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3607发布日期:2019-11-19 21:39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预制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在工厂制作的装配式的预制叠合楼板作为替代现浇高层建筑的楼板、屋盖的新型产品能够减少现场支模、拆模的繁琐工序、缩短施工周期等优势,并解决了现场浇筑过程中难度大、模板耗损大、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浇所带来的问题,最理想的方式是采用全预制的叠合楼板,但是目前全预制叠合楼板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全预制叠合楼板采用现有的连接方式的锚固强度不够,例如锚固件的连接方式,二是全预制的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出现漏水等问题,因此,最理想的全预制叠合楼板存在着难以实施的问题。

而目前的折中方案是采用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仍然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现浇。主要是采用60毫米厚的预制板和70毫米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虽然相对只有现浇的楼板减少了工期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但是70毫米的现浇层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支模和拆模的繁琐工序,造成施工周期加长。

此外,现有的预制叠合楼板的刚性骨架完全裸露在外面,会造成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额外的防护,暴露在外面的刚性骨架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下雨天和空气的腐蚀,可能会造成刚性骨架生锈等问题,影响预制叠合楼板的性能。

另一方面,现有的预制叠合楼板之间通过锚固件(甩筋)和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实现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另外,两个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锚固件不接触,锚固强度相对较低,而锚固件是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实现处于裸露的状态,在堆放、运输、吊装过程中要妥为保护,否则容易在以上过程中反复弯曲造成折断,影响两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叠合楼板,有效解决了现有装配式叠合楼板之间通过锚固件(甩筋)不接触而用现浇混凝土固定的连接方式的存在锚固强度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板、铺设在预制板内的刚性骨架、以及多组部分位于预制板内的桁架连接筋,其中,刚性骨架包括至少一刚性网片,刚性网片具有多根交叉连接固定的受力筋,至少部分数量的受力筋贯穿桁架连接筋,且至少部分数量的受力筋具有裸露的机械连接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机械连接端预埋于预制板内,其中,所述机械连接端的端面和所述预制板的端面平齐或凹陷于所述预制板的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还包括螺接于所述机械连接端的连接件,用于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轴以及位于所述连接轴两端的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可螺接于所述机械连接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机械连接端的内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具有螺接于所述机械连接端的内螺纹的外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机械连接端的外周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轴的内部和所述第二轴的内部均具有螺接于所述机械连接端的外螺纹的内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第一轴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的轴向长度,且第一轴与机械连接端的最大连接长度l1大于第一轴与机械连接端的有效连接长度l2与第二轴与机械连接端的有效连接长度l3。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位于设置于所述连接轴的扭矩施加轴段,其中,所述扭矩施加轴段和所述连接轴一体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预制叠合楼板的厚度大于6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楼板中,所述刚性骨架包覆于所述预制板内,所述刚性骨架包括两层互相平行的所述刚性网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预制叠合楼板包括至少一层刚性网片,组成刚性网片的受力筋(如钢筋)的每端具有机械连接端,该机械连接端可螺接于连接件,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相对于现有的锚固件(甩筋)之间不接触只通过现浇混凝土的锚固方式来说,有利于实现两预制叠合楼板间受力筋的直接应力传递提升进而连接的锚固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楼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楼板的刚性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字母a对应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楼板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楼板的单个连接件和受力筋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在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字母b对应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

预制板10;

刚性骨架20,刚性网片21,机械连接端211,受力筋210,桁架连接筋22;

连接件30,连接轴31,第一轴32,第二轴33,扭矩施加轴段3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属于“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连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制叠合楼板的具体阐述,其中,预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板10、埋设在预制板10内的刚性骨架20、以及多组部分位于预制板内的桁架连接筋22,其中刚性骨架20设置在预制板10内,特别地,刚性骨架20完全包覆在预制板10的内部,沿高度方向无露出。刚性骨架20包括至少一刚性网片21,刚性网片21具有多根纵横交叉连接固定的受力筋210,至少部分数量的受力筋210贯穿桁架连接筋22,且至少部分数量的受力筋210具有裸露的机械连接端211。这里,受力筋210可以是圆钢筋、螺纹钢、pc钢棒等任意一种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条状物。所述桁架连接筋22预埋在预制板10内,刚性网片21的部分受力筋210的两端设置有机械连接端211。

