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吸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4351发布日期:2019-07-13 10:00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吸污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下清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吸污机。



背景技术:

水池在用一段时间之后,里面会存留很多污物,比如人的毛发、落叶、泥土等,所以需要进行不定期清理,从而水下清洁装置因此而生,水下吸污机就是其中的一种。水下吸污机一般包括一过滤装置、叶轮,叶轮旋转,从而池水进入过滤装置内,再经过过滤装置的过滤,干净水排出,污物留在吸污机内,从而达到水池清理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已经在售的水下吸污机,有些采用在环形叶轮之后设置过滤装置的方式,即在清理的时候,叶轮工作,池水被吸入并经过环形叶轮中间的内部通道,然后进入后续的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这种设置,因为池水要从环形叶轮中间的内部通道通过,从而池水里面的污物容易堵塞叶轮,从而不但影响整个吸污机的正常工作,而且还严重损害叶轮,降低叶轮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整个吸污机的使用寿命。

还有一些吸污机在其回收装置下端设置为吸口,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网,且过滤网把叶轮与吸口隔开,所以池水经吸口进入吸污机内部后会先经过滤网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水进入过滤网后被排出,这样的设置虽然解决了上述污物堵塞叶轮的问题,但是这种设置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水里的大面积污物,比如树叶有可能因为吸力而附在正对着叶轮下方的过滤网上,如此,则会使得叶轮对池水的吸力大为降低,从而使得清理效率特别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清理效率高的水下吸污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水下吸污机,包括动力装置、过滤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抽吸组件以及给所述抽吸组件提供动力的动力驱动装置,所述水下吸污机还包括上端设有敞开口的回收装置,所述抽吸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方或全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空间内,所述抽吸组件工作时,待过滤的水经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内,并往过滤装置的侧边流动,从而经过滤后的水从过滤装置侧边排出,不能从过滤装置侧边排出的污物落入回收装置内。

所述进水通道设置于所述回收装置或过滤装置上或设置于所述回收装置与过滤装置之间,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与外界相通,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抽吸组件下方,所述待过滤的水在所述抽吸组件作用下进入过滤装置后至少部分与抽吸组件接触;优选的,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滤装置下端平齐或位于所述过滤装置内。

所述过滤装置下端与所述回收装置连接,且所述过滤装置下端设置有敞开口。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下端设置有敞开口的过滤壳体,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可对待过滤的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孔;或,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下端设置有敞开口的过滤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下端也设置敞开口,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设置有过水孔;所述过滤壳体下端与回收装置连接,优选的,所述过滤壳体下端与回收装置可拆连接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壳体与过滤框架、连接于所述过滤框架侧壁上的过滤网,所述过滤壳体、过滤框架以及过滤网下端均设置有敞开口,所述过滤壳体侧壁设置有过水孔,所述过滤框架的侧壁设置有过滤间隙,所述过滤框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滤壳体内。

所述过滤框架与过滤壳体可拆连接或与回收装置可拆连接,所述过滤壳体下端与回收装置连接,优选的,所述过滤壳体下端与回收装置可拆连接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一动力定位件,所述抽吸组件与动力定位件连接并可相对动力定位件旋转,所述动力定位件与所述过滤装置或/和回收装置连接。

所述动力定位件连接于所述过滤装置上侧;或,所述回收装置下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即形成为所述进水通道,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外界相通,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伸入所述回收装置内,所述动力定位件连接于所述进水管内,且所述进水管内壁与动力定位件之间有间隙。

所述动力定位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盖与下盖,所述上盖与下盖一起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上盖下端与下盖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伸出于所述容置空间外与所述抽吸组件连接。

