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2882发布日期:2019-01-08 21:16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装配式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梁。



背景技术:

当前预制装配式梁为满足等同现浇的要求以及整体性能的要求,预制装配式梁存在节点设计结构复杂的问题,这给设计、生产、施工造成了很多困难,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体的,由于预制装配式梁与现浇混凝土结构梁相比其整体性相对较弱,为了满足预制装配式梁的整体性要求,预制装配式梁的节点的结构通常较复杂。并且,预制装配式梁的节点是整个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关键之处,对整个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整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满足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要求,预制装配式梁的节点通常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梁,以解决现有的预制装配式梁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梁,包括:混凝土主体;至少一根梁底纵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至少两根钢绞线,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沿着纵向分布的两侧处,且每根所述钢绞线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每根所述钢绞线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外;至少两根约束插筋,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用于约束所述梁底纵筋和所述钢绞线,以避免所述梁底纵筋和所述钢绞线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的纵向分离。

可选的,所述混凝土主体包括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的纵向设置的底面,所述钢绞线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的部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垂直,所述梁底纵筋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垂直;在所述混凝土主体沿着纵向分布的两侧处,所述梁底纵筋与所述钢绞线在与所述底面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的部分分别形成一个组合环,所述约束插筋设置在所述组合环内。

可选的,所述约束插筋平行于所述底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且垂直于与所述底面垂直的纵向截面。

可选的,所述组合环呈长方形,所述约束插筋设置在所述长方形的四角处。

可选的,一部分所述约束插筋与所述钢绞线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约束插筋与所述梁底纵筋固定连接。

可选的,设置在所述组合环靠近所述混凝土主体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与所述梁底纵筋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组合环远离所述混凝土主体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与所述钢绞线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梁底纵筋在与所述底面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长方形。

可选的,所述梁底纵筋在与所述底面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长方形,且所述长方形的一条边上具有一开口。

可选的,每根所述钢绞线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U型段、第一连接段、第二U型段和第二连接段,且两个所述第一U型段和所述第二U型段平行于所述底面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在的平面分别垂直于所述底面,所述钢绞线在与所述底面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U型。

可选的,在所述混凝土主体沿纵向分布的两侧处,所述梁底纵筋与所述钢绞线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装配式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由于梁底纵筋设置在混凝土主体内,每根钢绞线的一部分设置在混凝土主体内,每根所述钢绞线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外,且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的约束插筋可用于约束所述梁底纵筋和所述钢绞线,并可避免所述梁底纵筋和所述钢绞线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的纵向分离,即通过所述约束插筋可限制所述梁底纵筋和所述钢绞线沿着混凝土主体的纵向相互远离,进而可避免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受到纵向拉力后可通过约束插筋将拉力传递给设置在混凝土主体内的梁底纵筋,由于梁底纵筋设置在混凝土主体内,因此可避免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内的一部分钢绞线从混凝土主体中拉出,从而可提高预制装配式梁的抗拉性能。同时,由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相较于钢筋容易弯折,因此可便于所述预制装配式梁与其它建筑进行节点连接操作时调整钢绞线的形状和位置,进而可缩短工期,同时也可避免钢绞线与其它建筑发生碰撞,例如与其它建筑的钢筋发生碰撞。

其次,预制装配式梁通过钢绞线与其它建筑物进行连接,因此所述预制装配式梁连接节点处的结构主要包括钢绞线,而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绞线的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可简化所述预制装配式梁的节点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梁底纵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与柱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预制装配式梁;

110-混凝土主体;111-底面;

120-梁底纵筋;

130-钢绞线;131-第一U型段;132-第一连接段;133-第二U型段;134-第二连接段;

140-约束插筋;150-组合环;160-梁箍筋;170-上部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预制装配式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梁。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包括:混凝土主体110、至少一根梁底纵筋120、至少两根钢绞线130和至少两根约束插筋140。多根所述梁底纵筋120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多根所述钢绞线130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沿着纵向分布的两侧处,且每根所述钢绞线130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每根所述钢绞线130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所述约束插筋140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用于约束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以避免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分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梁底纵筋120设置在混凝土主体110内,每根所述钢绞线130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每根所述钢绞线130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且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的约束插筋140可用于约束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并可避免梁底纵筋120和钢绞线130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分离,即通过所述约束插筋140可限制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沿着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相互远离,进而可避免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130受到纵向拉力后可通过约束插筋140将拉力传递给设置在混凝土主体110内的梁底纵筋120,由于梁底纵筋120设置在混凝土主体110内,因此可避免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130将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的一部分钢绞线130从混凝土主体110中拉出,从而可提高预制装配式梁100的抗拉性能。进一步的,由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130相较于钢筋容易弯折,因此可便于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与其它建筑进行节点连接操作时调整钢绞线130的形状和位置,进而可缩短工期,同时也可避免钢绞线130与其它建筑发生碰撞,例如与其它建筑的钢筋发生碰撞。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100通过钢绞线130与其它建筑物进行连接,因此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连接节点处的结构主要包括钢绞线130,而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130的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可简化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的节点结构。

