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软性防震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049发布日期:2019-01-08 21:16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软性防震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建筑发电系统,尤其是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软性防震块。



背景技术:

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日益增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建筑与光伏组件相结合,将光伏器件与建筑材料集成化,利用安装在建筑物顶部的光伏组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供用电器使用的技术。光伏屋面替代屋顶与建筑融为一体,屋顶既是防水建筑,又能产生收益。光伏建筑一体化采用光伏组件代替建筑的屋面、窗户和一部分采光部件,BIPV光伏组件融入建筑设计中,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寿命情况下,还能隔热、透光,使整体建筑美观。而现有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很难在满足光伏发电功能的同时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通常需要在敷设彩钢瓦或者是其他屋面材料后再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大大增加了屋面的整体承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软性防震块,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很难在满足光伏发电功能的同时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通常需要在敷设彩钢瓦或者是其他屋面材料后再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大大增加了屋面的整体承重。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软性防震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块(12)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之间缝隙大小相同的凸块(13),所述防震块(12)的底部设置有与W形排水支撑件(2)的凸台(4)形状相吻合的凹槽(14),所述防震块(12)设置在所述凸台(4)上且所述凸块(13)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的缝隙之间上;所述防震块(1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凹槽(14)为梯形槽;所述防震块(12)上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接触的支撑面所承受的压力通过所述凹槽(14)均匀的垂直向下传递至W形排水支撑件(2)的凸台(4)上,同时所述防震块(12)上方形成的每个支撑点与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对所述凹槽(14)每个支撑点都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进一步,所述防震块(12)为软性橡胶材质,和/或所述防水盖(10)和所述压块(6)为表面喷砂氧化的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所述防震块(12)两侧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接触的支撑面宽度都大于所述凸块(13)的宽度,同时所述凹槽(14)底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凸块(13)的宽度以增加所述防震块(12)减震效果。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块太阳能电池板(1),在相邻两块太阳能电池板(1)连接处的下方与建筑物屋顶的檩条(5)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防震块(12)和W形排水支撑件(2),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用于连接和支撑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并且作为纵向排水槽(17);在相邻两块太阳能电池板(1)连接处还设有压块(6),所述压块(6)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之间的固定;所述压块(6)、所述防震块(12)以及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通过自攻螺丝(8)固定在所述檩条(5)上。

进一步,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上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上支撑面(3),每个支撑面(3)分别支撑一块太阳能电池板(1),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的中部设有凸台(4),所述上支撑面(3)的高度大于所述凸台(4)的高度,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的下部两端设有一下支撑面,所述下支撑面位于所述檩条(5)上,每个支撑面的宽度相同,所述凸台(4)顶部的宽度大于每个支撑面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压块(6)为U形槽结构,所述U形槽外壁的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防震块(12)配合将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进行固定夹紧。

进一步,所述压板的底部设有锯齿状突起用于增加其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相邻两块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中间缝隙处防水的防水盖(10),所述防水盖(10)的顶部为弧面,所述弧面的两端弯折向下,所述防水盖(1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卡扣(11),所述压块(6)的U形槽内壁两侧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一斜角凸起(7),所述卡扣(11)与所述斜角凸起(7)相配合用于将所述防水盖(10)固定和限位在在所述压块(6)中。

进一步,所述防震块(12)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之间缝隙大小相同的凸块(13),所述防震块(12)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凸台(4)形状相吻合的凹槽(14),所述防震块(12)设置在所述凸台(4)上且所述凸块(13)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的缝隙之间;所述防震块(1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凹槽(14)为梯形槽;所述防震块(12)上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接触的支撑面所承受的压力通过所述凹槽(14)均匀的垂直向下传递至W形排水支撑件(2)的凸台(4)上,同时所述防震块(12)上方形成的每个支撑点与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对所述凹槽(14)每个支撑点都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进一步,所述防震块(12)为软性橡胶材质,和/或所述防水盖(10)和所述压块(6)为表面喷砂氧化的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所述压块(6)、所述凸台(4)和所述防震块(12)上设有用于安装自攻螺丝(8)的预留孔(9)。

进一步,还包括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屋脊防水盖(15)、横向排水槽(16)以及由所述W形排水支撑件(2)形成的纵向排水槽(17),所述屋脊防水盖(15)的两端边缘与屋脊两侧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压紧在一起并设在所述横向排水槽(16)内,所述横向排水槽(16)的端部架设在所述支撑面(3)上并与所述纵向排水槽(17)连通。

进一步,所述横向排水槽(16)为C形槽,所述横向排水槽(16)的下沿高度高于所述横向排水槽(16)的上沿高度以防止流水溢出所述横向排水槽(16)的下沿,所述屋脊防水盖(15)的宽度为20-40厘米,高度为10-20厘米。

