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4949发布日期:2019-02-10 23:09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场地随处可见。现有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下部的脚手架搭设困难,搭设成本高,稳定性差,脚手架往往会因为承载力过大而无法使用到整体建筑的施工完毕,出现坍塌,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搭设好的脚手架还存在的问题是:靠近建筑物外墙的一侧留有缝隙,容易出现高空坠物或者人员跌落的情况。没有较好的办法将建筑物外墙与脚手架之间完全封闭,并且不影响外墙施工。脚手架拆除工序复杂,周转使用率不高,施工成本高,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要解决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搭设难度大,搭设成本高,稳定性差,建筑物外墙与内排架之间的空隙容易发生危险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包括脚手架、连墙杆1、钢管扣件、脚手板4和斜撑2;

所述脚手架包括内排架6和外排架7,内排架6和外排架7均由立杆和横杆搭接而成,立杆底部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处设置有钢管扣件;

连墙杆1的一端与外排架7上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固定连接,连墙杆1的另一端与建筑物横梁上的预埋件8焊接连接,连墙杆1的中部与内排架6上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固定连接;

所述脚手板4水平设置在内排架6与建筑物外墙之间;

所述斜撑2上端固定在外排架7外侧面,下端固定在地面。

进一步,预埋件8呈直角Z字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部81和第二横部82,以及设置在第一横部81和第二横部82之间的竖部83;第一横部81预埋在建筑物横梁内,竖部83向上伸出建筑物横梁,伸出距离为0-50mm;

第二横部82与连墙杆1平行;第二横部82与连墙杆1之间焊缝5高度至少为10mm。

进一步,所述连墙杆1竖向间距为3600mm,水平间距为4500mm。

进一步,所述脚手板4为长方形,脚手板4四周边缘位置设置有方钢边框,脚手板4外侧面长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焊接区域41;焊接区域41通过合页与钢管扣件连接;脚手板4内侧面与建筑物外墙搭接。

进一步,内排架6距建筑物外墙500mm。

进一步,内排架6与外排架7之间纵距为1500mm。

进一步,立杆之间横距为750mm。

进一步,内排架6的搭设高度与外排架7的搭设高度相等,高度为20m-35m。

进一步,立杆底部与地下室顶板之间还设置有垫块。

进一步,纵向扫地杆或者横向扫地杆与立杆之间均采用直角扣件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落地架结构,据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及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结合经济技术综合考虑,适宜设置在超高层建筑的下部七层以下的建筑外侧面。落地架结构简单实用,工人组装时快捷方便。拆除时也容易,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2,为了保证落地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连墙杆采用三步三跨,竖向间距为3600mm,水平间距为4500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埋件呈直角Z字型,第二横部与连墙杆之间焊缝高度至少为10mm。

3,安装了脚手板后,能将建筑物外墙与内排架之间的空隙完全封闭,并且不影响建筑物的外墙施工;使用完毕后,拆除方便并且可以周转使用,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符合国家对绿色施工,节约建筑资源的要求。脚手板内侧面与建筑物外墙搭接处还可以设置有软性材料,使翻板适应更多施工场地,达到完全消除空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连墙杆与建筑物横梁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侧视图。

图3是预埋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脚手板焊接区域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连墙杆、2-斜撑、3-安全网、4-脚手板、41-焊接区域、5-焊缝、6-内排架、7-外排架、8-预埋件、81-第一横部、82-第二横部、83-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据设计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及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结合经济技术综合考虑,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一般适合加设在超高层建筑下,七层以下的外架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架体。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建筑下双排单杆落地架结构,所述落地架结构包括搭设高度可以为20m-35m的脚手架、连墙杆1、钢管扣件、安全网3、脚手板4和斜撑2;所述脚手架包括内排架6和外排架7,内排架6距建筑物外墙500mm;内排架6与外排架7之间纵距为1500mm。内排架6和外排架7均由立杆和横杆搭接而成,立杆底部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强度为C30)上,立杆底部与地下室顶板之间还设置有垫块。立杆之间横距为750mm。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处设置有钢管扣件,钢管扣件通过紧固螺母将立杆和横杆固定连接。

脚手架还可以包括纵向扫地杆和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或者横向扫地杆与立杆之间均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其中,纵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立杆和横杆均采用钢管,钢管强度为205.0 N/mm2,钢管强度折减系数取1.00。

连墙杆1的一端与外排架7上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固定连接,连墙杆1的另一端与建筑物横梁上的预埋件8焊接连接,连墙杆1的中部与内排架6上立杆与横杆的连接节点固定连接。预埋件8呈直角Z字型,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部81和第二横部82,以及设置在第一横部81和第二横部82之间的竖部83。其中,第一横部81预埋在建筑物横梁内,竖部83向上伸出建筑物横梁,伸出距离可以为0-50mm;第二横部82与连墙杆1平行;第二横部82与连墙杆1焊接固定,焊缝5高度至少为10mm。具体的,连墙杆1的钢管类型可以为φ48×2.8,施工活荷载为3.0kN/m2。所述连墙杆1可以采用三步三跨,竖向间距为3600mm,水平间距为4500mm。

所述脚手板4水平设置在内排架6与建筑物外墙之间用以封堵内排架6与建筑物外墙之间空隙,消除安全隐患。所述脚手板4可以为荷载0.30kN/m2的长方形冲压钢板,具体尺寸可以为长度为1000mm,宽度为400mm,厚度为2mm。脚手板4四周边缘位置可以焊接设置30mm×30mm×1.5mm的方钢边框,脚手板4外侧面长边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焊接区域4;焊接区域4通过合页与钢管扣件连接;脚手板4内侧面与建筑物外墙搭接。为了使脚手架拆卸周转使用时可以适应更多的施工场地,脚手板4靠近建筑物外墙的一侧可以加设软性材料,以更好的封堵内排架6与建筑物外墙间的空隙,提高落地架结构的普适性,适应更多施工场地,达到完全消除空隙的目的。安全网3可以挂设在外排架7外侧面,也可以挂设在内排架6与外排架7之间;所述斜撑2上端固定在外排架7外侧面,下端固定在地面。

具体搭设步骤:

步骤一,在地下室顶板上铺设垫板,弹线后,进行立杆定位;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后,应按规定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步骤二,摆放纵向扫地杆和横向扫地杆,并用直角扣件固定;

步骤三,搭设内排架6、外排架7,加装连墙杆1;

步骤四,布设斜撑2、脚手板4,张拉安全网3;

步骤五,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落地架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实用,工人组装时快捷方便,拆除时也容易,可以周转使用,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符合国家对绿色施工,节约建筑资源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落地架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