具体的,参考图1,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包括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设置的底面111。所述纵向是指与预制装配式梁100的较长方向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以图1为参照,沿着所述纸面的上下方向,所述底面111是所述长方体距离所述纸面的下方最近且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较长方向的轴线分布的一面。所述钢绞线130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的部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111垂直,所述梁底纵筋12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111垂直。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沿着纵向分布的两侧处,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在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的部分分别形成一个组合环150,所述约束插筋140设置在所述组合环150内。

所述约束插筋140优选平行于所述底面111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内,且垂直于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因此当设置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的另一部分钢绞线130受到纵向拉力时,可利于约束插筋140将拉力传递给设置在混凝土主体110内的梁底纵筋120。

如图1所示,所述组合环150呈长方形,所述约束插筋140设置在所述长方形的四角处。

一部分的所述约束插筋140可与钢绞线130固定连接,另一部分所示约束插筋140可与梁底纵筋120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设置在所述组合环150靠近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140优选与所述梁底纵筋120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组合环150远离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140优选与所述钢绞线130固定连接。此外,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沿纵向分布的两侧处,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优选交错设置。

由于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在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的部分可分别形成一个组合环150,可知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相互重叠,并且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沿纵向分布的两侧处,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交错设置,因此所述梁底纵筋120与所述钢绞线130在所述混凝土主体110中沿着纵向交错设置且相互重叠,又由于设置在所述组合环150靠近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140与所述梁底纵筋120固定连接,因此这些约束插筋140可将所述梁底纵筋120连接成一体,以及由于设置在所述组合环150远离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外侧的所述约束插筋140可与所述钢绞线130固定连接,因此这些约束插筋140可将所述钢绞线130连接成一体,因此所述约束插筋140在将所述钢绞线130或者所述梁底纵筋120连接成一体的同时,使相互交错和重叠设置的梁底纵筋120与钢绞线130在纵向上互锁,进而起到约束梁底纵筋120和钢绞线130的作用,以避免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分离,即避免所述梁底纵筋120和所述钢绞线130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移动。

如图2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梁底纵筋的结构示意图,一部分所述梁底纵筋120在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长方形;另一部分所述梁底纵筋120在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长方形,且所述长方形的一条边上具有一开口。且另一部分所述梁底纵筋120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内侧,一部分所述梁底纵筋120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外侧。

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钢绞线的结构示意图,每根所述钢绞线13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U型段131、第一连接段132、第二U型段133和第二连接段134,且两个所述第一U型段131和所述第二U型段133平行于所述底面111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13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134所在的平面分别垂直于所述底面111,所述钢绞线130在与所述底面111垂直的纵向截面上的投影呈U型。本实施例中,多根所述钢绞线130的第一U型段13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111的距离优选相等,多根所述钢绞线130的第二U型段133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面111的距离优选相等,如此,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侧的多个钢绞线130的第一U型段131在同一平面,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外侧的多个钢绞线130的第二U型段133在同一平面,可使预制装配式梁100的节点结构简洁,便于预制装配式梁100的节点与其它的建筑物装配。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还包括至少一根梁箍筋160。所述梁箍筋160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间隔设置。多根所述梁箍筋160包围在所述梁底纵筋120、钢绞线130和约束插筋140上。

如图4所示,所述梁箍筋160的形状可呈环形或者一端开口的U型。沿着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纵向,环形的梁箍筋160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两端,U型的梁箍筋160位于所述混凝土主体110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述梁底纵筋120的数量为四根,所述钢绞线130的数量为四根,所述约束插筋140的数量为八根。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梁底纵筋120、所述钢绞线130的数量还可为多根,例如为六根或者八根,所述约束插筋140的数量也可为多根,例如为十根或者十二根,所述梁底纵筋120、所述钢绞线130和所述约束插筋140的数量在此不一一列举。

预制装配式梁100在施工过程中,梁底纵筋120、钢绞线130和约束插筋140预埋在预制混凝土梁中,并利用钢绞线130代替传统预制装配式梁100中的伸出底筋和伸出腰筋。将所述预制装配式梁100与柱进行装配时,先将预制装配式梁100吊装到位,再利用U型钢绞线130套在柱的柱纵筋上以代替原本需要伸入到梁柱连接节点的梁底筋和梁腰筋,然后再在预制装配式梁100上放置梁上部钢筋170,上部钢筋170放置到预制装配式梁100之后的示意图可参看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与柱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之后在梁柱节点上浇筑混凝土。由于施工过程中,钢绞线较原有的伸出底筋和伸出腰筋容易弯折,因此可便于施工操作,从而可减少施工工序和时间,避免材料浪费,节省工期和造价。

本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梁100的可作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框剪、框筒结构的预制梁。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