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3603发布日期:2019-03-02 02:2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墙表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

现有的墙表散热结构在对雨水循环墙进行散热时,不能够利用天然资源进行散热,使得现有的墙壁散热结构不够环保,且现有的墙表散热结构在进行散热时无法快速对墙表面进行散热,使得现有的墙表散热结构使用不够方便,从而使得现有的墙表散热结构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认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解决不够环保,无法快速散热,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该装置中通过设置流动管道部件,能够达到将雨水循环墙散热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无法快速散热,不能实现不够环保,无法快速散热,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包括雨水循环墙;

所述雨水循环墙正面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承载盒,且承载盒内部设置呈中空状,所述承载盒正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设置呈“倾斜状矩形”,所述连接板后方的内侧嵌入连接有流动轨道,且流动轨道设置有七条,并流动轨道设置呈“半圆弧”状,所述承载盒右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控制钮,且控制钮设置呈“圆”状;

所述承载盒上方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承载盒上方的前侧贯穿有进水凹槽,且进水凹槽长度设置为二十五厘米,所述承载盒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容纳板,且容纳板内部设置呈中空状,并容纳板设置呈“矩形”,所述容纳板内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设置有两块,所述连接块内侧的中部紧密连接有联动柱,且连接块与联动柱为联动关系,并联动柱设置为“圆柱”状,所述联动柱内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转换器,且转换器内部设置呈中空状,并转换器设置于承载盒内部的上方,所述转换器正面的中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柱,且支撑柱设置呈“圆柱”状,所述承载盒下方的中部贯穿有流动管道,且流动管道设置有七条。

优选的,所述流动轨道贯穿于连接板的表面,且流动轨道的下端与进水凹槽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内部均匀贯穿有两厘米孔洞,且固定板下端孔洞设置为一厘米直径。

优选的,所述控制钮可进一步控制支撑柱,且支撑柱设置于承载盒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可进一步控制联动柱,且联动柱可进一步控制连接块。

优选的,所述容纳板可进一步将连接块收纳,且连接块可与转换器的外壁紧密连接。

优选的,所述流动管道长度设置为十厘米,且流动管道的尾部设置为倾斜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解决不够环保,无法快速散热,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该装置中通过设置流动管道部件,能够达到将雨水循环墙散热的效果,。

(1)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流动轨道贯穿于连接板的表面,且流动轨道的下端与进水凹槽对应设置,通过设置有流动轨道,使得可通过流动轨道方便雨水进行流动,并能够通过设置有连接板将雨水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达到了能够使得该种承载盒接收雨水效果更好。

(2)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固定板内部均匀贯穿有两厘米孔洞,且固定板下端孔洞设置为一厘米直径,通过设置有固定板上下两种孔洞直径不同,使得可通过下方孔洞防止雨水因高温而蒸发,从而达到能够避免雨水蒸发的效果。

(3)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控制钮可进一步控制支撑柱,且支撑柱设置于承载盒的内部,通过设置有控制钮可控制支撑柱,并通过设置有支撑柱与联动柱为联动关系,使得可通过控制钮控制联动柱,从而达到了能够通过控制钮控制联动柱的效果。

(4)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支撑柱可进一步控制联动柱,且联动柱可进一步控制连接板,通过设置有联动柱可进一步控制连接板呈水平方向移动,使得可通过控制钮控制连接板呈水平方向移动,并能够通过连接板与容纳板将雨水进行储存,从而达到了能够将雨水进行储存的效果。

(5)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容纳板可进一步将连接块收纳,且连接块可与转换器的外壁紧密连接,通过设置有容纳板可将连接块进行收纳,使得雨水可通过联动柱从承载盒上方流动至承载盒下方,从而达到了能够将雨水进行流动的效果。

(6)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设置有流动管道长度为十厘米,且流动管道的尾部设置为倾斜状,通过设置有流动管道的尾部设置为倾斜状,使得可通过流动管道将雨水从承载盒内部流动至雨水循环墙上方,并能够达到将雨水循环墙散热的效果,且能够通过该种散热结构使用雨水,从而能够使得该种散热结构更加环保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盒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雨水循环墙,2、连接板,3、控制钮,4、承载盒,5、流动轨道, 6、固定板,7、支撑柱,8、转换器,9、联动柱,10、连接板,11、容纳板, 12、流动管道,13、进水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雨水循环墙1和承载盒4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私人订制所得。

