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3591发布日期:2019-04-03 00:0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板的锚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



背景技术: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是由粘结层、保温装饰成品板(简称保温装饰板)、锚固件、耐候胶等组成的,是置于建筑物墙体的基层外表面的保温及装饰系统,一次施工可起到保温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并且,这一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的大部分工序都是在工厂机械化制作完成的,大幅减少了工地施工的工序,缩短了工期,提升了工程质量,且装饰效果极佳,因此,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现有技术中,采用粘结和锚固相结合的方式固定该保温装饰成品板,即在用粘结剂进行粘结固定的同时还采用锚固件进行固定,具体采用锚固件卡住保温装饰成品板的饰面板,将保温装饰成品板牢固地固定在基层建筑物上。这种双重固定的方式为保温装饰板提供了安全保障。

但是,现有技术的锚固件在安装保温装饰板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保温装饰板在安装固定后,如果平整度达不到要求,将难以调整,这是因为保温装饰板在安装完毕后,固定件已经嵌入相邻的两块保温装饰板之间,而锚固件的固定件与底座之间的螺丝已经紧固,固定件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已经不能滑动;因此,如果需要调整平整度,就需要把保温装饰板重新拆开,然后松开螺丝,调整固定件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再重新固定螺丝,不仅效率低下,还浪费大量的人力成本,严重影响了保温装饰板的推广。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以提高平整度调节的便捷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易于调节平整度,能够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包括与相邻的所述保温装饰板配合的扣件和与墙体基层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调节件,所述扣件设有隔挡部和操作通道,至少在紧固所述扣件时,所述隔挡部隔垫于所述调节件的调节头的下部,操作件通过所述操作通道作用于所述调节件,以驱动所述调节件相对所述底座上下运动,进而通过所述扣件带动相邻所述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相应地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锚固件,将调节件设于底座,由于底座与墙体基层配合,当相邻的保温装饰板对接后,调节件能够隐藏于保温装饰板的表层以下,不会影响保温装饰板的外观。更为重要的是,扣件设有隔挡部和操作通道,隔挡部能够隔垫于调节件的调节头的下部,从而在需要调节扣件的移动力时建立调节件与扣件的联系;然后,操作件可以经由操作通道作用于调节件,驱动调节件上下运动,从而进一步带动扣件向下运动而使得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向下移动,或者向上运动而使得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向上移动,达到调节保温装饰板相对墙面的高度的目的。由于操作通道设于扣件,而扣件与保温装饰板配合后处于可操作的外表面(而不是隐藏在保温装饰板内),即便在保温装饰板安装完成后、发现表面不平整,也可以直接经由操作通道作用于调节件,而无需破坏已经安装的保温装饰板。加之本方案的锚固件可以轻松便捷地调节扣件的高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安装过程中或者安装后根据需要调节扣件的高度,使用更为简单便捷,能够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改善安装平整度。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用于与墙体基层固定的平板和与所述平板连接的立板,所述立板设有与所述平板平行的连接部,所述调节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立板至少以其上端的部分朝向所述平板向内或向外弯折,以形成所述连接部;或者,所述连接部是连接于所述立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立板的内面或外面相连。

可选地,所述立板以其上端的中部呈倒置的L型弯折,并以L型的横部形成所述连接部,以L型的竖部与所述立板的下端连接;或者,所述立板以其上端的中部呈“7”字型弯折,并以“7”字型的横部形成所述连接部,以“7”字型的斜部与所述立板的下端连接,且所述立板的下端具有容纳所述调节件的调节柱的接纳孔。

可选地,所述扣件包括与所述饰面板配合的卡部和支撑所述卡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调节件的缺口部和处于所述缺口部两侧的侧支撑部,至少一侧的所述侧支撑部具有朝向所述缺口部延伸的凸部,以形成所述隔挡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接口,用于承接同侧的所述侧支撑部。

可选地,当仅其中一侧设有所述凸部和所述第一接口时,所述凸部和所述第一接口处于同一侧的相邻位置。

可选地,仅在所述锚固件的一侧,所述连接部设有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立板以其处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部分形成侧部,处于所述锚固件的另一侧的所述侧部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的接入方向相同,以便朝向所述接入方向推动所述扣件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承接与各自同侧的所述侧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侧部以其上端的至少部分朝向所述平板弯折,以形成平行于所述平板的侧接板;或者,所述侧部连接有平行于所述平板的侧接板,在俯视状态下,所述侧接板呈L型,并以L型的拐部形成所述第二接口。