所述回收装置底部设置有排水口,一过滤网设置于所述排水口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在抽吸组件工作时,待过滤的水经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内,并往过滤装置侧边流动,从而会被过滤装置过滤,过滤后的水从过滤装置侧边排出,而不能从过滤装置侧边排出的污物则因为重力作用落入到回收装置下侧内;如此,无需在抽吸组件中间设置内部通道供待过滤的水通过,从而池水里的污物不会堵塞到抽吸组件,不会影响整个吸污机的正常工作,也不会损害抽吸组件而降低抽吸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污机的使用寿命;且因为过滤装置下端设置敞开口,也就不存在过滤装置下端存在正对着叶轮的过滤网,从而也就避免了树叶等大面积污物遮住过滤网而导致的叶轮吸力下降的情况,所以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一实施例可以看到内部结构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一实施例的回收装置与过滤装置的爆炸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2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4中a-a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一实施例的回收装置的俯视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一实施例动力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二实施例的回收装置与过滤装置的爆炸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三实施例部分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水下吸污机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水下吸污机包括动力装置1、过滤装置2,所述动力装置1包括抽吸组件11以及给所述抽吸组件提供动力的动力驱动装置13,所述水下吸污机还包括上端设有敞开口的回收装置3,所述抽吸组件1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滤装置2上方或全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2的空间内,所述抽吸组件11工作时,水经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2内,并往过滤装置2的侧边流动,从而经过滤后的水从过滤装置2侧边排出,不能从过滤装置2排出的污物落入回收装置3内。

所述进水通道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2或回收装置3上或设置于所述回收装置与过滤装置之间,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与外界相通,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抽吸组件下方,所述待过滤的水进入过滤装置后至少部分与抽吸组件接触,优选的,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滤装置下端平齐或位于所述过滤装置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装置3下侧设置有进水管31,所述进水管31下端与外界相通,上端伸入所述回收装置3内并位于抽吸组件11下方,所述进水管31即形成为所述进水通道,过滤后剩下的物质(污物)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回收装置3侧壁与进水管31之间的空间内。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滤装置下端平齐或位于所述过滤装置内,即是说,进水管的上端(即出水口位置)与所述回收装置上端平齐或高出于所述回收装置上端,如此设置进水管31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使得被吸进来的水都直接进入过滤装置2内,经过滤装置2过滤后排出,从而不但减轻抽吸组件11的负担,还可提高整体清理效率;二是在本发明吸污机工作过程当中,外面的水从进水管31往上流动到过滤装置2内,因重力而落入到回收装置3下侧内的污物(即过滤后剩下的物质)即使随着水往上移动也不可能再经进水管31往下移动而再度进入到水池内;在本发明吸污机停止工作后,因重力而落入到回收装置3下侧内的污物更是不可能再自行往上移动,如此,即完全避免了经过滤装置2过滤后的污物再度进入到水池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31上端也可位于所述过滤装置2下侧。

所述进水管31上下延伸设置,且所述进水管31下端与所述回收装置3底壁平齐或往下伸出于所述回收装置3外。所述进水管31下端伸出于回收装置3下端外,由于进水管31的横截面小于回收装置3,从而本发明吸污机还可以适用于较窄的边角位置,从而本发明可以将水池清理得更干净。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31与回收装置3一体成型,所述进水管31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或可拆连接于所述回收装置3。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通道也可设置为软管,所述回收装置3或过滤装置2上设有通孔,所述软管一端经所述通孔穿入过滤装置2内,另一端位于回收装置3或过滤装置2外。或所述回收装置3上设置有上通孔,所述过滤装置2上也设置下通孔,从而在过滤装置与回收装置连接后,所述上通孔与下通孔一起组成供所述软管通过的通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示),所述回收装置3底壁中间设置有上下通孔,所述通孔即形成为所述进水通道。优选的,所述回收装置3底壁上端面上枢接有一盖板,所述盖板往下旋转时可盖住所述通孔,当水经该通孔往回收装置3内流动时,即可冲开该挡板,当不再有水经该通孔往回收装置3内流动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盖板往下旋转而挡住该通孔,从而防止回收装置3内的过滤剩下的物质从该通孔流出去。

