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613发布日期:2018-11-28 00:0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



背景技术:

公交站台是专门为城市候车市民建设的公共设施,它给人们提供了候车场所,为市民候车带来了方便,同时公交站台通常设立候车棚为人们提供场所躲避雨雪和阳光。目前广泛使用的候车棚结构固定,不便于对棚顶的挤压物进行清理,在大雪天气时,棚顶的积雪过多可能会导致车棚被压垮,出现安全事故。2018年1月4日在合肥就出现了“多个公交站候车棚被雪压垮,致1死20余伤”的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结构可活动的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在棚顶积雪过多时及时报警,并且有效清除积雪。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能够利用棚顶的折叠机构,及时有效地清除棚顶的积雪,防止出现压塌事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主要包括:固定棚顶1、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折叠杆d7、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折叠棚顶支柱d11、固定棚顶支柱a12、固定棚顶支柱b13、压强感应装置a14、压强感应装置b15、报警器a16、报警器b17、控制器18、控制线路19、转动轴a20、转动轴b21。所述折叠棚顶a2处于固定棚顶1的右侧,折叠棚顶b3处于固定棚顶1的左侧,并且固定棚顶1搭接在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的上方,固定棚顶1和固定棚顶支柱a12、固定棚顶支柱b13固定连接。折叠棚顶a2通过转动轴a20和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d11活动连接,折叠棚顶a2的一侧通过折叠杆a4和折叠棚顶支柱a8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a2的另一侧通过折叠杆d7和折叠棚顶支柱d11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通过转动轴b21和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的一侧通过折叠杆b5和折叠棚顶支柱b9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的另一侧通过折叠杆c6和折叠棚顶支柱c10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折叠棚顶支柱d11、固定棚顶支柱a12和固定棚顶支柱b13的下端均与地面固定连接。压强感应装置a14布置于折叠棚顶a2上,压强感应装置b15布置于折叠棚顶b3上,报警器a16布置于折叠棚顶支柱a8外部上侧,报警器b17布置于折叠棚顶支柱b9外部上侧。控制器18通过控制线路19实现与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的连接。

所述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和折叠杆d7均由两节组成,两端和中间连接处均为活动连接。

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转动轴a20、转动轴b21的两端和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折叠杆d7的两端进行“锁死”和“解锁”操作。

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报警器a16在压强感应装置a14检测值达到折叠棚顶a2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大值的90%时进行报警;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报警器b17在压强感应装置b15检测值达到折叠棚顶b3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大值的90%时进行报警。

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向下侧旋转至竖直状态,再向上侧旋转撞击固定棚顶1,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向下侧旋转至竖直状态,再向上侧旋转撞击固定棚顶1,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进行高频率小幅度旋转摆动;所述控制器18可控制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进行高频率小幅度旋转摆动。

所述折叠棚顶a2或折叠棚顶b3中一侧积雪过多时,对应侧实现报警,仅报警侧棚顶进行清雪,另一侧不进行清雪;若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均积雪过多时,两侧均实现报警,两侧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分别进行清雪。

所述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受到控制器18的控制作用,按照对应侧报警器a16、报警器b17触发报警的先后顺序,错开一定时间分别独立完成清雪。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候车亭,能够利用棚顶的折叠机构,及时有效地清除棚顶的积雪,防止出现压塌事故。大雪天气时,当棚顶的积雪过多时,若积雪重量超过棚顶的载荷,可能会造成坍塌事故。因此需要及时清除棚顶的积雪,但是普通棚顶的高度比较高,不便于清除棚顶的积雪。

本实用新型正常状态时固定棚顶搭接在折叠棚顶的上方,这种结构可以防止雨雪由固定棚顶与折叠棚顶的接触处渗漏。折叠状态时,即棚顶上积雪过多,压强感应装置所测得积雪的压强值达到所设定载荷最大值的90%时,同侧的报警器会触发报警,在提示棚内人员离开并确认无人的情况下,对本侧转动机构解锁,控制本侧折叠棚顶旋转至竖直位置,使折叠棚顶的积雪在重力和抖动的双重作用下滑落至地面,实现折叠棚顶积雪的清理,同时折叠棚顶的高度降低,也便于清除持续附着于折叠棚顶上的积雪。由于折叠棚顶继续进行多次往复运动,在折叠棚顶回复原位与固定棚顶接触时会发生撞击,撞击作用和积雪的重力作用使固定棚顶的雪下移至对应的折叠棚顶,折叠棚顶上原有剩余的附着积雪也震荡松动,待折叠棚顶旋转至竖直位置时,固定棚顶的积雪和折叠棚顶上原有剩余积雪通过折叠棚顶滑落至地面,完成了固定棚顶和折叠棚顶的双向清雪。

