筑体1、临时建筑2的外围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用于建设可移动建筑的区域只需进行半硬化处理,一方面能够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环境,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少。

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为非全硬性开发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环境,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能减少资金投入,减少开发成本。景区建设采用核心建筑体1、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三种建筑组合的模式,景区前期发展时,主要建设核心建筑体1,当景区游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建设临时建筑2,当游客量暴增,建设适宜建筑3,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拆卸更换方便,能很好的使景区满足多样性需求。

在旅游旺季时,以核心建筑体1为中心,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2、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3的布局模式使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1的周围,作为景区的配套设施,来满足游客需求,在旅游淡季时,减少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的布置,将其逐渐入库存放,只剩核心建筑体1或者还有少量的临时建筑2和适宜建筑3来运营和维护,该景区布局模式呈现出可呼吸释放的特点,使景区的布置变得灵活,富有生命,不再是建成之后长期内保持不变。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呼吸式景区构建方法,呼吸式景区建筑物包括核心建筑体、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景区构建方法为:以核心建筑体为中心,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的布局模式使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的周围;淡季时,将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收入仓库存放,旺季时,按照一圈区域内设置临时建筑、一圈区域内设置适宜建筑依次交替呈向外辐射发散式地设置在核心建筑体的周围,根据淡旺季,临时建筑和适宜建筑呈可呼吸释放或收入地布局在景区内。本发明中景区布局模式呈现出可呼吸释放的特点,使景区的布置是活的,而不再是建成之后长期内保持不变。

技术研发人员:胡彦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普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12
技术公布日:2019.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