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4500发布日期:2019-08-23 22:03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震抗震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是防震动工程中常用的二维隔震构件,该构件主要是在上下连接板间模压硫化一橡胶与钢板交替叠合层构成。这种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不仅可承载建筑物等恒定载荷,而且具有良好的水平变形能力和阻尼耗能能力,因此可有效地把建筑物与地震的水平作用隔开。但是,现有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相对较差,很难满足高层建筑的隔震的要求,因为地震本身具有多维特性,尤其是位于地震的高烈度区很容易造成高层建筑产生过大的倾覆弯矩,导致隔震支座出现过大的拉应力。由于隔震支座抗拉刚度过小,在过大的拉应力作用下,隔震支座会产生较大的变形,结构易产生倾覆,导致结构倒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当隔震支座出现较大的拉应力时,可高层建筑的隔震和抗拉要求,促进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钢丝绳和叠层橡胶弹性体,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沿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的四周分别相对地均设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方向不同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的数量相同,且分别连接相对的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的钢球,且所述钢球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滑动。

优选地,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均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各边的中段。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沿纵向延伸的方向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内表面设有润滑油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横向截面成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与所述上连接板及下连接板之间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钢球上设有圆环,所述钢丝绳与所述圆环连接。

优选地,所述圆环与所述钢球之间通过锚钉连接。

优选地,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包括橡胶层和薄钢板,所述橡胶层与薄钢板交替叠合构成叠合层,所述叠合层的外周设有橡胶保护层,所述叠合层的中心设有铅棒或为空心圆孔,所述叠合层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

优选地,所述上连接钢板与下连接钢板的厚度大于所述薄钢板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上连接板及下连接板之间设置钢丝绳,并在钢丝绳的两端设置钢球安装于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当地震所产生的强大剪力传递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时,钢丝绳上的钢球随着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相对位移而一端锁死,一端滑动,使钢丝绳保持紧绷状态,当地震作用结束外力作用消失时,钢丝绳恢复原状。当地震使建筑物上下震动或左右摇摆时,整个隔震支座必然交替受拉、受压。如果受压,叠层橡胶弹性体被压缩而缩短,钢丝绳由紧绷状态变成松弛状态,钢球可自由滑动,因此压力全部由叠层橡胶弹性承担;当隔震支座受拉,钢球锁死在凹槽上,钢丝绳便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分担由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传递而来的拉力,满足高层建筑的隔震和抗拉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俯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钢球设置圆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连接板,11-第一凹槽,2-下连接板,21-第二凹槽,3-钢丝绳,4-叠层橡胶弹性体,41-橡胶层,42-薄钢板,43-橡胶保护层,44-铅棒或空心圆孔,45-上连接钢板,46-下连接钢板,5-钢球,6-润滑油层,7-螺栓,8-圆环,9-锚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3,本实施例的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钢丝绳3和叠层橡胶弹性体4,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相对设置,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4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之间,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的上沿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4的四周分别相对地均设有多个沿纵向延伸的方向不同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所述钢丝绳3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21的数量相同,且分别连接相对的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所述钢丝绳3的两端分别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内的钢球5,且所述钢球5可在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内滑动。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通过在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2之间设置钢丝绳3,并在钢丝绳3的两端设置钢球5安装于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内,当地震所产生的强大剪力传递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时,钢丝绳3上的钢球5随着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的相对位移而一端锁死,一端滑动,使钢丝绳3保持紧绷状态,当地震作用结束外力作用消失时,钢丝绳3恢复原状。当地震使建筑物上下震动或左右摇摆时,整个隔震支座必然交替受拉、受压。如果受压,叠层橡胶弹性体4被压缩而缩短,钢丝绳3由紧绷状态变成松弛状态,钢球5可自由滑动,因此压力全部由叠层橡胶弹性体承担;当隔震支座受拉,钢球5锁死在凹槽上,钢丝绳3便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分担由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传递而来的拉力,满足高层建筑的隔震和抗拉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钢丝绳3在安装时只需要将其绷紧,对所述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2不产生压应力,确保所述钢球5能在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内滑动。

另外,较佳地,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均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的各边的中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沿纵向延伸的方向相垂直。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相垂直设置,保证了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内的所述钢球5不会沿凹槽的纵向任意滑动,保证了所述钢球5相对于初始位置的稳定性。另外,由于所述钢丝绳3在受拉时所述钢球5相对凹槽会有运动,为减小运动时的相对摩擦,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的内表面设有润滑油层6,并且所述第一凹槽11及第二凹槽21的横向截面成圆弧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丝绳3可以与所述钢球5直接连接,也可以在所述钢球5上设置圆环8,所述钢丝绳3与所述圆环8连接。同时,为加工制作方便,所述圆环8与所述钢球5之间通过锚钉9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4包括橡胶层41和薄钢板42,所述橡胶层41与薄钢板42交替叠合构成叠合层,所述叠合层的外周设有橡胶保护层43,所述叠合层的中心设有铅棒44,所述叠合层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上连接钢板45和下连接钢板46。其中,所述上连接钢板45与下连接钢板46的厚度大于所述薄钢板42的厚度。由于所述叠层橡胶弹性体4与所述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2之间螺栓7连接,即所述上连接板1与下连接板2分别与所述上连接钢板45与下连接钢板46通过所述螺栓7连接,将所述上连接钢板45与下连接钢板46的厚度设置成大于所述薄钢板42的厚度,方便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