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体验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5625发布日期:2019-10-12 23:3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工程安全体验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用具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工程安全体验屋。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中,为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配合工程项目的验收,通常会在建筑工地中根据工程需要搭建相关的展示项目或体验项目。待建筑施工或工程项目验收完成之后,由于运输不便(各项目大小不一,并有高达2、3米的),这些展示项目将被拆除。上述现场搭建又拆除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材料、时间与精力。由此,本申请发明人决定由此制造出一种无需重复拆卸、安装且便于运输的、用于体验和展示的集成体。

公开号为CN106504633A的发明专利中,发明人提出了一种集装箱式安全体验馆的初步方案,该方案对需要展示或体验的项目集中于一个馆内,不仅不便运输,还缺少安全带、轻微触电等的安全体验。

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集装箱式安全体验馆不便运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安全体验屋,其能够方便地进行运输,更便于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如下:工程安全体验屋,包括一方形钢框架、一钢底板与若干隔板,钢底板焊接于方形钢框架底部,若干隔板侧立固定于钢底板之上将方形钢框架划分为若干体验隔间;方形钢框架顶部的四个角上分别焊接有一角钢,角钢具有吊孔;各体验隔间均沿方形钢框架的边沿设置并形成开放式的入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方形框架总长为5~6m、高度为2.5m、宽度为2.5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包括洞口坠落与安全带体验间,洞口坠落与安全带体验间位于方形钢框架任一端,其包括焊接于方形钢框架顶部的隔间顶钢板。该隔间顶钢板上开设有与其下方相通的供成人穿过大小的开口,开口处铰接有左、右两块翻盖,翻盖由气缸驱动动作。开口正对的下方——隔间底部设有海绵垫,该开口正对上方架设有一龙门架,龙门架的两根立柱固定于顶钢板或钢底板上。龙门架上设有一气缸,气缸活塞杆的端部正指开口中心并固定连接有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包括安全鞋冲击体验间,安全鞋冲击体验间的钢底板上有开槽,开槽中以绝缘方式安装有导电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包括安全帽撞击体验间,安全帽撞击体验间中设有夹芯板将其分为三个小隔间。每个小隔间内分别适应1.6~1.7、1.7~1.8、1.8及以上的不同高度设置有一敲杆,敲杆由气缸驱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安全帽撞击体验间、安全鞋冲击体验间的顶部设有顶板,顶板采用夹芯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隔间顶钢板的四周设置有护栏,洞口坠落与安全带体验间的任一侧边设有爬梯至隔间顶钢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还包括钢丝绳体验间、灭火体验间、搬运重物体验间、安全用品展示间、安全急救展示间、栏杆推到体验间中至少一种、或用其中的至少一种替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安全帽撞击体验间与安全鞋冲击体验间背向相邻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还包括触电体验间,触电体验间的隔板采用绝缘材料,其上嵌置有多个不同电流大小的导电架,每一导电架配设有一控制开关;电流最高小于10mA。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各个不同项目的体验隔间或展示隔间通过规划设计集中于一个方形框架及钢板组合形成的安全体验屋中,并在安全体验屋的顶部设置角钢与吊孔,以便通过吊运方式进行运输,从而能够在各个工地之间以整体搬运的方式进行移动,而不用重复搭建、拆除或安装、拆卸,极大地节约了材料、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并能够往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方形钢框架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方形钢框架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顶部框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底部框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方形钢框架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方形钢框架隔板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方形钢框架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洞口坠落及安全带体验间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方形钢框架,2—标示牌,3—洞口坠落及安全带体验间,4—安全鞋冲击体验间,5—栏杆推到体验间,6—爬梯,7—角钢,8—安全帽撞击体验间,101—顶部框架,101a—横钢管一,101b—塑钢管一,101c—内钢管一,101d—开口,102—侧框架,103—底部框架,103a—横钢管二,103b—塑钢管二,103c—内钢管二,104—隔板立杆,105—隔板横杆,301—龙门架,301a—气缸一,301b—斜支撑杆一,302—保护栏,303—封闭隔板,304—门二,305—斜支撑杆二,306—翻盖,307—气缸二,308—海绵层,401—导电架,402—门一,501—栏杆,502—拉链,503—限位杆,701—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安全体验屋,包括一方形钢框架1、一钢底板与若干隔板,钢底板焊接于方形钢框架1底部,若干隔板侧立固定于钢底板之上将方形钢框架1划分为若干体验隔间。各体验隔间均沿方形钢框架1的边沿设置并形成开放式的入口。方形框架总长为5~6m(本实施例为6m)、高度为2~2.5m(本实施例为2.25m)、宽度为2-2.5m(本实施例为2.5m)。方形钢框架1由顶部框架101、侧框架102与底部框架103组成,结合图3中所示,底部框架103由两根横钢管一103b、两根竖钢管二103b组成外框架,外框架中布置有若干内钢管二103c,本实施例中内钢管二103c的数量为9根。结合图5、6所示,方形钢框架1顶部的四个角上分别焊接有一角钢7,角钢7具有吊孔701。角钢7为吊装时,用吊索分别与四个吊孔701连接后再共同连接至起吊车的吊钩上即可实现运输。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包括洞口坠落及安全带体验间3,洞口坠落及安全带体验间3位于方形钢框架1的右端,在该部分的方形钢框架1的顶部设置了接于方形钢框架1顶部的隔间顶钢板。结合图2所示,顶部框架101由两根横钢管一101a、两根竖钢管一101b组成外框架,外框架中如图所2示布置有若干内钢管一101c,并于顶部框架101右半部分的中心留置一开口101d用作洞口,横钢管一101a、竖钢管一101b与内钢管一101c焊接固定,隔间顶钢板覆设于顶部框架101上。隔间顶钢板的四周——即该洞口坠落于安全带体验间设置有护栏,洞口坠落及安全带体验间3的四周最好都采用隔板将其四周进行封闭,其右侧的隔板上设有爬梯6从底面通至隔间顶钢板。

