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8671发布日期:2019-04-05 19:4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建筑楼板设计与施工中,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形式,由于 钢筋加工、绑扎、模板制作与支撑、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成型均在施工现场完成,对加工场地、人工费用、模板使用造成了较大浪费,同时也对建筑周边环境形成了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新型建材层出不穷。一种轻质、复合、节能、环保防火的新型发泡水泥预制板材应运而生。其筋料为钢丝网和玻璃纤维网格布,填充料为发泡水泥、矿渣(或粉煤灰)、发泡聚苯乙烯颗粒。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板材由上下两层皮料21和中间一层芯料22组成;在上下皮料21和芯料22的结合面均放置有钢丝网23;在皮料层中间靠近外表面2~3mm处放置有玻纤网格布24,上下皮料层均有。皮料21为发泡水泥,芯料22为发泡水泥、粉煤灰、聚苯乙烯颗粒。传统的生产线是各种生产设备不动,放置模框的小车运动,将模框托运到各设备处,完成各生产步骤。完成后转运到养护窑进行养护。

混凝土板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础性原料,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混凝土板(预制板)是将水泥混凝土注入带有龙骨的模具中后,使用振动泵对水泥混凝土进行振动处理,并进行静置、拆模处理后才能投入生产使用。存有生产周期长、制造成本高和结构笨重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蒸压砂加气混凝土板材(发泡板)不仅解决了传统水泥混凝土板存有的上述问题;还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隔音、抗震、防火、可钉和施工简便的优点。因此蒸压砂加气混凝土板材具有取代传统水泥混凝土板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基础性原料的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因此,大力开发和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该生产线具有工艺简单、质量可靠、养护周期短、成本低廉的优势。生产的产品具有尺寸精准、强度高、质量高、方便吊装运输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包括多个工作站,所述的多个工作站分别为混料站、搅拌站、插钎站、发气站、倒料站、刮板站、切割站,还包括连接各个工作站的滑轨,以及可在滑轨上滑行的盛料盒、盛料车;

所述的混料站包括装有混凝土料浆的料箱,所述的料箱可通过料斗将混凝土料浆倒入盛料盒中;

所述的搅拌站包括搅拌器,所述的搅拌器可插入到盛料盒中进行搅拌;

所述的插钎站包括钢丝架、插钎吊具,所述的钢丝架上设有网状的钢筋网,所述的插钎吊具可夹取钢丝架上的钢筋并将钢筋插入到盛料盒内的混凝土料浆中;

所述的发气站包括发气装置,所述的发气装置可对盛料盒中的混凝料浆进行充气,充气后,所述的盛料盒中的混凝土料浆凝固成混凝土料块;

所述的倒料站包括翻转机构,所述的翻转机构将盛料盒中的混凝土料块搁置到盛料车上;

所述的刮板站、切割站分别包括刮刀装置、切割装置,所述的刮刀装置可对混凝土料块的侧壁进行加工,所述的切割装置可对加工后的混凝土料块切成板块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工艺简单、质量可靠、养护周期短、成本低廉的优势。生产的产品具有尺寸精准、强度高、质量高、方便吊装运输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环保型建筑砌块、板材生产线,包括多个工作站,多个工作站分别为混料站1、搅拌站2、插钎站3、发气站、倒料站5、刮板站6、切割站7,还包括连接各个工作站的滑轨8,以及可在滑轨8上滑行的盛料盒9、盛料车10;

混料站1包括装有混凝土料浆的料箱11,料箱11可通过料斗12将混凝土料浆倒入盛料盒9中;

搅拌站2包括搅拌器,搅拌器可插入到盛料盒9中进行搅拌;

插钎站3包括钢丝架、插钎吊具31,钢丝架上设有网状的钢筋网,插钎吊具31可夹取钢丝架上的钢筋并将钢筋插入到盛料盒9内的混凝土料浆中;

发气站包括发气装置,发气装置可对盛料盒9中的混凝料浆进行充气,充气后,盛料盒9中的混凝土料浆凝固成混凝土料块;

倒料站5包括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将盛料盒9中的混凝土料块111搁置到盛料车10上;

刮板站6、切割站7分别包括刮刀装置、切割装置,刮刀装置可对混凝土料块111的侧壁进行加工,切割装置可对加工后的混凝土料块切成板块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