请参阅图1至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包括雨水循环墙1、连接板2、控制钮3、承载盒4、流动轨道5、固定板6、支撑柱7、转换器8、联动柱9、连接板10、容纳板11、流动管道12 和进水凹槽13;

所述雨水循环墙1正面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承载盒4,且承载盒4内部设置呈中空状,承载盒4正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且连接板2设置呈“倾斜状矩形”,连接板2后方的内侧嵌入连接有流动轨道5,设置有流动轨道5贯穿于连接板2的表面,且流动轨道5的下端与进水凹槽13对应设置,通过设置有流动轨道5,使得可通过流动轨道5方便雨水进行流动,并能够通过设置有连接板 2将雨水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达到了能够使得该种承载盒4接收雨水效果更好,且流动轨道5设置有七条,并流动轨道5设置呈“半圆弧”状,承载盒4右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控制钮3,设置有控制钮3可进一步控制支撑柱7,且支撑柱 7设置于承载盒4的内部,通过设置有控制钮3可控制支撑柱7,并通过设置有支撑柱7与联动柱9为联动关系,使得可通过控制钮3控制联动柱9,从而达到了能够通过控制钮3控制联动柱9的效果,且控制钮3设置呈“圆”状;

承载盒4上方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设置有固定板6内部均匀贯穿有两厘米孔洞,且固定板6下端孔洞设置为一厘米直径,通过设置有固定板6上下两种孔洞直径不同,使得可通过下方孔洞防止雨水因高温而蒸发,从而达到能够避免雨水蒸发的效果,承载盒4上方的前侧贯穿有进水凹槽13,且进水凹槽13长度设置为二十五厘米,承载盒4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容纳板11,设置有容纳板11可进一步将连接块10收纳,且连接块10可与转换器8的外壁紧密连接,通过设置有容纳板11可将连接块10进行收纳,使得雨水可通过联动柱9 从承载盒4上方流动至承载盒4下方,从而达到了能够将雨水进行流动的效果,且容纳板11内部设置呈中空状,并容纳板11设置呈“矩形”,容纳板11内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连接块10,且连接块10设置有两块,连接块10内侧的中部紧密连接有联动柱9,且连接块10与联动柱9为联动关系,并联动柱9设置为“圆柱”状,联动柱9内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转换器8,且转换器8内部设置呈中空状,并转换器8设置于承载盒4内部的上方,转换器8正面的中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柱7,设置有支撑柱7可进一步控制联动柱9,且联动柱9可进一步控制连接块10,通过设置有联动柱9可进一步控制连接块10呈水平方向移动,使得可通过控制钮3控制连接块10呈水平方向移动,并能够通过连接块10与容纳板11将雨水进行储存,从而达到了能够将雨水进行储存的效果,且支撑柱7 设置呈“圆柱”状,承载盒4下方的中部贯穿有流动管道12,设置有流动管道 12长度为十厘米,且流动管道12的尾部设置为倾斜状,通过设置有流动管道 12的尾部设置为倾斜状,使得可通过流动管道12将雨水从承载盒4内部流动至雨水循环墙1上方,并能够达到将雨水循环墙1散热的效果,且能够通过该种散热结构使用雨水,从而能够使得该种散热结构更加环保的效果,且流动管道 12设置有七条。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时,首先应对整体结构进行简单的了解,随后将该种雨水循环墙1进行安装,随后雨水通过连接板2内部的流动轨道5流入至进水凹槽13内部,并雨水通过进水凹槽13进入承载盒4内部,随后雨水通过固定板6进入承载盒4内部,当需要将雨水循环墙进行散热时,将控制钮3进行旋转,随后支撑柱7控制联动柱9进行移动,并联动柱9从转换器8内部延伸,随后联动柱9将连接块10移动至容纳板11 的内部,并雨水从承载盒4上方流动至下方,随后雨水通过流动管道12流动至雨水循环墙1的上方,从而完成了该种绿色建筑雨水循环墙表散热结构的工作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