可选地,在俯视状态下,所述连接部呈L型或T型,并以L型的拐部或T型两侧的拐部形成所述第一接口。

可选地,所述扣件的侧面呈“干”字型,并以“干”字型上端的“工”字型结构作为所述卡部,以“干”字型下端的竖部作为所述支撑部,所述“工”字型结构两侧的卡口分别卡接相邻的两所述保温装饰板的所述饰面板。

可选地,所述操作通道是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工”字型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操作通道包括至少两个通孔,以根据所述隔挡部是否隔垫于所述调节头的下部,选用不同的所述通孔,使得所述操作件能够作用于所述调节件。

可选地,所述操作通道包括三个通孔,两侧的所述侧支撑部均具有所述凸部,以便在所述调节头的两侧均形成所述隔挡部;当其中一侧的所述隔挡部隔垫于所述调节头的下部时,所述操作件通过同侧的所述通孔作用于所述调节件;当两侧的所述隔挡部均未隔垫于所述调节头的下部时,所述操作件通过处于中间的所述通孔作用于所述调节件。

可选地,所述通孔是由所述缺口部朝向两侧的所述侧支撑部延伸的长孔,以便所述隔挡部是否隔垫于所述调节头的下部,所述操作件均能够通过所述通孔作用于所述调节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a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a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b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b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c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c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d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d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e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1e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2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2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a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a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b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b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c中的立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锚固件在实施例3c中的立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1-图18中:

扣件-1隔挡部-11操作通道-12卡部-13支撑部-14缺口部-141侧支撑部-142底座-2平板-21立板-22连接部-23第一接口-231接纳孔-24侧部-25第二接口-251侧接板-252调节件-3调节头-31调节柱-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是为了区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两个以上的部件,不表示对顺序的特殊限定。

本文所述的上下以保温装饰板安装于墙面时的状态为参照,以垂直于墙面的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垂直地指向墙面的方向为下,垂直地背离墙面的方向为上;以平行于墙面的平面为水平面,在水平面内,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前后方向,以垂直于前后的方向为左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的锚固件应用于保温装饰板的安装,而保温装饰板安装于墙面后,与墙面共面,处于垂直于地面的竖直面内,此时,采用通常意义上的方位定义不便于说明锚固件的结构,因此,本文采用了区别于常规定义的方式,以锚固件为主体定义上下、左右和前后这些方位。

如图1-图18所示,本方案涉及一种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该保温装饰板可以包括保温板和连接于保温板外表面的饰面板,通常,保温板可以是泡沫板,饰面板是指具有装饰作用的墙板,保温板和饰面板可以采用粘结等方式连接,以形成集保温和装饰与一体的保温装饰板。

本方案的锚固件就是结合保温装饰板的结构设计的,该锚固件具体包括与饰面板配合的扣件1和与墙体基层连接的底座2,底座2与扣件1相互连接;底座2可以设有连接孔,该连接孔可以是锚栓接入孔,安装时,可以采用膨胀型锚栓穿过该连接孔而置入墙体基层中,然后通过锚栓与腔体基层锚固,实现底座2的定位,进而通过底座2定位扣件1。由于扣件1与饰面板连接,用于实现相邻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的连接,通过调节扣件1与底座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扣件1施加给饰面板的作用力,进而带动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上下移动,以调节饰面板的高度,实现对整个墙面所安装的各保温装饰板突出墙面的高度进行调节,以便形成表面平整的装饰面。

为实现扣件1的高度调整,本方案的锚固件中,底座2连接有调节件3,扣件1设有隔挡部11和操作通道12,至少在紧固扣件1时,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件3的调节头31的下部,操作件通过操作通道12作用于调节件3,以驱动调节件3相对底座2上下运动。调节件3向下运动时,带动扣件1向下运动,从而使得饰面板相应地向下运动,减小保温装饰板突出墙面的高度;调节件3向上运动时,带动扣件1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饰面板相应地向上运动,增大保温装饰板突出墙面的高度。

由于保温装饰板通常与墙体基层有一定距离,当通过扣件1施加至保温装饰板的作用力方向不同时,保温装饰板与墙体基层之间的距离会随之改变,进而使得保温装饰板在墙面上呈现不同的整体高度,如此,通过控制扣件1相对底座2的运动,可以获得不同的作用力(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可以控制保温装饰板突出墙面的高度,使得安装于同一墙面的各保温装饰板具有相同的高度,各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共面,在墙面上形成表面平整的装饰面。

