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卡扣、踢脚线以及踢脚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2281发布日期:2020-02-28 07:1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固定卡扣、踢脚线以及踢脚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装潢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固定卡扣、踢脚线以及踢脚线组件。



背景技术:

踢脚线在建筑装潢中普遍使用。如图19所示,为现有固定卡扣用于分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固定卡扣3需先用电钻打孔,然后用螺钉4固定于墙体6上;上踢脚线1先通过内侧所设的锯齿形卡槽固定于卡扣3的上端,然后将下踢脚线2的上端插入上踢脚线1下端的凹口,使下踢脚线2内侧下方的卡块进入固定卡扣3下方的卡槽上方,随后再将下踢脚线2贴紧固定卡扣3向下推动至与地板5抵靠,从而使下踢脚线2的卡块卡入固定卡扣3下方的卡槽,完成安装。

这种固定卡扣及分体式踢脚线存在诸多缺点:1、安装的步骤繁琐;2、固定卡扣通常由铝合金制成,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使用电钻在墙体上打孔,安装比较麻烦;3、上、下踢脚线之间的间隙较大,且下踢脚线容易松动;4、墙体一侧的地板与墙体之间的间隙无法控制,如图20所示,实际施工中通常需要在地板5和墙体6之间插入一块弓形弹簧钢片7,以将地板5向外顶,而弹簧钢片7的安装也非常麻烦,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安装施工的难度。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固定卡扣及相应的踢脚线加以改进,以提升踢脚线的安装稳定性,且方便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改进现有用于踢脚线的固定卡扣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固定卡扣及使用该固定卡扣的踢脚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卡扣,用于安装踢脚线,所述固定卡扣包括卡扣本体,该卡扣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固结构,用于与踢脚线卡合固定,并且,该卡扣本体的下端向卡合踢脚线的一侧斜向下延伸有一弹性顶片,用于插入墙体与地板之间以向外顶推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卡固结构包括按上下位置成对设置的一个挂钩和一个卡夹,在踢脚线内侧的上、下两个位置上分别勾住和顶住踢脚线,从而与踢脚线卡合固定。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挂钩为自卡扣本体向卡合踢脚线的一侧延伸后又向下或向上弯折形成的构型,所述卡夹为自卡扣本体向卡合踢脚线的一侧延伸后又反向斜向下或向上延伸形成的构型,且所述挂钩和卡夹的朝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卡扣本体的上端在卡合踢脚线的一侧还斜向上延伸有一卡头,用于将固定卡扣及其卡合固定的踢脚线固定于墙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卡头、挂钩、卡夹以及弹性顶片的设置位置为上下对齐,相互错开或相互部分错开。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卡扣还包括一固定条,该固定条包括固定部和沿固定部斜向下延伸的卡合部,其中,该固定部用于与墙体固定,该斜向下的卡合部则用于与所述固定卡扣的卡头卡合固定。

根据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卡扣还包括一固定卡条,该固定卡条包括上部的固定部和固定部下端延伸的卡钩,其中,该固定部用于与墙体固定,该卡钩则用于踢脚线的卡合固定。

根据另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所述固定卡扣为分体式卡扣,包括上卡扣和下卡扣,其中:

所述上卡扣和下卡扣均在一侧设置有卡固结构,用于与踢脚线卡合固定,并且,该下卡扣的下端向卡合踢脚线的一侧斜向下延伸有一弹性顶片,用于插入墙体与地板之间以向外顶推地板。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上卡扣的上端在卡合踢脚线的一侧还斜向上延伸有一卡头,用于将上卡扣及其卡合固定的踢脚线固定于墙体上。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卡固结构包括按上下位置成对设置的一个挂钩和一个卡夹,在踢脚线内侧的上、下两个位置上分别勾住和顶住踢脚线,从而与踢脚线卡合固定。

