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9994发布日期:2019-02-12 21:2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



背景技术:

VR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以智能交通领域为例,VR技术已经应用于交通安全教育、轨道交通建设、驾驶培训、站内导航等方面。

为了体验虚拟实时导航,用户可在相关的虚拟场所内进行虚拟现实场景模拟驾驶,但是现有的这类场所占地面积较大,不易建设搭建,使用灵活性较差,此外在使用手机或导航仪进行虚拟实时导航时,用户通常需要预先从互联网上将虚拟导航信息下载至手机或导航仪内,由于这类虚拟导航信息不易查找,不方便人们的使用。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占地面积较大,不易建设搭建,使用灵活性较差,使用不便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包括:底板、隔板、顶板、门板、虚拟导航装置、换气扇、支撑柱、亭顶、引流板、基座、座椅、面板、驾驶台、VR眼镜盒、数传终端;所述底板与顶板之间设置有若干隔板,且隔板将亭体分隔成若干独立的隔间;所述隔间的前部设置有门板,且门板与隔板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隔间的内部设置有虚拟导航装置,且虚拟导航装置与底板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隔间的后部设置有换气扇,且换气扇与隔板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顶板的上部设置有亭顶,且顶板与亭顶通过支撑柱相连接;所述亭顶的边沿处设置有引流板,且引流板与亭顶通过螺钉相连接;所述座椅固定设置在基座上;所述面板设置在座椅的前部,且面板与基座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驾驶台设置在面板的中间;所述VR眼镜盒与数传终端设置在驾驶台的两侧,且VR眼镜盒及数传终端与面板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底板与顶板俯视的外形呈正六边形,且顶板的中心处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隔间俯视的外形呈等腰梯形状,且隔间呈环形阵列式设置有六个。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面板俯视的外形呈拱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亭顶为伞状结构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数传终端为平板电脑,且数传终端上设置有与手机或导航仪数据传输的通讯接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门板包括有门框、与门框铰连接的拉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所述VR眼镜盒内放置有VR眼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与顶板俯视的外形呈正六边形,且顶板的中心处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的设置,使亭体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2、本实用新型通过隔间俯视的外形呈等腰梯形状,且隔间呈环形阵列式设置有六个。的设置,亭体内部结构设计合理,在保证隔间舒适性的同时可供多人使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面板俯视的外形呈拱形的设置,便于用户操作使用面板上的驾驶台、VR眼镜盒或数传终端。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搭建灵活,使用舒适性强,通风效果好,使用方便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虚拟导航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虚拟导航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与亭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板1、隔板2、顶板3、门板4、虚拟导航装置5、换气扇6、支撑柱7、亭顶8、引流板9、基座10、座椅11、面板12、驾驶台13、VR眼镜盒14、数传终端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包括:底板1、隔板2、顶板3、门板4、虚拟导航装置5、换气扇6、支撑柱7、亭顶8、引流板9、基座10、座椅11、面板12、驾驶台13、VR眼镜盒14、数传终端15;底板1与顶板3之间设置有若干隔板2,且隔板2将亭体分隔成若干独立的隔间;隔间的前部设置有门板4,且门板4与隔板2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隔间的内部设置有虚拟导航装置5,且虚拟导航装置5与底板1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隔间的后部设置有换气扇6,且换气扇6与隔板2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顶板3的上部设置有亭顶8,且顶板3与亭顶8通过支撑柱7相连接;亭顶8的边沿处设置有引流板9,且引流板9与亭顶8通过螺钉相连接;座椅11固定设置在基座10上;面板12设置在座椅11的前部,且面板12与基座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驾驶台13设置在面板12的中间;VR眼镜盒14与数传终端15设置在驾驶台13的两侧,且VR眼镜盒14及数传终端15与面板12通过固定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如图1、图6所示,底板1与顶板3俯视的外形呈正六边形,且顶板3的中心处开设有通风孔,通风孔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亭体整体结构呈正六棱柱状,使亭体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具体的,如图如2所示,隔间俯视的外形呈等腰梯形状,且隔间呈环形阵列式设置有六个,在保证隔间舒适性的同时可供多人使用,此外隔间呈环形阵列式分布,使亭体的中心处形成正六棱柱状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通过顶板3的通风孔与外界相连通,使亭体的通风效果好。

具体的,如图3所示,面板12俯视的外形呈拱形,使面板12上的驾驶台13、VR眼镜盒14或数传终端15拱绕在座椅11的前方,便于用户的操作使用。

具体的,如图5所示,亭顶8为伞状结构设置,雨水从亭顶8沿引流板9流下,可避免雨水在亭体顶部积聚。

具体的,数传终端15为平板电脑,且数传终端15上设置有与手机或导航仪数据传输的通讯接口,使用通讯线连接数传终端15与手机或导航仪,可从数传终端15上下载虚拟导航信息至手机或导航仪内。

具体的,门板4包括有门框、与门框铰连接的拉门,电子付费后拉门开启。

具体的,VR眼镜盒14内放置有VR眼镜,使用者穿戴VR眼镜后坐在座椅11上操作驾驶台13,可进行虚拟现实场景模拟驾驶。

具体实施步骤:

打开拉门进入隔间后坐到座椅11上,此时面板12上的驾驶台13、VR眼镜盒14或数传终端15拱绕在座椅11的前方,用户可取出VR眼镜盒14中的VR眼镜,穿戴结束后操作驾驶台13,可进行虚拟现实场景模拟驾驶,以此熟悉道路场景路况,另外用户可使用通讯线连接数传终端15与手机或导航仪,可从数传终端15上下载虚拟导航信息至手机或导航仪内,用户开车驾驶时观看手机或导航仪上的虚拟现实场景进行实时导航,使用结束后将VR眼镜放置原处,关闭拉门。

综上所述:该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通过底板与顶板俯视的外形呈正六边形,且顶板的中心处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外形呈正六边形状的设置,使亭体整体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通过隔间俯视的外形呈等腰梯形状,且隔间呈环形阵列式设置有六个。的设置,亭体内部结构设计合理,在保证隔间舒适性的同时可供多人使用;通过面板俯视的外形呈拱形的设置,便于用户操作使用面板上的驾驶台、VR眼镜盒或数传终端;通过对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场景道路实时导航管理亭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搭建灵活,使用舒适性强,通风效果好,使用方便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