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0511发布日期:2019-03-14 00:16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斗耳加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有形制,是一种安装在古建筑檐下或梁架间,由斗形构件、拱形构件和枋木组成的结构,主要起将屋架荷载传给柱架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功能。齐心斗是斗件的一种类型,最下部为斗欹,中间为斗平,斗平上表面两侧各有一只斗耳,斗口沿顺身开向两侧。

斗拱由很多小的承重构件装配而成,这些小的构件的有效受力截面很小,承载能力有限,且构件之间采用的连接件强度偏低,较小的外力作用即可导致构件或连接件破坏。水平外力(如地震荷载)作用下,斗拱构件之间很容易产生错动、翘曲,并容易破坏斗拱构件之间的连接,导致斗拱装配体失效。斗拱构件松动、歪闪、脱落,而当斗拱主要承重构件产生松动时,很容易造成该构件偏心受力而产生破坏,从而诱发斗拱产生变形、开裂等问题,对结构整体稳定性不利。

由于木材具有易开裂、易糟朽、易变形等缺陷,因此在不同因素作用下,斗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裂、糟朽、变形等残损问题,即处于无法正常受力、不能正常使用或濒临破坏的状态,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构成一定威胁。对于产生严重残损的斗拱构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加固修缮。

我国现有的斗拱构件的加固方法主要有重新安装法、局部更换法、胶粘法等。当斗拱受损构件较多且严重影响斗拱整体受力性能时采用重新安装的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重新安装法对原有斗拱的下部柱架结构具有扰动。当斗拱仅部分构件产生糟朽、严重开裂、缺失等残损问题或原有加固件失效时采用局部更换法。如某著名古建筑木塔,各层平座斗拱外跳,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军阀混战时遭到炮击等原因,其斗、拱、枋等不少构件产生腐朽、残缺、断裂。在20世纪70年代末,采取补配归安方法进行了修整。胶材料加固斗拱构件多用于不严重的开裂构件、脱落的细小构件等。如对于开裂的斗,断纹能对齐的,可采用胶粘牢;劈裂未断的拱,可采用胶灌缝粘牢;断落的斗耳,按原尺寸样式补配后,可用胶粘法恢复至原位置。但该法的不足之处为,当斗拱中尺寸较大的或者起主要承重作用的构件出现严重残损(如开裂、糟朽)时,其加固效果相对较差,不宜采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的加固效果较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齐心斗包括斗平及斗欹,斗平位于斗欹上,包括斗耳及若干榫头;

斗平的上表面设置有燕尾形卯口,斗耳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燕尾形卯口相配合的燕尾榫,燕尾榫滑动进入到燕尾形卯口中,斗耳侧面的下端设置有若干第一竖向卯口,斗平的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竖向卯口,其中,一个第一竖向卯口对应一个第二竖向卯口及一个榫头,榫头的上侧内嵌于对应第一竖向卯口内,榫头的下侧内嵌于对应第二竖向卯口内。

第一竖向卯口的数目为两个。

斗耳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斗耳分别位于斗平上表面的两侧。

第一竖向卯口的横截面及第二竖向卯口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或者矩形结构。

两个第一竖向卯口位于斗耳侧面的三等分点处;

两个第二竖向卯口位于斗平侧面的三等分点处。

榫头的横截面与第一竖向卯口的横截面及第二竖向卯口的横截面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在具体操作时,只需将已损坏的斗耳割除,再在斗平上开设燕尾形卯口,并在新的斗耳底部设置燕尾榫,同时在斗耳的侧面开设第一竖向卯口,并在斗平的侧面开设第二竖向卯口,最后将燕尾榫滑动进入到燕尾形卯口中,并将榫头插入于第一竖向卯口及第二竖向卯口内,即可实现原有齐心斗的整修及加固,加固的效果较好,同时各部件采用可拆卸式结构,当任一部分出现损坏,更换安装即可,修缮的成本低,可大幅提高修缮工作的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齐心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拼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斗欹、2为斗平、3为斗耳、4为燕尾榫、5为燕尾形卯口、6为第一竖向卯口、7为榫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木结构建筑斗拱中齐心斗的斗耳加固结构包括斗耳3及若干榫头7,齐心斗包括斗平2及斗欹1,斗平2位于斗欹1上,斗平2的上表面设置有燕尾形卯口5,斗耳3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燕尾形卯口5相配合的燕尾榫4,燕尾榫4滑动进入到燕尾形卯口5中,斗耳3侧面的下端设置有若干第一竖向卯口6,斗平2的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竖向卯口,其中,一个第一竖向卯口6对应一个第二竖向卯口及一个榫头7,榫头7的上侧内嵌于对应第一竖向卯口6内,榫头7的下侧内嵌于对应第二竖向卯口内。

第一竖向卯口6的数目为两个;斗耳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斗耳3分别位于斗平2上表面的两侧;两个第一竖向卯口6位于斗耳3侧面的三等分点处;两个第二竖向卯口位于斗平2侧面的三等分点处。

第一竖向卯口6的横截面及第二竖向卯口的横截面均为梯形结构或者矩形结构;榫头7的横截面与第一竖向卯口6的横截面及第二竖向卯口的横截面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首先把齐心斗上需要替换的残损斗耳割下,并将斗平2表面打磨平整,再用与原斗耳相同的材料等比例制作新的斗耳3,并经过技术处理,使新斗耳3的含水率及胀缩情况均与原材料接近或相同,在各斗耳3的下表面设置燕尾榫4,在斗平2上表面对应位置开设燕尾形卯口5,再将斗耳3通过榫接与斗平2连接卯固,斗口内的拱对两侧斗耳3产生的侧向力由燕尾榫4承担,燕尾榫4的尺寸根据受力情况确定,在斗耳3的外侧立面及相应斗平2的外侧分别开设第一竖向卯口6及第二竖向卯口,再将榫头7插入于第一竖向卯口6及第二竖向卯口内,其中,榫头7的截面形状与第一竖向卯口6及第二竖向卯口的截面相匹配,通过插榫的方法可以避免替换斗耳3与斗平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同时达到增加斗件整体性的作用。新的斗拱构件加固件按原材料及原工艺原则制作,安装完成后不影响原有斗拱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榫头7与卯口之间发生摩擦产生拉结力,因此能够吸收一定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加固处理后,增加了斗拱构件的强度,对提高结构整体性及抗震性有很大的帮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