两侧折叠棚顶均布置压强感应装置和与之对应的报警器,这样在有风的情况下两侧折叠棚顶上的积雪重量不一样,折叠棚顶积雪较多侧可以单独报警,进行转动除雪,折叠棚顶积雪较少侧不进行报警,无需转动除雪,从而节省人力和电能。

若两侧折叠棚顶均需清雪时,按照对应侧报警器a16、报警器b17触发报警的先后顺序,间隔一段时间分别独立完成清雪,以保证公共汽车候车亭内的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常状态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常状态时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侧折叠棚顶折叠状态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折叠棚顶折叠状态时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右侧折叠棚顶折叠状态时的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折叠棚顶折叠状态时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两侧折叠棚顶折叠状态时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主要包括:固定棚顶1、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折叠杆d7、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折叠棚顶支柱d11、固定棚顶支柱a12、固定棚顶支柱b13、压强感应装置a14、压强感应装置b15、报警器a16、报警器b17、控制器18、控制线路19、转动轴a20、转动轴b21。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处于正常状态时,其中棚顶由固定棚顶1和两块折叠棚顶a2和折叠棚顶b3组成,并且固定棚顶1搭接在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的上方,可以防止雨雪从固定棚顶1与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的接触处渗漏。固定棚顶1和固定棚顶支柱a12、固定棚顶支柱b13固定连接。折叠棚顶a2通过转动轴a20和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d11活动连接,折叠棚顶a2的一侧通过折叠杆a4和折叠棚顶支柱a8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a2的另一侧通过折叠杆d7和折叠棚顶支柱d11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通过转动轴b21和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的一侧通过折叠杆b5和折叠棚顶支柱b9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b3的另一侧通过折叠杆c6和折叠棚顶支柱c10侧面活动连接;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折叠棚顶支柱d11、固定棚顶支柱a12和固定棚顶支柱b13的下端均与地面固定连接;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和折叠杆d7均由两节组成,两端和中间连接处为活动连接。在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的正常状态下,转动轴a20、转动轴b21的两端和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折叠杆d7的两端均处于锁死状态,无法进行转动,折叠杆a4、折叠杆b5、折叠杆c6、折叠杆d7固定伸直,用以支撑棚顶。压强感应装置a14布置于折叠棚顶a2上,压强感应装置b15布置于折叠棚顶b3上,分别用以检测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上积雪的压强大小。报警器a16布置于折叠棚顶支柱a8外部上侧,报警器b17布置于折叠棚顶支柱b9外部上侧,用以在检测压强值超过安全值时报警提示。控制器18通过控制线路19与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连接,实现对整个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的自动控制。

如图3、4、5、6和7所示,具有抗压清雪功能的公共汽车候车亭由正常状态转变至折叠状态。参照附图3和附图5,冬季下雪时,顶棚上积雪逐渐变厚,若折叠棚顶b3的积雪加厚速度较慢,折叠棚顶a2的积雪加厚速度较快,则压强感应装置b15的检测值较低,报警器b17长时间处于未报警的安全状态,而压强感应装置a14的检测值增长较快,首先达到折叠棚顶a2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大值(由设备厂家提供)的90%,报警器a16率先进行报警;报警器a16持续发出此公共汽车候车亭危险请迅速离开的信号,在持续报警2分钟后棚内无人时,控制器18控制折叠棚顶a2的转动轴a20的两端和折叠杆a4、折叠杆d7的两端解锁,使其可以进行转动;控制器18再控制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向下侧旋转,直至折叠棚顶a2转至竖直状态,部分积雪在重力作用和折叠棚顶a2与折叠棚顶支柱a8、折叠棚顶支柱d11的撞击作用下滑落至地面;控制器18继续控制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进行高频小幅往复摆动,实现折叠棚顶a2上剩余积雪抖落至地面,若仍未清除折叠棚顶a2上积雪,可停止折叠棚顶a2的高频小幅往复摆动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清理;控制器18最终控制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向上收回,撞击固定棚顶1,使固定棚顶1部分积雪震落至折叠棚顶a2上,折叠棚顶a2上原有剩余附着积雪也受到撞击作用震荡松动,两部分积雪随着折叠棚顶a2沿转动轴a20向下旋转至竖直状态,通过折叠棚顶a2滑落至地面,折叠棚顶a2在实现三次上下往复撞击固定棚顶1后向上收回复位,折叠棚顶a2的转动轴a20的两端和折叠杆a4、折叠杆d7的两端恢复锁死状态,报警器a16停止报警,清理棚内地面积雪后公共汽车候车亭恢复正常状态,整个过程为折叠棚顶a2单侧报警清雪过程。通过以上操作可以使折叠棚顶a2和固定棚顶1的积雪在重力、抖动和撞击的多重作用下滑落至地面并被清除,实现棚顶的清雪减压。