本实用新型的锚固件,将调节件3设于底座2,由于底座2与保温板配合,当相邻的保温装饰板对接后,调节件3能够隐藏于饰面板以下的保温板内,不会影响饰面板的外观。并且,底座2与墙体基层固定,可以实现整个锚固件的可靠定位,然后再通过操作件调节扣件1的高度,使得扣件1相对底座2上下运动,进而改变扣件1对饰面板施加的作用力,从而改变保温装饰板的整体高度,起到调节同一墙面上各保温装饰板的高度的作用,进而保证各保温装饰板的共面度。

更为重要的是,扣件1设有隔挡部11和操作通道12,隔挡部11能够隔垫于调节件3的调节头31的下部,从而在需要调节扣件1的作用力时,建立调节件3与扣件1的联系;然后,操作件可以经由操作通道12作用于调节件3,驱动调节件3上下运动,从而进一步带动扣件1向下而向下移动饰面板,或者向上运动而向上移动扣件1,进而降低扣件1作用于饰面板的作用力,达到调节饰面板相对墙面的高度的目的。

由于操作通道12设于扣件1,而扣件1与饰面板配合后处于可操作的外表面(而不是隐藏在保温板内),即便在保温装饰板安装完成后、发现饰面板不平整,也可以直接经由操作通道12作用于调节件3,而无需破坏已经安装的饰面板。

加之,本方案的锚固件可以轻松便捷地调节扣件1的高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安装过程中或者安装后,根据需要调节扣件1的高度,使用更为简单便捷,能够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改善安装平整度,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安装后检验平整度不达标须拆除保温装饰板进行重新调平所导致的增加耗材和效率严重低下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方案的锚固件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从侧面看,底座2呈L型,具体可以将L型的底座2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立板22,一部分是平板21,其中,平板21用于与墙体基层固定连接,立板22与保温装饰板的侧面搭接,具体可以是与保温板的侧面搭接;同时,立板22还可以设有与平板21大致平行的连接部23,调节件3连接于该连接部23,并能够相对该连接部23上下运动,进而是调节扣件1与底座2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底座2不限于L型,当还可以是倒置的T型(在平板21与立板22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或者倒置的F型(在立板22的内面设有加强筋)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文仅以L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即底座2至少包括相互连接的平板21和立板22这两个部分,也可以包括其他起到加强作用的筋板等结构。

以长方体状的保温装饰板为例,以该长方体处于厚度方向的相对两面分别作为保温装饰板的内面和外面,其中,内面是保温板与墙面相连接的一面,外面是饰面板的外表面,则该保温装饰板除去内面和外面的其他四面都称之为保温装饰板的侧面,都需要采用本方案的锚固件与其他相邻的保温装饰板进行连接。

形成连接部23的方式多样,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立板22至少以其上端的部分朝向平板21向内弯折,具体可以弯折90度,以形成大致平行于平板21的连接部23,调节件3大致垂直地与连接部23接合,并能够相对连接部23上下运动。此时,从背面看,立板22大致呈横向放置的E型,并以中间的一竖向内弯折,进而形成连接部23,如图2所示。

或者,还可以直接在立板22的内面连接一连接板,以该连接板作为连接部23,该连接板具体也可以参照图1和图2中通过冲压裁剪形成的连接部23设置,区别可以仅在于一个需要弯折形成,一个是直接连接一个连接板冲压裁剪形成。

还可以理解的是,立板22也可以至少以其上端的部分朝向平板21向外弯折,或者在立板22的外面连接一连接板,作为连接部23,此时,在弯折处,底座的侧面呈Z字型。实际上,只要能够在与立板22相交的方向形成一个大致与平板21平行的接板,作为连接部23,以便供调节件3接入即可,该接板具体是由立板22的内面还是外面延伸,并不影响调节件3的安装和使用。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连接部23形成于立板22的内面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理解,当需要将连接部23形成于立板22的外面时,可以直接参照形成于内面的连接部23进行设置;并且,与连接部23配合使用的其他结构,如设于立板22两侧的侧部25等,也需要随同连接部23相应地转变至立板22的外面。

当采用立板22的部分弯折形成连接部23的结构时,立板22可以其上端的中部呈倒置的L型向内弯折,并以L型的横部形成连接部23,以L型的竖部与立板22的下端连接,如图1-图10所示。

此处所述的内外是以L型的底座2为参照定义的,以L型所围成的类似一个坐标系的某个象限对应的区域为内部区域,其他区域都称之为外部区域。

如图1-图10所示,扣件1可以包括与饰面板配合的卡部13和支撑卡部13的支撑部14,该支撑部14包括用于容纳调节件3的缺口部141和处于缺口部141两侧的侧支撑部142,至少一侧的侧支撑部142具有朝向缺口部141延伸的凸部,以形成隔挡部11。

