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7523发布日期:2020-01-21 23:37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初期降雨时,前2~5mm的雨水一般污染严重,流量也比较小。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而且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这些毒素可能包括硫化物、盐分等,甚至不适当的ph值。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如果将前期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也不能将雨水直接回收利用,所以必须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可以设置雨污切换装置,将降雨初期雨水分流至污水管道,降雨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预处理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固体颗粒杂质、沉淀、过滤,就可以达到回收利用的标准。

目前,大部分弃流装置容积为所有初期雨水体积,容积过大;一些采用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的装置容易由于操作问题失效;而可以自动开关的容积虽然小,但构造复杂、成本高;另外,初期雨水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固体颗粒杂质沉淀,装置极易堵塞,不利于装置正常使用。

目前,屋面雨水收集方便,然而储存缺较为困难,在地下和建筑周围储存雨水,往往条件不允许。因采用落水管作为存水设备,不占地,不影响美观,且储水量大。然而也存在一系列难题,初期雨水的处理,以及一些固体垃圾的分离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弃流装置容积为所有初期雨水体积,容积过大;一些采用手动操作排放初期雨水的装置容易由于操作问题失效;而可以自动开关的容积虽然小,但构造复杂、成本高;另外,固体物容易进入到容器里,尤其具有固体颗粒,自动弃流初期污染雨水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能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又保证用水安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落水管、封口滤网、弃流漏斗、集水管、水满溢流管、弃流水管、集水箱、生态落水管、出水口、平台、场地土、市政管道、锚杆、生态透水区、生态透水管;所述建筑落水管的顶端口采用封口滤网封盖;在建筑落水管的内部设置弃流漏斗,弃流漏斗顶部的直径与建筑落水管的直径相等,且弃流漏斗顶部与建筑落水管连接;弃流漏斗下部的建筑落水管为弃流水管,弃流水管与场地土内的市政管道联通连接;弃流漏斗的顶部直径为底部直径的4-6倍;集水管的一端与弃流漏斗上部的建筑落水管联通连接,集水管的另一端与集水箱的顶部联通连接;集水箱的底部置于平台上,平台的底部连接若干锚杆,锚杆均竖直插入场地土内;水满溢流管的一端与集水箱的侧壁顶部联通连接,水满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弃流漏斗下部的弃流水管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的一端与集水箱的侧壁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的另一端进入场地土内并与场地土内的生态透水管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与集水箱连接的顶部位于水满溢流管与集水箱连接的底部以下的20~50mm;在集水箱侧壁的底部开设出水口;生态透水管水平,在生态透水管的周围设置生态透水区。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透水管包括管壁、透水孔,管壁的横截面为圆形,在管壁上沿纵向开设若干排透水孔,相邻排透水孔相互错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构造及其简单、加工十分简便,体积小,造价低。初期有毒雨水快速有效弃流,中后期雨水有效收集,在收集满后,雨水能自动溢流生态滋养土地,土体饱和后弃流入流市政管道,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又保证用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态透水管示意图。

图中:1为建筑落水管;2为封口滤网;3为弃流漏斗;4为集水管;5为水满溢流管;6为弃流水管;7为集水箱;8为生态落水管;9为出水口;10为平台;11为场地土;12为市政管道;13为锚杆;14为生态透水区;15为生态透水管。15-1为管壁;15-2为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建筑物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落水管1、封口滤网2、弃流漏斗3、集水管4、水满溢流管5、弃流水管6、集水箱7、生态落水管8、出水口9、平台10、场地土11、市政管道12、锚杆13、生态透水区14、生态透水管15;所述建筑落水管1的顶端口采用封口滤网2封盖;在建筑落水管1的内部设置弃流漏斗3,弃流漏斗3顶部的直径与建筑落水管1的直径相等,且弃流漏斗3顶部与建筑落水管1连接;弃流漏斗3下部的建筑落水管1为弃流水管6,弃流水管6与场地土11内的市政管道12联通连接;弃流漏斗3的顶部直径为底部直径的4-6倍;集水管4的一端与弃流漏斗3上部的建筑落水管1联通连接,集水管4的另一端与集水箱7的顶部联通连接;集水箱7的底部置于平台10上,平台10的底部连接若干锚杆13,锚杆13均竖直插入场地土11内;水满溢流管5的一端与集水箱7的侧壁顶部联通连接,水满溢流管5的另一端与弃流漏斗3下部的弃流水管6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8的一端与集水箱7的侧壁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8的另一端进入场地土11内并与场地土11内的生态透水管15联通连接;生态落水管8与集水箱7连接的顶部位于水满溢流管5与集水箱7连接的底部以下的20~50mm;在集水箱7侧壁的底部开设出水口9;生态透水管15水平,在生态透水管15的周围设置生态透水区14。

所述生态透水管15包括管壁15-1、透水孔15-2,管壁15-1的横截面为圆形,在管壁15-1上沿纵向开设若干排透水孔15-2,相邻排透水孔15-2相互错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