根据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所述卡固结构包括按上下位置成对设置的一个挂钩和一个插片,在踢脚线内侧的上、下两个位置上分别勾住和插卡住踢脚线,从而与踢脚线卡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踢脚线,与上述的固定卡扣配套使用,所述踢脚线的内侧沿其长度方向成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以及一个限位槽,该卡槽与所述固定卡扣的挂钩相匹配,用于固定卡扣的挂钩钩挂,该限位槽与所述固定卡扣的卡夹相匹配,用于卡夹末端的抵靠。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限位槽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或者限位槽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以用于固定卡扣的卡夹末端抵靠。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踢脚线还在内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单独的限位槽,用于将踢脚线卡合固定于墙体上。优选的,所述限位槽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或者限位槽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

根据一个可替代的方案,所述踢脚线为分体式踢脚线,包括上踢脚线和下踢脚线,其中:

所述上踢脚线用于与墙体固定,且上踢脚线的内侧下端具有卡合结构,用于与下踢脚线的限位槽或与下踢脚线卡合固定的固定卡扣的卡头卡合固定;

所述下踢脚线的内侧沿其长度方向成对设有至少一个卡槽以及一个限位槽,该卡槽与所述固定卡扣的挂钩相匹配,用于固定卡扣的挂钩钩挂,该限位槽与所述固定卡扣的卡夹相匹配,用于卡夹末端的抵靠;并且,所述下踢脚线的上端设有单独的限位槽,或者与其卡合固定的固定卡扣的上端设有卡头。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上踢脚线的内侧下端的卡合结构为斜向下设置的卡合斜坡。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上踢脚线的内侧下端的卡合结构为与上踢脚线卡合固定的固定卡扣的卡钩。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踢脚线组件,包括前述的固定卡扣,以及与所述固定卡扣卡合固定的踢脚线。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卡扣及使用该固定卡扣的踢脚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新颖,安装方便。

2、固定卡扣下端自带顶抵部,无需使用目前施工中常用的弓形弹片,大大简化了安装步骤;

3、对于分体式踢脚线,上下踢脚线之间的间隙可以做到足够小,有利于整体踢脚线的外观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的示意图。

图2为与图1的固定卡扣配套使用的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的优选构型的立体图。

图4为与实施例1的踢脚线组件配套的固定条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分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的分体式固定卡扣的示意图。

图9为与实施例3的固定卡扣配套使用的一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4的分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4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5的分体式固定卡扣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5的分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5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6的一体式踢脚线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6的固定卡条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6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19为现有固定卡扣及其组合的踢脚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0为现有踢脚线安装中插入墙体与地板之间的弹簧钢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固定卡扣以及踢脚线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为组成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固定卡扣10及与之配套的踢脚线30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固定卡扣10包括卡扣本体11,该卡扣本体11在一侧设有卡固结构,用于与踢脚线30卡合固定;该卡扣本体11的底端向卡合踢脚线30的一侧斜向下延伸有一弹性顶片15。如图5所示,该弹性顶片15用于插入墙体6以及与墙体相邻的地板5之间,以将墙体6一侧的地板5向墙体6外侧顶推,以使地板5相互之间紧密贴合,避免地板与地板之间出现离缝现象。优选的,如图1所示,弹性顶片15的末端进一步上翘形成凸起16,以更好地实现其顶推地板5的功能。

该卡扣本体11上所设的卡固结构包括在卡扣本体11一侧按上下方向设置的一个挂钩12和一个卡夹13,且该挂钩12和卡夹13与弹性顶片15位于卡扣本体11的同一侧;具体的,所述挂钩12为自卡扣本体11向一侧延伸后又向下弯折形成的构型,所述卡夹13为自卡扣本体11向一侧延伸后又反向斜向下延伸形成的构型。

进一步的,该卡扣本体11的上端还斜向上延伸有一卡头14,该卡头14位于挂钩12的同一侧,用于将对应的踢脚线与墙体卡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顶片15、挂钩12、卡夹13以及卡头14的设置位置可以是上下对齐,也可以相互错开或部分错开。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挂钩12和卡夹13的设置位置上下对齐,所述卡头14与弹性顶片15的设置位置上下对齐,且与所述挂钩12和卡夹13的设置位置相互错开,所述卡头14与弹性顶片15设置于卡扣本体11的中部,所述挂钩12和卡夹13则在本体11的两侧同时设置。

