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5340发布日期:2018-11-20 18:46阅读:46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当混凝土震动完成后,表面要安工程要求处理,办法就是用铁抹子或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反复压抹,直到达到工程表面光洁要求,此过程称作混凝土收面,主要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关系密切,收面的好坏,关键在于时间的把握;在混凝土收面工序之后通常还需进行覆膜工序,所谓混凝土覆膜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其表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迅速散发,减少混凝土因为收缩过快产生裂缝的一种混凝土养护方法。

传统的混凝土覆膜会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出现如下问题:

(1)、覆膜时施工人员踩的脚印较多,导致混凝土成型后表面凸凹不平。

(2)、薄膜覆盖不均匀导致成型后混凝土面出现波纹,不平整,混凝土感观差。

(3)、薄膜滚筒在混凝土覆盖过程中出现停顿时,滚筒受力面积不足以承受自重,导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板面出现轮胎式的间隔凹槽。

专利号为CN205415973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覆膜养护器,包括辊轴和把手,所述辊轴共三根,对应平行设置,两侧端部平齐且呈三角排布,同一侧端部三根辊轴之间用连杆互连;三个辊轴中,两根位于底部两侧,一根位于顶部中间,为膜辊轴,其上缠有混凝土养护薄膜;所述前置压膜辊辊轴的中间为一个前置压膜辊,两边分别设一个前置压边辊;所述后置压膜辊辊轴的两边分别设一个后置压膜辊。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维修不便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来解决混凝土收面覆膜效果差,感观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包括把手、收面拖板、滚筒固定平板和薄膜滚筒,把手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收面拖板的上侧面,收面拖板与滚筒固定平板间隔设置且收面拖板与滚筒固定平板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杆,活动连接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收面拖板上侧面,活动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滚筒固定平板上侧面的一侧处,滚筒固定平板上侧面的另一侧处设置有两对称设置的滚筒支撑架,薄膜滚筒设置在两滚筒支撑架之间且薄膜滚筒上套有薄膜卷。

作为优选,所述把手一端设置有角形连接架,把手通过角形连接架固定在收面拖板的上侧面。

作为优选,所述滚筒固定平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绳,连接绳一端固定在滚筒固定平板上,连接绳另一端设置在把手处,连接绳采用尼龙绳,通过连接绳方便调节和掌握滚筒固定平板的方向和位置。

更优地,所述滚筒支撑架采用螺杆,螺杆外侧套接有PVC套管,防止螺杆会损坏薄膜,影响薄膜的使用。

更优地,还包括机架,机架位于滚筒固定平板的远离把手的一侧,机架一端固定在滚筒固定平板上,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压膜支架,第二压膜支架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压膜辊,第二压膜辊用于二次压平混凝土地面上的薄膜,确保薄膜能够平整的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混凝土地面的美观性。

更优地,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压膜辊,第一压膜辊与薄膜滚筒之间设置有间隙且第一压膜辊位于薄膜滚筒远离把手的一侧处,第一压膜辊上设置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压膜支架,第一压膜支架下端与第一压膜辊转动连接,第一压膜支架上端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确保薄膜能够平整的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工作效率。

更优地,所述第一压膜辊与薄膜滚筒的间隙处设置有导膜辊,导膜辊上设置有两对称设置的导膜固定架,导膜固定架下端与导膜辊转动连接,导膜固定架上端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确保薄膜能够顺利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铺膜效率。

更优地,还包括电热丝切断装置,电热丝切断装置设置在第二压膜辊和第一压膜辊之间。

更优地,所述电热丝切断装置包括气缸和电热丝,气缸缸体端固定设置在机架上,气缸的活塞杆端设置有电热丝固定架,电热丝设置在电热丝固定架上,通过电热丝能够自动切断薄膜,方便快捷且不会损坏混凝土地面。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快速收面及覆膜,且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楼板浇筑时,如突发降雨,混凝土面强度未达到初凝情况下,为防止混凝土表面被雨冲刷导致混凝土成型后板面起砂,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快速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护,同时也能对混凝土进行覆膜养护;

(二)、本实用新型的机架上设置有导膜辊,确保薄膜能够顺利快速的铺设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铺膜效率;

(三)、本实用新型的机架上设置有第一压膜辊和第二压膜辊,确保薄膜与混凝土地面能够紧密贴合,避免成型后的混泥土地面出现波纹、不平整的情况,提高混凝土地面的美观性;

(四)、本实用新型的机架上设置有电热丝切断装置,通过电热丝切断薄膜,不仅快捷安全整齐,而且避免人工切断薄膜时,在混凝土地面上踩出痕迹,影响混凝土地面的质量和美观;

(五)、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收面及覆膜的问题,同时具备如下优点:

(1)、覆膜时人踩的脚印通过拖板再次收平,避免混凝土面出现坑洼;

(2)、薄膜平整的覆盖在混凝土表面上,接触良好,避免出现波纹状,薄膜清理后,混凝土面平整、观感好;

(3)、薄膜滚筒在混凝土覆盖过程中会出现停顿时,安装在面积较大的收面拖板上的薄膜滚筒不会由于自重问题导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板面出现轮胎式的间隔凹槽等问题。`

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体积小、使用方便、一物多用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把手,2、收面拖板,3、滚筒固定平板,4、薄膜滚筒,5、活动连接杆,6、滚筒支撑架,7、薄膜卷,8、角形连接架,9、连接绳,10、PVC套管,11、机架,12、第二压膜支架,13、第二压膜辊,14、导膜辊,15、导膜固定架,16、第一压膜辊,17、第一压膜支架,18、气缸,19、电热丝,20、电热丝固定架,21、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收面及覆膜工具, 其结构包括把手1、收面拖板2、滚筒固定平板3和薄膜滚筒4,把手1的一端为自由端,把手1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收面拖板2的上侧面,收面拖板2与滚筒固定平板3间隔设置且收面拖板2与滚筒固定平板3之间安装有活动连接杆5,活动连接杆5一端固定安装在收面拖板2的上侧面,活动连接杆5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滚筒固定平板3上侧面的一侧处,滚筒固定平板2上侧面的另一侧处安装两对称设置的滚筒支撑架6,薄膜滚筒4安装在两滚筒支撑架6之间且薄膜滚筒4上套有薄膜卷7。滚筒支撑架6采用螺杆,螺杆外侧套接有PVC套管10,防止螺杆会损坏薄膜21,影响薄膜21的使用。把手1一端固定安装有角形连接架8,把手1通过角形连接架8固定在收面拖板2的上侧面。滚筒固定平板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连接绳9,连接绳9一端固定在滚筒固定平板3上,连接绳9另一端固定在把手1处,连接绳9采用尼龙绳,通过连接绳9方便调节和掌握滚筒固定平板3的方向和位置。

具体制作方法为:

收面拖板2与滚筒固定平板3通过活动连接杆5连接,形成一个体系,两条连接绳9分别固定在滚筒固定平板3的上侧面,连接绳9的另一端系在把手1上,再把薄膜滚筒4通过滚筒支撑架6装进滚筒固定平板3中,即安装完成。其中,收面拖板2的尺寸为长0.8m*宽0.25m,把手1采用2m长的木制把手,滚筒固定平板3的尺寸为长0.85m*宽0.25m,连接绳9采用长2.5m尼龙绳,滚筒支撑架6采用1m长的螺杆。

使用方法:

(1)、在覆膜过程中,先采用收面拖板2收面,再向后拉薄膜滚筒4上的薄膜21从薄膜滚筒4中滚出覆盖在收好的混凝土面上,滚筒固定平板3起到增大薄膜滚筒受力面积及二次找平作用,保证浇筑后混凝土质量感观;

(2)、连接绳9作用保证滚筒固定平板3在覆盖过程中在一条直线上,若出现位置偏移可通过连接绳9调整,保证覆盖效果。

实施例2:

如附图3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机架11和电热丝切断装置,机架11位于滚筒固定平板3的远离把手1一侧,机架11一端固定在滚筒固定平板3上,另一端安装有第二压膜支架12,第二压膜支架12下端安装有两个第二压膜辊13,第二压膜辊13用于二次压平混凝土地面上的薄膜,确保薄膜能够平整的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混凝土地面的美观性。机架11上安装有第一压膜辊16,第一压膜辊16与薄膜滚筒4之间设有间隙且位于薄膜滚筒4远离把手的一侧处,第一压膜辊16上安装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压膜支架17,第一压膜支架17下端与第一压膜辊16转动连接,第一压膜支架17上端固定安装在机架11上,确保薄膜21能够平整的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工作效率。第一压膜辊16与薄膜滚筒4的间隙处安装有导膜辊14,导膜辊14上安装有两对称设置的导膜固定架15,导膜固定架15下端与导膜辊14转动连接,导膜固定架15上端固定安装在机架11上,确保薄膜21能够顺利铺在混凝土地面上,提高铺膜效率。电热丝切断装置安装在第二压膜辊13和第一压膜辊16之间。电热丝切断装置包括气缸18和电热丝19,气缸18缸体端固定安装在机架11上,气缸1的活塞杆端安装有电热丝固定架20,电热丝19安装在电热丝固定架20上,覆膜完成后,通过电热丝19能够自动切断薄膜即可,方便快捷且不会损坏混凝土地面。其他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