从正面看,扣件1大致可以看作是左右两个F型板对接形成的结构形式,左右两侧的F型结构以各自的两横对接,形成一个整体件,该F型结构处于下方的横部以下的部分可以称之为侧支撑部142;两侧的F型结构并没有以各自的侧支撑部142对应形成一个整体的板状结构,而是在两侧的侧支撑部142之间形成有一个缺口部141,该缺口部141用于容纳调节件3。并且其中一侧的侧支撑部142,或者两侧的侧支撑部142均可以具有朝向缺口部141延伸的凸部,以该凸部作为隔挡部11,隔挡在调节头31的下部,此时,该隔挡部11具体可以是一个突出设置的挡块。

此外,在连接部23的至少一侧可以设有第一接口231,用于承接同侧的侧支撑部142,当侧支撑部142接入第一接口231后,扣件1与底座2成为一体,避免扣件1相对底座2分离。

如图3-图10所示,当仅在其中一侧设有凸部和第一接口231时,凸部和第一接口231处于同一侧的相邻位置。即如果扣件1仅设置一个凸部作为隔挡部11,连接部23也仅设有一个第一接口231,则第一接口231和隔挡部11位于同一侧,即第一接口231如果设于连接部23的左侧,则隔挡部11就设于左侧的侧支撑部142,第一接口231如果设于连接部23的右侧,则隔挡部11就设于右侧的侧支撑部142。此时,由于第一接口231和凸部处于同一侧,可以朝向与该侧相反的方向推动扣件1,使得扣件1的隔挡部11置于调节头31的下部、同时扣件1处于该侧的侧支撑部142接入第一接口231。

如图3和图4所示,隔挡部11和第一接口231均处于右侧,则向左推动扣件1,即可将右侧的侧支撑部142接入处于连接部23右侧的第一接口231,同时以处于扣件1右侧的隔挡部11由右向左地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图7和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图3和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同理,图5和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相同,隔挡部11和第一接口231均处于左侧,则向右推动扣件1,即可将左侧的侧支撑部142接入处于连接部23左侧的第一接口231,同时以处于扣件1左侧的隔挡部11由左至右地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

此外,立板22的中部设有连接部23,立板22可以其处于连接部23两侧的部分形成侧部25,当连接部23仅在一侧设有第一接口231时,立板22可其处于另一侧的侧部25设置第二接口251,第二接口251与第一接口231的接入方向相同,以便朝向接入方向推动扣件1时,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分别承接与各自同侧的侧支撑部142。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23可以仅在其左侧设置第一接口231,此时,立板22以其处于右侧的侧部25设置第二接口251,且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均朝向左侧开口;当由左至右地推动扣件1时,第一接口231承接左侧的侧支撑部142,第二接口251承接右侧的侧支撑部142,此时,由左至右的方向即为接入方向。同理,图5和图6示出了右侧开口的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其原理与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为形成第二接口251,侧部25可以其上端的至少部分朝向平板21向内弯折,以形成平行于平板21的侧接板252,该侧接板252可以与连接部23相同或者相似设置,此时,连接部23的第一接口231与侧接板252的第二接口251相对应,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与连接部23类似,侧接板252也可以是一个外接板,即,可以在侧部25的内面连接一平行于平板21的侧接板252,此时的侧接板252也可以类比形成连接部23的连接板进行设置,并按照形成第一接口231的形式设置第二接口251。

结合图1-图10所示,在俯视状态下,连接部23可以呈L型或T型,并以L型的拐部或T型两侧的拐部形成第一接口231。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呈T型设置,此时T型的两侧均可以看做一个L型结构,分别承接与各自同侧的侧支撑部142。

当连接部23采用T型结构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左推或右推扣件1,方便快捷地将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提高了使用便捷性。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图7和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呈朝向左侧开口的L型,图5和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图9和图10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呈朝向右侧开口的L型,这几个实施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开口方向的不同。并且,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1b与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1d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设置侧接板252和第二接口251;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1c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1e的区别也仅在于是否设置侧接板252和第二接口251。

依然与连接部23类似,在俯视状态下,侧接板252也可以呈L型,并以L型的拐部形成第二接口251。

本文所述的拐部是指L型或T型的横部与竖部的连接处所形成的直角拐角处,在该直角拐角处能够承接侧支撑部142,可以作为第一接口231或第二接口251。

在上述基础上,扣件1的侧面可以呈“干”字型,并以“干”字型上端的“工”字型结构作为卡部13,以“干”字型下端的竖部作为支撑部14,“工”字型结构两侧的卡口分别卡接相邻的两保温装饰板的饰面板。