优选的,所述抽吸组件11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2内部上侧,并位于所述进水通道出水口正上方,从而因为离进水通道近,对水的吸力大,使得水能更快更容易地通过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2内;而且进入过滤装置2内的水受到抽吸组件11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向侧边的过滤装置2流动时的直接距离短,所受阻力小,能更快速地流向过滤装置2侧边而被过滤,如此,大大提高了过滤速度,即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

所述过滤装置2下端与所述回收装置3连接,且所述过滤装置3下端设置有敞开口。所述动力装置1与所述过滤装置2或/和回收装置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2包括过滤壳体21、过滤框架22、连接于所述过滤框架侧壁上的过滤网(图未示),所述过滤壳体21、过滤框架22以及过滤网下端均设置有敞开口,所述过滤壳体侧壁设置有过水孔211,所述过滤框架的侧壁设置有过滤间隙220,所述过滤框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滤壳体21内。

优选的,所述过滤框架22与所述过滤壳体21可拆连接,从而在拆开过滤壳体21与回收装置3后,还可自过滤壳体21上拆下过滤框架22,从而方便清洗。可以在所述过滤框架22上设置弹性卡勾,在过滤壳体21上设卡孔,弹性卡勾卡入卡孔内,从而两者连接;当要拆离两者时,往内侧按压所述弹性卡勾使其脱离卡孔即可。也可以是所述弹性卡勾直接卡入某一过水孔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吸组件11完全位于所述过滤框架22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框架22包括下框架221、上顶板222以及连接所述下框架221与上顶板222的连接件223,下框架221因为为框架式,从而自然形成有敞开口。所述连接件223设置为多根间隔的连接肋,相邻两连接肋之间即形成有所述过滤间隙220。或所述连接件223设置为一整块板,在整块板状上开孔即形成为所述过滤间隙22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框架2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可行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壳体21下端与回收装置3上端可拆连接。所述回收装置3设置有弹性手指32或卡孔,对应的,所述过滤壳体21下端设置有卡孔210或弹性手指,所述弹性手指32卡入卡孔210内,过滤壳体21与回收装置3连接;当要拆离两者时,利用弹性手指32的变形力,使得弹性手指32脱离与卡孔210的卡合,如此,从而实现过滤壳体21与回收装置3的可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1还包括动力定位件12,所述抽吸组件11与动力定位件12连接,且所述抽吸组件11可相对动力定位件12旋转,所述过滤装置2与动力定位件12或/和回收装置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定位件12连接于所述过滤壳体2上方,如此设置,拆离所述过滤壳体21与回收装置3后,所述过滤壳体21与动力定位件12依然连接在一起,从而抽吸组件11也位于过滤壳体21内,如此,即可避免抽吸组件11暴露在外而避免损坏。所述动力定位件12可通过一体成型或螺丝等方式与过滤壳体固定连接,两者也可以是可拆连接,从而方便维修。

所述过滤装置2的过滤壳体21上端与所述动力定位件12连接,下端与回收装置3可拆连接,所述过滤框架22可与过滤壳体21可拆连接,也可与回收装置3可拆连接,这样,过滤框架22可以与回收装置3一起从滤壳体21上拆下,然后再把过滤框架22(包括其上的过滤网一起)从回收装置3上拆开清洗。完成清洗后按照相反顺序装回。如此设置的好处是操作简便,并可以防止回收盒内的污物流出造成二次污染。所述过滤壳体21上端可一体成型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下端,两者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或可拆连接。

所述动力定位件12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盖121与下盖122,所述上盖121与下盖122一起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上盖121下端与下盖12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固定连接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的动力输出轴往下伸出于动力定位件12外并伸入过滤装置的过滤框架22内与抽吸组件11连接。较佳的,所述过滤框体的上顶板222设置有穿孔225供动力驱动装置13的动力输出轴穿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吸组件11设置为离心叶轮,优选的,为半开式离心叶轮,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设置为电机。优选的,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中心轴线与进水管31的中心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即进水管31的出水口位于离心式叶轮的正下方。如此设置,在电机驱动离心叶轮旋转工作时,其对池水的吸力更大,从而清理效率更高。