隔间顶钢板上开设有与其下方相通的供成人穿过大小的开口101d(本实施例中开口101d为130cm*130cm),开口101d处铰接有左、右两块翻盖306,翻盖306由气缸驱动动作(本实施例中,左、右翻盖306各设有气缸二307,气缸二307或塞杆的一端固定于翻盖306底面,其另一端固定于封闭隔板303的侧壁上,用于支撑翻盖306并从底面控制翻盖306的翻转;气缸二307与隔间钢顶板、封闭隔板303之间呈三角状布置)。开口101d正对的下方——隔间底部设有海绵层308,用于为从洞口坠落的体验者提供缓冲。开口101d正对上方架设有一龙门架301,龙门架301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梁组成,两根立柱固定于顶钢板或钢底板上、横梁水平架设并固定于两根立柱之间。横梁上安装有气缸一301a,气缸一301a活塞杆的端部正指开口101d中心并固定连接有安全带。

为便于进出,本实施例可在右侧的封闭隔板303上设置门二304,并在正面的封闭隔板303上设置一透视窗以便观察其内部情况。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体验洞口坠落过程如下:体验者可通过爬梯6从地面至隔间的顶钢板提供的平台上,控制员通过控制气缸控制左、右两块翻盖306闭合将开口101d关上。体验者站立至(两脚最好分别踩踏)两块翻盖306组合形成的临时站点,待体验者确认后。控制气缸加速带动翻盖306打开使体验者下落至海绵层308。两块翻盖306所在隔层的两端与其下方的侧壁之间设有斜支撑杆一301、斜支撑杆二305。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体验安全带过程如下:体验者可通过爬梯6从地面至隔间的顶钢板提供的平台上,控制员控制气缸使左、右两块翻盖306闭合将开口101d关上、并通过控制龙门架301的气缸下降。体验者站立至(两脚最好分别踩踏)两块翻盖306组合形成的临时站点,并将安全带穿戴固定。再控制龙门架301的气缸上升至指定位置、同时控制左、右两翻盖306打开,并控制气缸加速下降令体验者下降体验安全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之上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包括安全鞋冲击体验间4,安全鞋冲击体验间4的钢底板上有开槽,开槽中以绝缘方式安装有导电架401。导电架401中有不高于6mA或8mA的电流。为防止他人触电,安全鞋冲击体验间4的隔板最好采用绝缘材料,并且,最好将体验间的四周设置隔板使该隔间封闭,为便于进出,可在隔板上设置门一402。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体验者在不穿安全鞋的情况下触碰导电架401体验微电流之后,再在穿安全鞋的情况下触碰导电架401即可完成体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之上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包括安全帽撞击体验间8,安全帽撞击体验间8中设有夹芯板将其分为三个小隔间。每个小隔间内分别适应1.6~1.7m、1.7~1.8 m、1.8 m及以上的不同高度设置有一敲杆,敲杆由气缸驱动。敲杆横穿过小隔间的内侧的隔板设置,中部靠朝内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其朝内一端通过在隔板上开口101d插入至小隔内后。其另一端位于小隔间内。为便于敲杆在气缸作用下上下运动,可在敲杆在内侧的隔板的开口101d处从最高高度分别至1.6、1.7、1.8m之间的垂直距离开设长条形的开槽。最高高度为2~2.5m,作为优选,1.6~1.7m、1.7~1.8 m、1.8 m及以上分别对应2 m、2.2 m、2.4m的最高高度。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控制员操控使敲杆位于最高高度处,体验者戴上安全帽后站立于敲杆的下方。待体验者确认后,控制员控制气缸加速使敲杆从最高高度处沿着开槽向下快速滑行(模拟物体下落)敲击安全帽。