参照附图4和附图6,若折叠棚顶a2的积雪加厚速度较慢,折叠棚顶b3的积雪加厚速度较快,则压强感应装置a14的检测值较低,报警器a16长时间处于未报警的安全状态,而压强感应装置b15的检测值增长较快,首先达到折叠棚顶b3所能承受的载荷最大值(由设备厂家提供)的90%,报警器b17率先进行报警;报警器b17持续发出此公共汽车候车亭危险请迅速离开的信号,在持续报警2分钟后棚内无人时,控制器18控制折叠棚顶b3的转动轴b21的两端和折叠杆b5、折叠杆c6的两端解锁,使其可以进行转动;控制器18再控制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向下侧旋转,直至折叠棚顶b3转至竖直状态,部分积雪在重力作用和折叠棚顶b3与折叠棚顶支柱b9、折叠棚顶支柱c10的撞击作用下滑落至地面;控制器18继续控制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进行高频小幅往复转动,实现折叠棚顶b3上剩余积雪抖落至地面,若仍未清除折叠棚顶b3上积雪,可停止折叠棚顶b3的高频小幅往复摆动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清理;控制器18最终控制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向上收回,撞击固定棚顶1,使固定棚顶1部分积雪震落至折叠棚顶b3上,折叠棚顶b3上原有剩余附着积雪也受到撞击作用震荡松动,两部分积雪随着折叠棚顶b3沿转动轴b21向下旋转至竖直状态,通过折叠棚顶b3滑落至地面,折叠棚顶b3在实现三次上下往复撞击固定棚顶1后向上收回复位,折叠棚顶b3的转动轴b21的两端和折叠杆b5、折叠杆c6的两端恢复锁死状态,报警器b17停止报警,清理棚内地面积雪后公共汽车候车亭恢复正常状态,整个过程为折叠棚顶b3单侧报警清雪过程。通过以上操作可以使折叠棚顶b3和固定棚顶1的积雪在重力、抖动和撞击的多重作用下滑落至地面并被清除,实现棚顶的清雪减压。

若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两侧的积雪加厚速度相近且积雪过多时,某一侧压强感应装置的检测值超过安全值,该侧报警器触发报警,在报警过程中,另一侧报警器也触发报警,两侧报警器报警时段出现重合,则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按各自单侧工作程序独立完成清雪,且折叠棚顶a2、折叠棚顶b3的清雪时间应前后错开。即在折叠棚顶a2侧的报警器a16持续报警的过程中,报警器b17开始报警,则折叠棚顶a2先进行清雪,在折叠棚顶a2结束清雪恢复正常状态6分钟后控制器18再控制折叠棚顶b3开始进行清雪;在折叠棚顶b3侧的报警器b17持续报警的过程中,报警器a16开始报警,则折叠棚顶b3先进行清雪,在折叠棚顶b3结束清雪恢复正常状态6分钟后控制器18再控制折叠棚顶a2开始进行清雪。这样可以保证清雪侧棚内未及时撤离人员通过另一侧快速撤离,避免两侧棚顶同时下降清雪,压伤棚内逗留人员,保障了清理积雪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取特殊的棚顶上下搭接方式,有效防止雨雪在搭接处的渗漏;设置左右棚顶积雪的双向报警系统,实现对左右侧棚顶的不同频率报警清雪,最大化节约人力与电能;控制报警侧棚顶旋转至竖直位置,利用积雪重力、抖动和撞击的多重作用使积雪滑落至地面,实现整个棚顶积雪的清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