所述动力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电池14、电路板15、开关按键16,所述电池14、开关按键16以及电机均与所述电路板15电连接,所述开关按键16一端伸出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外,按压开关按键16即可实现本发明的开关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定位件12还包括一朝下开口的外壳123,所述外壳123固定罩设于上盖121外,所述外壳123通过螺丝或其他方式与上盖121或/和下盖122固定连接。

按压开关按键16,电池14给电机供电,电机工作,从而驱动离心叶轮旋转工作,离心叶轮旋转时,会在其下端形成负压,待过滤的水受负压作用被吸入进水管31并进入过滤装置2内,然后再受离心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往离心叶轮的外侧流动,即往进水管31上端的外侧、过滤装置2的侧边流动,从而经过过滤装置2后排出的水则是经过过滤装置2过滤的水,而不能通过过滤装置2侧边的污物,即过滤剩下的污物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回收装置3内。具体地说,需过滤的水往进水管31上端的外侧流动时,过滤装置会对其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经过滤壳体21的过水孔211后流到水池中,而水里的污物则不能通过过滤装置,所以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到回收装置3的下侧内。如此循环,直至池水清理完毕或者回收装置3内的污物太多需要清洗为止。

如此,待过滤的水在从进水管31上端出来之后,被半开式离心叶轮搅动,叶轮周围的水在叶轮搅动下也一起流动,并在半开式离心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往外侧流动,水中夹杂的污物也随水流甩向外侧,所以离心叶轮不需要设置内部通道供待过滤的水通过,从而池水里的污物不会堵塞到抽吸组件11,也不会盖住抽吸组件,不会影响整个吸污机的正常工作,结构简单可靠,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污机的使用效率和寿命;且因为过滤装置2设置为下端设置敞开口,叶轮置于过滤装置内并与待过滤的水相接触,所以也就不存在叶轮设置于过滤网外并具有正对着叶轮的过滤网的情况,从而也就避免了树叶等大面积污物遮住过滤网而导致的叶轮吸力下降的情况,所以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遥控的方式,即不设置所述开关按键16,而是通过其他遥控器控制;还可以不设置电池14,而是采用通过导线直接连接动力驱动装置和外部电源,或间接通过所述电路板15、并通过导线连接动力驱动装置与外部电源的方式。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电池14、电路板15、开关按键16可以不设置于动力定位件12内,而是可以置于本发明吸污机动力定位件12的外部,所动力驱动装置13的动力输出轴通过软轴与抽吸组件11连接,动力定位件12仅仅用于定位所述抽吸组件11,即是说,抽吸组件可通过一安装轴与动力定位件12连接,所述安装轴可通过轴承、轴孔间隙配合等任意公知方式与动力定位件12转动连接,所述抽吸组件与安装轴连接,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的动力输出轴再通过软轴与安装轴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示),也可以是,所述过滤框架22上侧露出于过滤壳体21上端外,下侧位于过滤壳体21上侧内,所述动力定位件12置于所述过滤框架22上端并与所述过滤框架22连接,从而池水进入过滤装置2内后,一部分水经过滤框架22上侧壁上的过滤网过滤后直接排到水池中,一部分水经过滤网过滤后再通过过滤壳体21的过水孔211后排到水池中;或,所述过滤框架22下侧位于回收装置3上侧内,过滤框架22上侧位于过滤壳体21内,对应的,所述回收装置3上侧侧壁也设置有过水孔211;或,所述动力定位件12往下延伸有一环形壳体,所述过滤框架22上侧位于该环形壳体内,下侧位于过滤壳体21内,该环形壳体与所述过滤壳体21连接,且对应的,该环形过滤壳体21侧壁也设置有过水孔211。即是说,所述过滤框架2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滤壳体21内。