该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直接安装在屋面的檩条上,避免了敷设彩钢瓦或者是其他屋面材料,大大减轻了屋面的整体承重。

(2)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压块上设有斜角凸起,与设置在防水盖上的卡扣相配合用于卡住倒扣的防水盖,斜角凸起与卡扣配合的固定方式比传统弹性件挤压固定方式具有可靠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防止大风吹起房水盖。

(3)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设置有防震块,用于防震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承重固定。

(4)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设置有排水结构,在稳固连接固定太阳能电池板的同时做到有效排水、防止渗漏,并且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5)本实用新型防震块上部与太阳能电池板接触的表面所承受的压力通过凹槽均匀的传递至W形排水支撑件的凸台上,因而使得W形排水支撑件单位面积所受压强变小,提高W形排水支撑件承受能力。

(6)本实用新型W形排水支撑件的上支撑面与下支撑面宽度相同使得其受力均匀,避免W形排水支撑件不会被过重的太阳能电池板压变形。

(7)本实用新型防水盖与压块通过各自的斜面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的卡合部相互卡合,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同时压块两端开放结构可以使得将防水盖抽出,避免拆卸防水盖时会造成自身或其他部件的物理性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光伏组件连接处的剖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压块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防水盖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防震块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的排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太阳能电池板;2—W形排水支撑件;3—上支撑面; 4—凸台;5—檩条;6—压块;61—锯齿状突起;62—弧形过渡面;63—压板;7—斜角凸起;8—自攻螺丝;9—预留孔;10—防水盖;11—卡扣;12—防震块;13—凸块;14—凹槽;15—屋脊防水盖;16—横向排水槽;17—纵向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和W形排水支撑件2,W形排水支撑件2用于连接和支撑太阳能电池板1,W形排水支撑件2的两端设有支撑面3,W形排水支撑件2的中部设有凸台4,支撑面3的高度大于凸台4的高度,W形排水支撑件2通过自攻螺丝8安装在屋面的檩条5上。

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压块6,压块6用于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之间的固定,压块6为U形槽状结构,U形槽的两端设有压板,压板的底部设有锯齿状突起,U形槽的内壁两侧的相对位置上设置有斜角凸起7。

如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用于相邻两块太阳能电池板1中间缝隙处防水的防水盖10,防水盖10的顶部为弧面,弧面的两端弯折向下,防水盖1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与斜角凸起7相匹配的卡扣11,卡扣11与斜角凸起7相配合用于卡住倒扣的防水盖10。

如图3所示,防水盖10与压块6相互配合用于对相邻两块太阳能电池板1中间缝隙处防水,相邻两块太阳能电池板1之间通过压块6进行固定;防水盖1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卡扣11,卡扣11上的斜面向上延伸,卡扣11的斜面最上部形成第二咬合部;对应地,压块6的U形槽内壁两侧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一斜角凸起7,述斜角凸起7的斜面从U形槽内壁向下延伸,在斜角凸起7斜面最下部形成第一咬合部,斜角凸起7的斜面与卡扣11的斜面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咬合部与第二咬合部相互咬合。此外,压块6为条状,其两端为开口结构供防水盖10抽出。

本实用新型防水盖与压块通过各自的斜面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的卡合部相互卡合,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同时压块两端开放结构可以使得将防水盖抽出,避免拆卸防水盖时会造成自身或其他部件的物理性损伤。

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防震块12,防震块12上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之间缝隙大小相同的凸块13,防震块12的底部设置有与凸台4形状相吻合的凹槽14,防震块12设置在凸台4上且凸块13置于太阳能电池板1相邻两块的缝隙之间。

如图5所示,还包括排水结构,排水结构包括屋脊防水盖15、横向排水槽16和由支撑面3和凸台4之间下凹形成的纵向排水槽17,屋脊防水盖15的两端边缘与太阳能电池板1通过压块6、防震块12和自攻螺丝8压紧在一起并设在横向排水槽16内,横向排水槽16为C形槽,横向排水槽16的下沿高度高于横向排水槽16的上沿高度以防止流水溢出横向排水槽16的下沿,屋脊防水盖15的宽度为20-40厘米,高度为10-20厘米;横向排水槽16的端部架设在支撑面3上并与纵向排水槽17连通,防水盖10扣在压块6上,并将压块6和其连接缝包覆住。

屋脊防水盖15上的雨水首先通过横向水槽上方的空隙进入到横向排水槽16,雨水逐渐增多并流向横向排水槽16的两端,从横向排水槽16的两端进入到纵向排水槽17,并最终通过纵向排水槽17排出。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