如图2所示,与上述固定卡扣10配套使用的踢脚线30为一体式踢脚线,其内侧沿长度方向设有一容置槽31以及一限位槽33,该容置槽31和限位槽33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和卡夹13;其中,该容置槽31的下端开设有卡槽32,用于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钩挂,该限位槽33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34,该斜坡34用于固定卡扣10的卡夹13的末端顶抵,通过将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在一个位置勾住踢脚线30,卡夹13在其上方或下方的另一个位置顶住踢脚线30,从而将固定卡扣10卡合固定与踢脚线30上。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勾住踢脚板30的容置槽31下端的卡槽32中,然后将固定卡扣10的卡夹13推向踢脚线30的限位槽33,使卡夹13的末端越过限位槽的斜坡34并顶住限位槽33的下表面,从而将固定卡扣10与踢脚线30卡合固定,完成组装。

上述安装踢脚线组件安装时,还需要配合使用一固定条20,以将踢脚线组件固定于墙面上。如图4所示,该固定条20包括固定部21和沿固定部21斜向下延伸的卡合部22;如图5所示,该固定部21用于通过例如螺钉4与墙体6固定,该斜向下的卡合部22则用于与固定卡扣10的卡头14卡合固定。将固定卡扣10下端的弹性顶片15插入墙体6与地板5之间的间隙,然后向墙体推动踢脚线组件的上部,使固定卡扣10顶端的卡头14越过固定条卡合部22的末端并顶抵于卡合部22上,从而将踢脚线组件安装固定。图5显示了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所述固定卡扣的卡夹13、卡头14以及弹性顶片15均应具有适当的弹性,以允许被适度挤压变形从而方便安装。

将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由于其固定卡扣10的弹性顶片15取代了现有踢脚线安装中使用的弓形弹簧钢片,避免了单独安装弹簧钢片的复杂操作,可以大大减轻安装者的劳动强度。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第二个实施例,包括图1所示的固定卡扣10及与之配套的图6所示的踢脚线40。

如图6所示,所述踢脚线40为分体式踢脚线40,包括上踢脚线41和下踢脚线42,其中,该上踢脚线41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4与墙体6固定,该上踢脚线41的内侧下端设有一卡合斜坡43,该卡和斜坡43相当于实施例1中所述的固定条20下端的卡合部22,用于与固定卡扣10的卡头14卡合固定;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的分体式踢脚线40时,无需使用固定条20;所述下踢脚线42的内侧上方设有与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相匹配的卡槽44,以使安装后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可钩挂于卡槽44内而得以固定;所述下踢脚线42的内侧下方同样设有限位槽45,用于容纳固定卡扣10的卡夹13,且限位槽45的下表面同样设置成向上的限位斜坡46,该限位斜坡46用于固定卡扣10的卡夹13的末端顶抵,以对固定卡扣10进行限位固定。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钩挂于下踢脚线42的卡槽44中,再将固定卡扣10的卡夹13推进下踢脚线42的限位槽45,使卡夹13的末端越过限位槽45的限位斜坡46的末端并顶住限位斜坡46,从而将固定卡扣10与下踢脚线42卡合固定,完成组装。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的安装过程与实施例1的踢脚线组件的安装方式类似,差别在于将固定条20替换为上踢脚线41。

应当理解,由于固定卡扣10的安装过程只需将分体式踢脚线40的下踢脚线42向墙面推动,使得固定卡扣10的固定头14卡入上踢脚线41的卡合斜坡43,即可完成踢脚线的卡合固定,无需像现有分体式踢脚线那样先将下踢脚线向上卡入凹口再下推卡合,因此上、下踢脚线之间的间隙可以足够小,有助于提升整体踢脚线的外观美观。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第三个实施例,包括如图8所示的固定卡扣50和图9所述的一体式踢脚线80。

如图8所示,该固定卡扣50为分体式卡扣,包括上卡扣60和下卡扣70,所述上卡扣60和下卡扣70均在一侧设有卡固结构,并且,下卡扣70的底端向扣合踢脚线的一侧斜向下延伸有一弹性顶片74。与实施例1相同,该弹性顶片74也用于伸入墙体6以及与墙体相邻的地板5之间,以将墙体6一侧的地板5向墙体外侧顶推,使地板5相互之间紧密贴合,避免地板与地板之间出现离缝现象。同样的,如图8所示,弹性顶片74的末端进一步上翘形成凸起75,以更好地实现其顶推地板5的功能。