另一实施例中(图未示),所述过滤装置2包括下端设置有敞开口的过滤壳体,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设置有可对待过滤的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孔,从而待过滤的水往过滤装置的侧边流动时,直接经过滤壳体的过滤孔过滤。

或,所述过滤装置2包括下端设置有敞开口的过滤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下端也设置敞开口,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设置有过水孔,从而待过滤的水往过滤装置的侧边流动时,过滤网对其进行过滤,过水孔只是起到供水通过的效果。所述过滤网可以通过任意公知可行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过滤壳体21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比如过滤壳体21的侧壁上凸设有挂钩勾住过滤网等。如此,池水进入过滤装置2内后,经过过滤网后的水即是经过过滤的水,而不能通过过滤网的污物则受重力影响而落入到回收装置3下侧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抽吸组件11甩出的水直接流向侧边的过滤装置2进行过滤。所述动力定位件12也可往下延伸有一环形壳体,该所环形壳体与所述过滤壳体21上端连接,且该所述环形壳体不设置过水孔211,所述抽吸组件11位于该环形壳体内,如此述抽吸组件11与过滤装置2上端之间有一段距离,从而当水往侧边流动而碰到环形壳体时会往下流动,再经过滤装置2过滤。

所述过滤壳体21可以设置为环形状,从而下端自然形成敞开口,也可以设置为倒u形状,所以下端也形成敞开口,且倒u形状的过滤壳体21顶壁也设置有通孔供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过滤壳体21还可以为其他合适的形状,只要下端设置敞开口。

综上所述,所述过滤装置2下端设置敞开口,待过滤的水经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2内,并往过滤装置2的侧边流动,从而经过滤后的水从过滤装置2侧边排出,不能从过滤装置2侧边排出的污物往下穿过过滤装置2下端的敞开口后落入回收装置3内。

所述回收装置3底部设置有排水口33,一过滤网设置于所述排水口33对应的位置。从而从水里将本发明吸污机提起来之后,回收装置3里的水会经该过滤网往外流出,从而减轻整体重量,而因为过滤网的设置,污物不能流出,从而保证清理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装置3设置为上端设有敞开口的回收盒,所述回收盒底壁上设置有所述排水口33,且所述回收盒侧壁设置有与所述排水口33位置对应的插入孔34,一框架35经所述插入孔34插入所述排水口33,所述过滤网组装于所述框架35上。为使得所述框架35的插入更方便更顺畅而且不移位,所述排水口33周边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框架35沿着所述导向槽插入排水口33的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直接将过滤网连接于所述回收盒3的底壁与排水口33对应的位置上。

本发明水下吸污机还包括下端连接于所述回收装置3上侧的把手4供操作者手持。优选的,所述把手4连接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上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定位件12自上端延伸有第一连接管120,所述把手4下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41,所述第一连接管120套接于第二连接管41外或第二连接管41套接于第一连接管120外。所述第一连接管120设置于所述上盖121上端(如图1、2、7所示)。

所述外壳123顶壁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管120往上穿过该通孔而与第二连接管4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壳123上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管120。

所述把手4下端也可通过其他可行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

实施例二

如图8、9、10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所述过滤壳体21′一体成型于所述回收装置3′上端,所述动力装置1′的动力定位件12′与所述过滤壳体21′可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框架22′周边往外延伸有第一凸缘224′,对应的,所述过滤壳体21′内壁凸设有第二凸缘(图未示);组装时,将过滤框架22′放入过滤壳体21′内,直至所述第一凸缘224′抵靠于第二凸缘上,如此,过滤框架22′即可与过滤壳体21′相对连接定位。

所述第一凸缘224′可一体成型于所述过滤框架22′上端周边,也可以是设置于过滤框架22′下端周边或其他合适可行的位置。

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下端抵靠于过滤框架22′上端,然后通过可拆连接装置连接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与过滤壳体21′,从而连接所述回收装置3′、过滤装置2′与动力定位件12′。