此时,操作通道12可以是沿上下方向贯穿“工”字型的通孔。

并且,该通孔可以是由缺口部141朝向两侧的侧支撑部142延伸的长孔,即左右延伸的长孔,例如长度方向处于左右方向的长圆孔。出于安装便利性和易于加工的考虑,使用时需要将扣件1进行左右移动,以使得扣件1能够以其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端,建立扣件1与底座2和调节件3的联系。因此,操作通道12就需要在扣件1移动前后均能够允许操作件作用于调节件3,该长孔的设计就使得无论隔挡部11是否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操作件均能够通过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

当不需要对扣件1的高度进行调整时,可以使得扣件1处于隔挡部11与调节头31不接触的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操作通道12快速地对调节件3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使得调节件3的高度与扣件1的当前高度或者所需高度匹配,提高调节效率;当需要对扣件1的高度进行调整时,左右推动扣件1使得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操作件依然可以通过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通过调节件3改变扣件1的高度。

本方案中,调节件3具体可以是螺栓,以螺栓的螺栓头作为调节头31,用于与隔挡部11形成隔垫配合,或者说扣件1以其隔挡部11承托于螺栓头的底面,当螺栓向下运动时,螺栓头会下压隔挡部11,进而带动扣件1进一步下移,增大扣件1施加至饰面板的作用力;而当螺栓向上运动时,螺栓头作用于扣件1的“工”字型卡部13的底面一个顶的作用力,使得扣件1在外力的作用下上移,进而向上移动饰面板,使得饰面板能够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增大饰面板的高度。

由于图1-图10所示的实施例1a、1b、1c、1d、1e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的设置、连接部23的形成方式和结构等,故本文将这些存在较小区别的多个实施例统一归为实施例1,各实施例有区别的地方在上文中已经结合附图详述,其他部分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3虽然也可以采用弯折的形式形成,但具体弯折的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立板22可以其上端的中部呈“7”字型向内弯折,并以“7”字型的横部形成连接部23,以“7”字型的斜部(对应“7”字型的斜竖)与立板22的下端连接,且立板22的下端具有容纳调节件3的调节柱32的接纳孔24,如图11和图12所示。

由于立板22的中部在弯折时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根据相邻保温装饰板之间的装配间隙进行设置,通常以“7”字型的横部和斜部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90度为宜),故调节件3可以伸入立板22的板体中,立板22通过设于其板体的接纳孔24容纳调节件3,有利于扣件1的通孔12位于“工”字型卡部13的中部,扣件1的支撑部14能够与立板22贴合,进而缩小了锚固件在立板22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使得底座2与扣件1的结合更为紧密,有利于缩小相邻保温装饰板之间的安装缝隙。

当调节件3是调节螺栓时,调节柱32具体是指螺柱,操作件具体是指十字头或者花字头的螺丝刀,或者是内六角扳手等其他能够对调节螺栓进行调节的部件。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可以仅在于连接部23的结构,其他部分,如第一接口231和第二接口251等结构均可以参照实施例1进行设置,并组合出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操作通道12包括至少两个通孔,以根据隔挡部11是否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选用不同的通孔,使得操作件能够作用于调节件3。

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操作通道12包括三个通孔,两侧的侧支撑部142均具有凸部,以便在调节头31的两侧均形成隔挡部11;当其中一侧的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时,操作件通过同侧的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当两侧的隔挡部11均未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时,操作件通过处于中间的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

操作通道12也可以包括两个通孔,当隔挡部11未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时,操作件通过其中一个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当推动扣件1使得隔挡部11隔垫于调节头31的下部时,操作件通过另一个通孔作用于调节件3。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隔挡部11设于扣件1处于左侧的侧支撑部142,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隔挡部11设于扣件1处于右侧的侧支撑部142,这两个实施例中都是设有两个通孔,但由于隔挡部11的位置不同,两个通孔在左右方向的位置可能会存在差异。但是,在扣件1的左右运动距离较小的情况下,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7和图18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也可以仅在于隔挡部11的位置以及第一接口231的位置,两个通孔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设置在相同的位置,都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可以仅在于操作通道12的结构,其他部分都可以参照实施例1进行设置。

此外,由于保温装饰板属于现有技术的常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现有技术以及本文的文字描述即可知悉其结构,本文不再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保温装饰板的锚固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