该上卡扣60包括上卡扣本体61,其卡固结构包括按上下方向设置的一个挂钩62和一个卡夹63,与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10相同,该挂钩62和卡夹63也与弹性顶片15位于卡扣本体61的同一侧。与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10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是分体式卡扣,该上卡扣本体61只在上端向所述挂钩62同一侧斜向上延伸有卡头64,而下端不设弹性顶片。

该下卡扣70包括下卡扣本体71,其卡固结构也包括按上下方向设置有一个挂钩72和一个卡夹73,该挂钩72和卡夹73的构型也与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10的挂钩12和卡夹23相同,但朝向相反。与实施例1的固定卡扣10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由于是分体式卡扣,下卡扣本体71的上端则不设卡头。

如图9所示,所述一体式踢脚线80的内侧上方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容置槽81以及一第一限位槽83,该容置槽81和第一限位槽83分别对应于所述上卡扣60的挂钩62以及卡夹63,其中,该容置槽81的下端设有与所述上卡扣60的挂钩62相匹配的卡槽82,以使安装后上卡扣60的挂钩62可钩挂于卡槽82内而得以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槽83用于容纳所述上卡扣60的卡夹63,且第一限位槽83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84,与实施例1相同,该斜坡84用于上卡扣60的卡夹63的末端顶抵,以对上卡扣60进行限位固定。

所述一体式踢脚线80的内侧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一第二限位槽85以及一卡槽86,该第二限位槽85和卡槽86分别对应于所述下卡扣70的卡夹73和挂钩72,其中,该第二限位槽85用于容纳下卡扣70的卡夹73,且第二限位槽85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87,该斜坡87用于下卡扣70的卡夹73的末端顶抵,以对下卡扣70进行限位固定;该卡槽86与下卡扣70的挂钩72相匹配,以使安装后下卡扣70的挂钩72可钩挂于卡槽86内而得以固定。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上卡扣60的挂钩62钩挂于一体式踢脚线80的容置槽81内的卡槽82,随后将上卡扣60的卡夹63推向踢脚线80的第一限位槽83,使卡夹63的末端顶抵于第一限位槽83的斜坡84上,从而将上卡扣60与踢脚线80固定;接着将下卡扣70的挂钩72钩挂于踢脚线80内侧下方的卡槽86内,再将下卡扣70的卡夹73推向踢脚线80的第二限位槽85,使卡夹73的末端顶抵于第二限位槽85的斜坡87上,从而将下卡扣70与踢脚线80固定,完成组装。

上述踢脚线组件安装时,也需要配合使用图4所示的固定条20;首先将固定条20固定于墙体6的预定位置,然后将踢脚线组件的下卡扣70的弹性顶片74插入地板5与墙体6之间的缝隙,并推动踢脚线组件的上部向墙体6靠拢,使上卡扣60的卡头64越过固定条20的卡合部22的末端,进而被卡合部22卡合固定,完成安装。图10显示了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所述上卡扣60的卡头64,下卡扣70的弹性顶片74,以及两个卡夹63、73均应具有适当的弹性,以允许被适度挤压变形从而方便安装。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第四个实施例,包括如图8所示的分体式卡扣50和如图11所示分体式踢脚线90。