所述可拆连接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定位组件与可拆连接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滤壳体侧壁上的定位孔以及设置于所述动力定位件上的定位凸台(图未示);所述可拆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滤壳体21′侧壁上的卡孔212′、活动连接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上的按钮5′、设置于所述按钮5′与动力定位件12′之间的第一弹簧(图未示),所述按钮5′包括按压部以及自所述按压部下端往下延伸的弹性手指,所述弹性手指伸入过滤壳体21′内,所述按压部位于过滤壳体21′上端外。组装时先将定位凸台卡入定位孔内,使得过滤壳体与动力定位件相对定位,然后再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使得所述按钮5′下端的弹性手指卡入过滤壳体21的卡孔212′内,从而动力定位件12′与过滤壳体21′连接。

当要拆下回收装置3′进行清洗时,按压按钮5′,压缩第一弹簧,使得弹性手指脱离与过滤壳体21′卡孔的卡合,然后再将所述定位凸台拆离所述定位孔,此时,即可拆下动力装置1′,然后再将过滤框架22′往上取出,即将回收装置3′、过滤框架22′与动力装置1′三者分离,从而可对回收装置3′以及过滤装置2′进行清理。

对应所述按钮5′的按压部,所述外壳123′的侧壁设置有避让孔170′,从而按压所述按钮5′时,外壳123′不会有干涉。

为使得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与过滤壳体21′连接更稳定,所述可拆连接装置可间隔设置多组。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壳体21′也可通过其他任意可行的公知方式与回收装置固定连接。

实施例三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抽吸组件11″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吸组件11″设置为轴流泵叶轮,且所述动力驱动装置13″的动力输出轴上还连接有往下开口的弧形板110″,所述弧形板110″位于所述轴流泵叶轮11″上方。从而动力驱动装置13″工作时,水经进水通道进入过滤装置2″后会进一步往上,当其穿过轴流泵叶轮的各叶片之间的间隙后碰到所述弧形板110″后,会往过滤装置2″的侧边流动,从而经过滤装置2″过滤。

所述弧形板110″可一体成型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顶壁,也可为单独的零件。

如此设置,也可以实现把待过滤的水推向过滤装置2″的侧边,并把水中夹杂的污物收集到回收装置的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的过滤壳体21″′下端可拆连接于所述回收装置3″′上端,所述回收装置3″′下侧设置有进水管31,所述动力定位件12″′连接于所述进水管31″′内,且所述动力定位件12″′与进水管31″′内壁之间有间隙,从而不会防止水的流动,所述抽吸组件11″′位于所述进水管31″′上方并位于所过滤装置2″′的空间内。

若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也设置于所述动力定位件12″′内,其动力输出轴往上伸出所述进水管31″′上端外与所述抽吸组件11″′连接。

所述过滤壳体21″′的顶壁不设置过水孔,所述过滤组件可设置为下端设有敞开口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可设置为环形,所述环形过滤网套设于所述过滤壳体21″′侧壁外侧会连接于过滤壳体21″′内侧壁上。所述过滤组件也可设置为一倒u形状过滤网,即包括一环形过滤网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环形过滤网部分上端的上过滤网,所述倒u形过滤网罩设于所述过滤壳体21″′外,即上过滤网搭靠在过滤壳体21″′顶壁上,环形过滤网部分位于过滤壳体21″′外侧壁上。所述倒u形过滤网也可设置于所述过滤壳体21″′内,即环形过滤网部分连接于过滤壳体21″′内侧壁,上过滤网连接于过滤壳体21顶壁内壁。

同理,所述过滤组件也可以设置为上述过滤框架加过滤网的方式,在此不详细赘述。

从而当抽吸组件11″′工作时,池内水经进水管31″′进入过滤装置内,然后往过滤装置的侧边流动,经过滤后的水从过滤装置的侧边排出,不能排出的污物往下落入回收装置3″′内壁与进水管31″′外壁之间的空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