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及套建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3694发布日期:2019-04-20 05:5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及套建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套建建筑基础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及套建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发展迅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导致城市中心地段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在城市旧城改造中,一般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法,拆除旧建筑带来的建筑垃圾无处排放,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而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在一栋既有建筑的外部套建一栋新建建筑是一种不错的处理方式。套建建筑一般为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要求高,基础一般采用桩基础的形式,其埋深大于旧有建筑,且新建套建建筑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之间的间距较小,不能采用常规方式保证套建建筑桩基础的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以解决套建建筑横向大跨度方向无法设置基础拉梁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设置于既有建筑基础的外侧,包括:

拉梁底板,一侧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齿合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向外延伸超出框架柱下方的承台的外边缘,拉梁底板配设有双向钢筋网;

基础拉梁,设置于所述拉梁底板的上面,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台之间,借助箍筋与所述拉梁底板箍在一起,所述基础拉梁的宽度小于所述承台的宽度,所述基础拉梁的中心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台的中心连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齿合连接的结构为:所述拉梁底板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连接的一侧的断面形状,为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外形相配合的齿形结构,所述双向钢筋网铺设至靠近所述既有建筑基础,一体浇筑后,拉梁底板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梁底板的底部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的灰土基础的标高,其顶部标高不高于所述既有建筑灰土基础的砖放脚的顶标高。

进一步地,所述拉梁底板的下方铺设混凝土垫层,所述混凝土垫层一侧铺设至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的灰土基础相接,另一侧向外铺设超出所述拉梁底板的外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垫层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既有建筑的灰土基础的底部标高,且低于所述灰土基础的顶部标高。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柱的下方为与所述框架柱同轴并深入到地基内的扩底桩,所述承台设于所述扩底桩的上端,所述扩底桩的下端设有用于增大承载力的扩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扩底部的最大外边缘在所述既有建筑基础的灰土基础所形成的正投影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扩底部的最大外边缘超出所述拉梁底板的外边缘。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建建筑,基于所述的条形基础拉梁。

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通过条形基础拉梁与既有建筑基础的齿合连接,组合受力,有效承担扩底桩顶部的水平剪力及柱底弯矩,使套建建筑柱底内力有效传递,套建建筑基础仅承担结构竖向力,能够减小套建建筑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之间的间距,减少土地占用,节约土地资源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条形基础拉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与条形基础拉梁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记:

1-框架柱;2-基础拉梁;3-拉梁底板;4-扩底桩;41-扩底部;42-承台;5-既有建筑基础;51-灰土基础;52-砖放脚;6-箍筋;7-双向钢筋网;8-混凝土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进行说明。所述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设置于既有建筑基础5的外侧,包括拉梁底板3和基础拉梁2,拉梁底板3一侧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齿合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向外延伸超出框架柱1下方的承台42的外边缘,拉梁底板3配设有双向钢筋网7;基础拉梁2设置于拉梁底板3的上面,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台42之间,借助箍筋6与所述拉梁底板3箍在一起,所述基础拉梁2的宽度小于所述承台42的宽度,所述基础拉梁2的中心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承台42的中心连线重合。

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条形基础拉梁与既有建筑基础5的齿合连接,组合受力,有效承担扩底桩4顶部的水平剪力及柱底弯矩,使套建建筑柱底内力有效传递,套建建筑基础仅承担结构竖向力,能够减小套建建筑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5之间的间距,减少土地占用,节约土地资源利用。

其中,位于基础拉梁2两侧的拉梁底板3内铺设的钢筋网的间距大于基础拉梁2内的钢筋的间距,节约资源。

请参阅图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齿合连接的结构为:所述拉梁底板3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连接的一侧的断面形状,为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外形相配合的齿形结构,所述双向钢筋网7铺设至靠近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一体浇筑后,拉梁底板3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紧密连接。其中,既有基础包括灰土基础51和砖放脚52,其中,灰土基础51的宽度大于砖放脚52的宽度,因此,灰土基础51和砖放脚52之间形成一个台阶,也即可以形成一个齿形,灰土基础51上为外形具有台阶的砖放脚52,砖放脚52的每一个台阶即可形成一个齿形,在条形基础拉梁浇筑后,拉梁底板3的侧面即可形成与既有建筑基础5紧密啮合的齿形结构,如此组合后,条形基础拉梁可以承担水平剪力和柱底弯矩,也即分担套建建筑基础的部分内力,并提高套建建筑整体承载力;另外,采用齿合连接的方式,还可以缩短既有建筑和套建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减少土地占用,有效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拉梁底板3的底部标高等于或高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的灰土基础51的标高,其顶部标高不高于所述既有建筑灰土基础的砖放脚52的顶标高。

请参阅图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拉梁底板3的下方铺设混凝土垫层8,所述混凝土垫层8一侧铺设至与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的灰土基础51相接,另一侧向外铺设超出所述拉梁底板3的外边缘。

请参阅图2,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混凝土垫层8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既有建筑的灰土基础51的底部标高,且低于所述灰土基础51的顶部标高。参见图2,其中,拉梁底板3的高度为h1,拉梁整体的高度为h2,混凝土垫层8的高度为h3,基础拉梁2到拉梁底板3外边缘的距离为a2,基础拉梁2到既有建筑基础5的灰土基础51的最短距离为a1,其中,a1和a2可以相等,混凝土垫层8超出拉梁底板3外边缘的宽度为a3,上述各参数,及框架柱1到既有建筑基础5中心的距离,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而定。

参阅图1及图3,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框架柱1的下方为与所述框架柱1同轴并深入到地基内的扩底桩4,所述承台42设于所述扩底桩4的上端,所述扩底桩4的下端设有用于增大承载力的扩底部41。通过扩底桩4,增大框架柱1的承载力,同时,利用扩底桩4,也可以缩短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距离。

请参阅图1及图3,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扩底部41的最大外边缘在所述既有建筑基础5的灰土基础51所形成的正投影范围内。其中,利用了扩底部41与既有建筑基础5的部分重叠,减少对周围土地的占用。

请参阅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扩底桩4条形基础拉梁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扩底部41的最大外边缘超出所述拉梁底板3的外边缘。通过扩底部41,提高灌注桩的基础承载力,进一步提高整体建筑的稳固性。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建建筑,基于所述的条形基础拉梁。

本发明提供的套建建筑,由于通过条形基础拉梁与既有建筑基础5的齿合连接,组合受力,有效承担扩底桩4顶部的水平剪力及柱底弯矩,使套建建筑柱底内力有效传递,套建建筑基础仅承担结构竖向力,能够减小套建建筑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5之间的间距,减少土地占用,节约土地资源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