如图11所示,该分体式踢脚线90包括上踢脚线100和下踢脚线110,其中,该上踢脚线100可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4与墙体6固定,上踢脚线100的内侧下端设有一卡合斜坡101,该卡和斜坡101相当于图4所示的固定条20下端所设的卡合部22,用于与上卡扣60的卡头64卡合固定,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的分体式踢脚线90时,无需使用固定条20;所述下踢脚线110的内侧上方设有与上卡扣60的挂钩62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11以及与上卡扣60的卡夹63相匹配的第一限位槽112,且第一限位槽112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113,用于上卡扣60的卡夹63末端顶抵,可通过将上卡扣60的挂钩62钩挂于第一卡槽111内,而卡夹63的末端顶抵于第一限位槽112下表面的斜坡113上,从而将上卡扣60与下踢脚线110固定;所述下踢脚线110的内侧下方还设有第二限位槽114和第二卡槽115,该第二限位槽114与下卡扣70的卡夹73相匹配,且第二限位槽114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116,用于下卡扣70的卡夹73末端顶抵;而第二卡槽115则与下卡扣70的挂钩72相匹配,可通过将下卡扣70的挂钩72钩挂于下踢脚线110的第二卡槽115,配合下卡扣70的卡夹73末端顶抵于第二限位槽114上表面的斜坡116,从而将下卡扣70与下踢脚线110卡合固定。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上卡扣60的挂钩62钩挂于下踢脚线110的第一卡槽111内,然后将上卡扣60的卡夹63推向下踢脚线110的第一限位槽112,使卡夹63的末端越过第一限位槽112的斜坡113的末端并顶抵于斜坡113上,从而将上卡扣60与下踢脚线110固定;接着,将下卡扣70的挂钩72钩挂于下踢脚线110的第二卡槽86内,再将下卡扣70的卡夹73推向下踢脚线110的第二限位槽114,使卡夹73的末端越过第二限位槽114的斜坡116的末端并顶抵于斜坡116上,从而将下卡扣70与下踢脚线110卡合固定,完成踢脚线组件的组装。

上述踢脚线组件安装时,首先将上踢脚线100用固定件例如螺钉4固定于墙体6的预定位置,然后将踢脚线组件的下卡扣70的弹性顶片74插入墙体6与地板5之间的间隙,再推动下踢脚线110的上端向墙体6靠近,使上卡扣60的卡头64越过上踢脚线100底端的卡合斜坡101的末端并顶抵在卡合斜坡101上,从而将踢脚线组件卡合固定,完成安装。图1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与实施例2的情况相同,使用本实施例的固定卡扣50,上、下踢脚线之间的间隙也可以足够小,有助于提升整体踢脚线的外观美观。并且,固定上踢脚线100的螺钉4的末端可以通过下踢脚线110盖住,也有利于踢脚线的外观美观。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第五个实施例,包括图13所示的固定卡扣120和图14所示的踢脚线150。

如图13所示,该固定卡扣120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上卡扣130和下卡扣140;如图14所示,与之配套使用的踢脚线150同样为分体式踢脚线,包括上踢脚线160和下踢脚线170,其中:

所述固定卡扣120的上卡扣130在一侧设有卡固结构,用于与分体式踢脚线150的上踢脚线160卡合固定,且上卡扣130的下端设有一卡钩131,用于在上端固定下踢脚线170;具体的,所述上卡扣130的卡固结构包括在上卡扣130一侧按上下位置设置的一个插片132和一个挂钩133,该插片132自上卡扣130的上部向一侧延伸而成,该挂钩133自上卡扣130的下部向一侧延伸后又向上弯折而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所述插片132和挂钩133相互颠倒设置同样可以实现其与上踢脚线160卡合固定的功能,且插片132和挂钩133在上卡扣130上的位置不局限于图示的上下两端,在中部的适当位置也是可行的。

所述下卡扣140也在一侧设有卡固结构,用于与分体式踢脚线150的下踢脚线170卡合固定,且下卡扣140的底端向固定下踢脚线170的一侧斜向下延伸有一弹性顶片141;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当安装踢脚线时,如图15所示,该弹性顶片141伸入墙体6以及与墙体相邻的地板5之间,用于将墙体一侧的地板5向墙体6外侧顶推,以使地板5相互之间紧密贴合,避免地板与地板之间出现离缝现象。同样的,如图13所示,弹性顶片141的末端进一步上翘形成凸起142,以更好地实现其顶推地板5的功能;所述下卡扣140的卡扣结构包括在下卡扣140一侧按上下位置设置的一个挂钩143和一个卡夹144,该挂钩143和卡夹144的构型与实施例3的下卡扣70的挂钩72和卡夹73的构型相同,且朝向也相同。

