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8018发布日期:2018-11-13 20:0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中,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主要抗侧力构件,在结构抗震、抗风设计中应用广泛,传统的剪力墙体系中,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组合结构剪力墙是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侧力构件,充分发挥了混凝土剪力墙的建筑布局灵活、钢结构制作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同时发挥了钢材轻质高强、混凝土刚度大的材料性能优势。组合结构剪力墙与钢梁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节点是连接钢梁和剪力墙的关键部位,节点的安全可靠是保证结构安全工作的前提,形成整体结构形式传递组合剪力墙与钢梁之间内力。故只需使剪力墙与板或梁成为整体,使剪力墙保持连续,在地震力等外力作用下,能够传递竖向反力或水平剪力,保证建筑安全,故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连接构造措施,在有效解决竖向荷载连续传递的同时解决成本问题。

现有的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在剪力墙末端单元内空腔内设置有两侧穿越剪力墙构件两侧的翼缘的上、下加劲板,上、下加劲板相应末端单元隔板的一侧穿越末端单元隔板焊接连接,钢梁的腹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通过螺栓连接,或者末端单元隔板连有连接板的,钢梁的腹板通过螺栓与连接板连接。此种连接节点制作加工难度较大,对剪力墙结构的损伤较大,末端单元空腔中灌注混凝土受一定影响,并也存在整体抗震性能有待提高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该节点结构合理,保证了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与H钢梁连接的节点连续、可靠、稳定的要求,结构更简单实用,整体抗震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包括组合结构剪力墙、H型钢梁和定位机构,组合结构剪力墙包括矩形钢管、第一槽钢、带肋钢板、工字型钢和第二槽钢,矩形钢管一侧连接第一槽钢,第一槽钢通过两块带肋钢板与工字型钢的一侧连接,工字钢另一侧连接第二槽钢,定位机构包括上隔板、下隔板和外伸板,第二槽钢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上隔板的左端部穿过第一槽口并与第二槽钢相连,下隔板的左端部穿过第二槽口并与第二槽钢相连,H型钢梁由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组成,上隔板与上翼缘板连接,下隔板与下翼缘板连接,第二槽钢通过外伸板与腹板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槽钢、工字型钢和第二槽钢均有两个,带肋钢板有四个并均分成两组,矩形钢管位于两个第一槽钢之间,两组带肋钢板连接在两个第一槽钢的外侧,两个工字型钢连接在两组带肋钢板的外侧,两个第二槽钢连接在两个工字型钢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矩形钢管、第一槽钢、工字型钢和第二槽钢内均浇筑有混凝土,带肋钢板的内侧浇筑有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上隔板与上翼缘板的端口焊接,下隔板与下翼缘板的端口焊接,外伸板与第二槽钢的外壁焊接,外伸板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外伸板通过螺栓孔与腹板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隔板的左端部上开设有多个上隔板通孔,下隔板的左端部上开设有多个下隔板通孔。

优选的,所述上隔板的右端部的端角呈内凹的圆弧状,下隔板的右端部的端角呈内凹的圆弧状。

优选的,所述外伸板有两个,两个外伸板分别与腹板的前后侧端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使传统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剪力墙结构体系得到改善,充分发挥型钢、混凝土的有利作用,钢构件工厂化制作,现场装配化施工,内部浇筑的混凝土为一整体,浇筑方便,无需支模,装配化程度高,符合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节省大量物力财力,实现了绿色化生产施工的目标,对新型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大量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上隔板的左端部和下隔板的左端部均设计有通孔,在浇筑混凝土时,可保证混凝土能够更好的浇筑的第二槽钢内。同时上隔板的右端部和下隔板的右端部上均设置有带有圆弧状的端部,圆弧状的端部可减弱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上翼缘板与上隔板焊接,下翼缘板与下隔板焊接,增大了节点区域的刚度,使得塑性铰外移,进而使得钢梁的破坏早于节点破坏,实现强节点弱的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本实用新型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使得组合结构剪力墙和H钢梁连成整体,使得剪力墙保持连续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传力,保证建筑安全,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是附图1中A-A方向的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剖视示意图。

图3是附图1中B-B方向的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剖视示意图。

图4是上隔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隔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至5,一种H型钢梁与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包括组合结构剪力墙1、H型钢梁2和定位机构,组合结构剪力墙包括矩形钢管11、第一槽钢12、带肋钢板13、工字型钢14和第二槽钢15。矩形钢管11一侧连接第一槽钢12,第一槽钢12通过两块带肋钢板13与工字型钢14的一侧连接,工字钢14的另一侧连接第二槽钢15。

定位机构包括上隔板3、下隔板4和外伸板5,第二槽钢1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槽口151和第二槽口152,第一槽口151和第二槽口152均呈方形槽状。上隔板3的左端部穿过第一槽口151并与第二槽钢15相连,下隔板4的左端部穿过第二槽口152并与第二槽钢15相连。所述上隔板3的左端部上开设有多个上隔板通孔31,下隔板4的左端部上开设有多个下隔板通孔41。

H型钢梁2由上翼缘板21、下翼缘板22和腹板23组成,上翼缘板21和下翼缘板22分别连接在腹板23的上端和下端。上隔板3与上翼缘板21连接,下隔板4与下翼缘板22连接,第二槽钢15通过外伸板5与腹板23相连。当组合安装时,上隔板3与上翼缘板21的端口焊接,下隔板4与下翼缘板22的端口焊接,外伸板5与第二槽钢15的外壁焊接,外伸板5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外伸板5通过螺栓孔与腹板23螺栓连接。外伸板5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置成一个或者两个。当外伸板5有两个时,两个外伸板5分别与腹板23的前后侧端壁相连。所述上隔板3的右端部的端角呈内凹的圆弧状,下隔板4的右端部的端角呈内凹的圆弧状。圆弧状端角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焊接时,上隔板3与上翼缘板21及下隔板4与下翼缘板22应力的集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矩形钢管11有一个,第一槽钢12、工字型钢14和第二槽钢15均有两个,带肋钢板13有四个并均分成两组,矩形钢管11位于两个第一槽钢12之间,两组带肋钢板13连接在两个第一槽钢12的外侧,两个工字型钢14连接在两组带肋钢板13的外侧,两个第二槽钢15连接在两个工字型钢14的外侧。当矩形钢管11、第一槽钢12、带肋钢板13、工字型钢14、第二槽钢15、上隔板3和下隔板4相互连接完成后,矩形钢管11、第一槽钢12、工字型钢14和第二槽钢15内均浇筑有混凝土6,每组带肋钢板13的内侧浇筑也有混凝土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