上述实施例中,安全帽撞击体验间8与安全鞋冲击体验间4背向相邻设置。安全帽撞击体验间8、安全鞋冲击体验间4的顶部设有顶板,顶板采用夹芯板。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如下:体验隔间还包括触电体验间,触电体验间的隔板采用绝缘材料,其上嵌置有多个不同电流大小的导电架401,每一导电架401配设有一控制开关。电流最高小于10mA。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2。

实施例5

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最左侧设置栏杆501推到体验间5,推到体验间5的钢底板上设置有一栏杆501,栏杆501的底部铰接于钢底板或栏杆501的上半部分铰接于栏杆501的下半部分,栏杆501的上半部分的两端与方形钢框架11/隔板之间设有拉链502(本实施例中采用铁链,铁链身节长3厘米)限制栏杆501的翻转角度。栏杆501的下半部分的外侧间隙配设有限位杆503,用于限制栏杆向外倾翻的角度,以确保体验者的安全。

上述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设置——钢丝绳体验间、灭火体验间、搬运重物体验间、安全用品展示间、安全急救展示间中至少一种。或者,上述体验隔间(除洞口坠落与安全带体验隔间外)用钢丝绳体验间、灭火体验间、搬运重物体验间、安全用品展示间、安全急救展示间、栏杆501推到体验间5中的至少一种替换。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体验者行走至栏杆501前,与栏杆501保持10公分左右的距离,向前推动栏杆501。或者体验者行走至栏杆501前,轻靠在栏杆501上完成体验。

其中,钢丝绳展示区中设有至少一套钢丝绳(本实施例中为φ10-5米钢丝绳一套、φ10-5米钢丝绳一套)。该钢丝绳通过一固定夹固定于钢丝绳展示区内侧的隔板上。

其中,灭火体验隔间内设有不同规格(35公斤灭火器、4公斤灭火器)的灭火器,灭火器通过抱箍固定于钢底板上。灭火体验隔间内还设有灭火桶、点火器与可燃物,灭火桶的底部直接固定于钢底板上,点火器与可燃物收纳于一固定于隔板或钢底板上的柜体内。为避免起火、提高使用安全性,灭火体验隔间的隔板、钢底板均采用防火钢板材料。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体验者可先用点火器与可燃物在灭火桶内点火,再使用灭火器对灭火桶内的火进行灭火,从而完成灭火体验。通过灭火体验,体验者能够熟悉灭火操作,加强安全行为。

其中,安全用品展示区中固定有一展示柜,展示柜包括钢底座与固定于底座上的玻璃柜体,钢底座焊接于钢底板上。展示柜中固定有人体模特,人体模特身上穿戴固定有安全用品。安全用品包括雨靴、绝缘鞋、安全帽、安全带、电焊面罩、防护口罩、反光背心、电焊手套、劳保服、劳保鞋等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安全急救展示区的钢底板上焊接固定有用于收纳的钢平台,用于收纳的钢平台中收纳有心肺复苏模拟人、镀锌钢管担架。用于收纳的钢平台的内部中空、朝外一侧侧面铰接有翻板,翻板翻转一侧设有插销与钢平台固定。钢平台内还收纳有一14寸医疗箱。在体验前、搬运固定位置后,将心肺复苏模拟人、镀锌钢管担架与医疗箱从钢平台中取出摆放至各自位置。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体验者可依照安全员的降解,使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行为的练习。并使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生或真人进行镀锌钢管担架使用的演练。

搬运重物体验隔间内放置有若干不同重量规格(本实施例中为10公斤、20公斤、50公斤、60公斤等)的重物,钢底板上设有与重物底部大小相适应的浅口凹槽供重物放置。

本实施例体验隔间过程如下:体验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任一规格的重物,将其搬至体验屋外或其他体验隔间处,再将其搬回至原位。

为加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中隔板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可先在方形钢框架11内焊接隔板框架(隔板框架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由隔板立杆104与隔板横杆105交错固定而成),再于该隔板框架上覆盖固定隔板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高强度隔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种体验隔间的体验屋,其采用钢架结构与巧妙的隔间布置结合,在最小体积内实现了至少四种安全知识的体验功能区块,不仅便于通过吊装的方式进行整体运输、直接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材料等的浪费;还有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减少因不当施工造成的事故的发生。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