如图14所示,所述分体式踢脚线150的上踢脚线160的内侧设有一个插槽161和一个勾槽162,其设置位置分别对应于上卡扣130的插片132和挂钩133,以方便与上卡扣130的卡合固定;所述下踢脚线170在内侧下部设有一限位槽172和一卡槽171,该限位槽172和卡槽171的设置位置分别对应于下卡扣140的挂钩143和卡夹144,以分别用于挂钩143的钩挂以及容纳卡夹144,其中,该限位槽172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173,以用于下卡扣140的卡夹144末端顶抵,通过将挂钩143钩挂于卡槽171以及将卡夹144的末端顶抵于限位槽172的斜坡173,实现下卡扣140和下踢脚线170的卡合固定;所述下踢脚线170的上端内侧还设有一凹槽174,且凹槽174的下表面设置成向上的斜坡175,以用于上卡扣130的卡钩131的末端顶抵,从而将下踢脚线170与上踢脚线170卡合固定。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上卡扣130的挂钩133勾住上踢脚线160的勾槽162,然后将上卡扣130的插片132插入上踢脚线160的插槽161,从而将上卡扣130与上踢脚线160卡合固定;随后将下卡扣140的挂钩143勾住下踢脚线170内侧下方的卡槽171,再将下卡扣140的卡夹144推入下踢脚线170的限位槽172,使卡夹144的末端越过限位槽172上表面的斜坡173的末端并顶抵于斜坡173上,从而将下卡扣140与下踢脚线170卡合固定,完成踢脚线组件的组装。

上述踢脚线组件安装时,首先用固定件例如螺钉4将上踢脚线160连同与其卡合固定的上卡扣130一起固定于墙体6的预定位置,然后将固定于下踢脚线170的下卡扣140的弹性顶片141插入墙体6与地板5之间的空隙,再将下踢脚线170的上部推向墙面6,使其上端内侧凹槽174的斜坡175的末端越过上卡扣130的卡钩131,并使上卡扣130的卡钩131的末端顶抵在下踢脚线170的斜坡175上,从而将下踢脚线170卡合固定,完成安装。图15显示了安装完成后的示意图。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组件的第六个实施例,包括固定卡扣和图16所示的踢脚线180,其中,固定卡扣采用图8所示的下卡扣70的形式。

如图16所示,所述踢脚线180为一体式踢脚线,其内侧上方设有一第一限位槽181,该第一限位槽181的下表面设为向上的斜坡182,用于在上方将踢脚线180卡合固定;踢脚线180内侧下方按上下位置设有一第二限位槽183以及一卡槽184,该第二限位槽183与所述下卡扣70的卡夹73相匹配,且第二限位槽183的上表面设置成向下的斜坡185,用于下卡扣70的卡夹73末端顶抵;该卡槽184则与下卡扣70的挂钩72相匹配,可通过将下卡扣70的挂钩72钩挂于踢脚线180的卡槽184,配合卡夹73末端顶抵于第二限位槽183的斜坡185上,从而将下卡扣70于踢脚线180卡合固定。

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组装时,首先将固定卡扣70的挂钩72钩挂于踢脚线180内侧下方的卡槽184中,然后将固定卡扣70的卡夹73推向踢脚线180下方的第二限位槽183,使卡夹73的末端越过限位槽183上表面斜坡185的末端并顶抵于限位槽183的上表面,从而将固定卡扣70与踢脚线180卡合固定,完成组装。

上述踢脚线组件的安装需要配合使用如图17所示的固定卡条190。如图17所示,该固定卡条190包括上部的固定部191和固定部191下端延伸的卡钩192,该固定部191用于通过例如螺钉4与墙体6固定,该卡钩192则用于在上方固定踢脚线组件。安装时,首先将固定卡条190固定于墙体6的预定位置,然后将踢脚线组件的固定卡扣70底端的弹性顶片74插入墙体6与地板5之间的空隙,再将踢脚线组件的上端推向墙面,使踢脚线180内侧上方的限位槽181下表面的斜坡182的末端越过固定卡条190的卡钩192的末端,进而固定卡条190的挂钩192的末端顶抵于斜坡182上,从而将踢脚线组件安装固定。图18显示了本实施例的踢脚线组件安装后的示意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