如图2和图3所示,机械连接端211预埋于预制板10,其中,机械连接端211的端面和预制板10的端面平齐或凹陷于所述预制板10的端面,以使得机械连接端211的端部可以通过预制板10得到保护,防止碰撞损坏。至少一层刚性网片21的每两层刚性网片2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在预制叠合楼板的预制板10的内部,并且顶层的刚性网片21的高度低于桁架连接筋22的高度,以保证预制板10上部的强度,有助于提升预制叠合楼板的整体强度。每层刚性网片21包括多个沿预制板10的长度方向间隔平行布置的受力筋210和多个沿预制板10的宽度方向间隔平行布置的受力筋210,更具体地,每层刚性网片21的每一受力筋210分别平行于另一层刚性网片21的每一受力筋210。机械连接端211和受力筋210可一体形成,采用在受力筋210的两端冷镦或热镦的方式形成螺柱或者螺纹孔,也可以采用分体的方式配合外接连接螺母形成墩头,这里,针对机械端211和受力筋2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所示,预制叠合楼板还包括螺接于机械连接端211的连接件30,用于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连接。这里,所述预制叠合楼板是采用整体预制的方式,以减少预制叠合楼板在施工现场的现浇量和现浇时间,从而能够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时间。此外,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连接件30相连,相对于现有的锚固件(甩筋)之间不接触只通过现浇混凝土的锚固方式来说,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两预制叠合楼板的受力筋之间的应力传递,增强连接的强度。

进一步地,每一机械连接端211可螺接于一连接件30,至少一层刚性网片21的至少部分受力筋210的一端或两端均可螺接于连接件30,从而形成两个预制叠合楼板之间具有多个连接件30同时进行连接的方式,增强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值得一说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预制板10的厚度(高度)可预制大于60毫米的叠合楼板,优选为130毫米。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该较佳实施例中,机械连接端211的内部具有螺纹孔,连接件30包括连接轴31、位于连接轴31两端的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其中,第一轴32、第二轴33和连接轴31之间沿轴向可一体形成,当然,第一轴32、第二轴33和连接轴31之间也可沿轴向分体形成,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位于连接轴31的两端,在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的外周面设置适配于机械连接端211的内螺纹的外螺纹,以便通过第一轴32、第二轴33的外螺纹和机械连接端211的内螺纹连接,实现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固定连接。值得一说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第一轴32和连接轴3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轴33和连接轴31的连接处可呈阶梯状或者台阶状,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保证第一轴32和/或第二轴33与机械连接端211的螺接长度满足连接强度要求。

如图4所示,连接件30还包括设置在连接轴31上的扭矩施加轴段34,扭矩施加轴段34一体成型于连接轴31,以方便通过外部设备旋拧连接件30,使得连接件30的第一轴32的外螺纹从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12部分旋出,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可以采用正反牙螺纹。相应地连接件30的第二轴32的外螺纹旋进另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内螺纹,从而方便实现连接件30的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分别和两预制叠合楼相应地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螺接。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件30的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的长度不等,特别地,第一轴32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轴33的轴向长度,且第一轴32与机械连接端211的最大连接长度l1大于第一轴32与机械连接端211的有效连接长度l2与第二轴33与机械连接端211的有效连接长度l3,这样的结构设计即方便预制叠合楼板的对接,也可保证第一轴32和/或第二轴33与机械连接端211的螺接长度满足连接强度要求。这里,第一轴32预先螺接于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第二轴33用于螺接于另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以便将连接件30的第一轴32和第二轴33与机械连接端22的螺纹孔固定连接,同时,由于第一轴32的长度大于第二轴33的长度,以保证在第一轴32从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内旋出的同时以使得第二轴33能够旋入至另一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内且第一轴32不会从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内旋出以脱离该预制叠合楼板,从而实现将两预制叠合楼板头通过连接件30固定连接。相关领域的人员应当理解,也可选择第二轴33的长度大于第一轴32的长度,此时,需要将第二轴33预先螺接于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以便再将两预制叠合楼板连接过程中,防止第二轴33从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旋出并脱离。相关领域的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机械连接端211的外周面上也可设有外螺纹,第一轴22的内部和所述第二轴23的内部均具有螺接于机械连接端211的外螺纹的内螺纹,以实现连接件30和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螺接。

如图6和图7所示,是将两个预制叠合楼板通过连接件30连接的具体阐述,其中,将两个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首先将长度大于第二轴33的第一轴32多旋拧至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并设定该旋拧的方向为正向旋转;然后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的距离调整为预设距离,以保证连接件30的第二轴33对准另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通过旋拧连接件30的连接轴31或者通过外部设备旋拧扭矩施加轴段34,将连接件30的第一轴32从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中部分旋出,并设定该旋拧的方向为反向旋转,在第一轴32从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中部分旋出过程中,第二轴33逐渐靠近于另一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并不断地旋入螺纹孔,从而实现通过连接件30将两预制叠合楼板之间固定连接。

因此,一种预制叠合楼板的连接方法,用于将第一预制叠合楼板和第二预制叠合楼板固定连接,包括步骤:

通过正向旋转连接件30,将连接件30的第一轴31旋入至第一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

将连接件30的第二轴33对准第二预制叠合楼板的机械连接端211的螺纹孔内,并将第一预制叠合楼板和第二叠合楼板之间的距离调整为预设距离;

通过反向旋转连接件30,将连接件30的第一轴31从第一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内部分退出,相应地,设有螺纹的第二轴旋进第二预制叠合楼板的螺纹孔内,从而将第一预制叠合楼板和第二预制叠合楼板之间固定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